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3)
2023(2959)
2022(2624)
2021(2422)
2020(2035)
2019(4699)
2018(4328)
2017(7633)
2016(4782)
2015(5758)
2014(6053)
2013(5466)
2012(4950)
2011(4569)
2010(4620)
2009(3464)
2008(3161)
2007(2777)
2006(2366)
2005(1996)
作者
(13442)
(11070)
(10963)
(10349)
(6921)
(5242)
(5145)
(4333)
(4259)
(4047)
(3875)
(3846)
(3632)
(3510)
(3461)
(3407)
(3349)
(3328)
(3257)
(3100)
(3048)
(2796)
(2715)
(2690)
(2558)
(2557)
(2474)
(2451)
(2417)
(2385)
学科
(14184)
经济(14177)
管理(11128)
(9591)
(7800)
企业(7800)
方法(7690)
数学(6669)
数学方法(6547)
教学(6236)
理论(6038)
技术(5642)
教育(4393)
学法(4242)
教学法(4242)
(4137)
(4058)
中国(4006)
学理(3755)
学理论(3755)
业经(3571)
学校(3159)
农业(2922)
技术管理(2768)
(2749)
(2426)
贸易(2426)
(2398)
(2357)
高等(2332)
机构
学院(68395)
大学(60118)
管理(22945)
(20990)
经济(20435)
理学(20083)
研究(19877)
理学院(19831)
管理学(19409)
管理学院(19304)
技术(16224)
职业(16221)
科学(13602)
(12691)
技术学院(12342)
(12226)
职业技术(11952)
中国(11556)
业大(11205)
(11087)
(11036)
师范(10910)
(10299)
农业(9818)
研究所(9648)
教育(8946)
中心(8849)
(8792)
师范大学(8744)
(7778)
基金
项目(47062)
研究(37668)
科学(37080)
基金(30889)
(27047)
国家(26784)
科学基金(22932)
(21887)
教育(21860)
社会(20910)
社会科(19846)
社会科学(19841)
编号(18594)
(17844)
基金项目(16992)
自然(14562)
成果(14448)
自然科(14256)
自然科学(14252)
自然科学基金(14036)
课题(13746)
(12100)
资助(11959)
重点(11260)
(10709)
项目编号(10625)
规划(10354)
(10175)
(10108)
创新(9701)
期刊
教育(21749)
(19465)
经济(19465)
中国(16792)
研究(15045)
技术(11507)
职业(11235)
学报(10953)
(10111)
科学(9418)
大学(8088)
技术教育(7529)
职业技术(7529)
职业技术教育(7529)
学学(7422)
管理(7135)
农业(7130)
(5801)
论坛(5801)
(5204)
图书(4862)
(4022)
职教(3888)
情报(3786)
科技(3567)
业大(3173)
业经(3042)
财经(3009)
书馆(3005)
图书馆(3005)
共检索到91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成林  
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中高职课程衔接要通过这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近20年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和当前职业教育实践也提出中高职课程要实现知识、技能、素质衔接的要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下,通过构建保障机制,开发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实现中高职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衔接,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丽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由于生源渠道多元化,学生素质差异化,传统的高中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手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现状及发展的需求。根据中高职衔接具体实施情况,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和顶层设计,进行一体化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真实评价,强化管理创新和文化引领,这是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平  陈文香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等现象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开发没有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以及课程衔接缺乏有效的基础和手段。借鉴澳大利亚培训包体系的经验,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我国可采取如下措施:课程开发打破"三段式"课程模式;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兼顾不同生源素质;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霍骁象  赵哲  许俊峰  
本文在对部分中高职院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策划。把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中高职课程形成的路径、展开的逻辑、课程分段的处理以及课程任务的分担四大问题。就课程形成的路径而言,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按对照式或下延式路径展开。这两种设计路径不能满足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琳佳  芦京昌  
尽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多种,但课程衔接始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实践证明:模块化课程比较适用于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即由中职、高职和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开发、设计,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贯通模块系统。其中,中职和高职模块均可层层分级,形成不同的子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可避免重复和遗漏,组成中高职交互和递进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系统。只有从理念和做法上进行模块化课程贯通的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兴洲  耿悦  
目前,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应对职业教育外部改革与内在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课程衔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课程链"的建构是对课程衔接实践理念指导的初步探索。以德、美两国为代表的国际背景为基础,从"课程链"的内涵、意义、建构的具体要求以及保障等四个方面来阐释,强调课程衔接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突出衔接的灵活性、人本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在国家政策、优质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保障体系下,以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育锋  周凤华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本研究就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些基本问题抽样调查了一部分中职生、高职生、中职校、高职校以及高职教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提供现实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健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课程标准厘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课程结构因循陈规、课程教材一仍旧律等问题,文章提出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准确定位和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结构,整合创新教材编写的应对措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凤翔  肖艳婷  雷姗姗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表现为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中高职课程各自为阵、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以及课程衔接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手段。中央集权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社会配合程度低、生源的素质差异和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式不合理等是制约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个主要因素。据此可以从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制度、建立多元参与的沟通平台、改革教学管理、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与系统化开发等方面促进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光伟  
目前,我国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升学、中高职贯通培养、保送升学等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育锋  
基于黑格尔"概念在先"理论与课程概念内涵,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概念内涵应该包括教学内容与学习进程两个方面,这是在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所面临的问题及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应该包括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同等级的教育资格要求,以及灵活的教学制度三个方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凤翔  肖艳婷  
中高职层次衔接即连续性,中高职衔接的实质是课程衔接。构建职教学科体系的基础、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的现实诉求和体现职教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四个主要条件: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及政策保障;中高职一体化理念及实践的不断推进;中高职课程目标一致性和内容递进性;以企业为载体的中高职沟通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大农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衔接,基于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提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建立课程衔接设计框架,并就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提出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