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0)
2023(8551)
2022(7811)
2021(7543)
2020(6319)
2019(14855)
2018(14728)
2017(28548)
2016(15859)
2015(18179)
2014(18492)
2013(17970)
2012(16343)
2011(14542)
2010(14312)
2009(12472)
2008(11734)
2007(9884)
2006(8452)
2005(7047)
作者
(44252)
(36361)
(36070)
(34342)
(23173)
(17435)
(16434)
(14458)
(13895)
(13013)
(12649)
(12024)
(11355)
(11296)
(11286)
(11144)
(10951)
(10870)
(10305)
(10213)
(9048)
(8886)
(8680)
(8281)
(8189)
(8119)
(8108)
(7993)
(7300)
(7290)
学科
(58122)
经济(58056)
管理(44197)
(41001)
(34760)
企业(34760)
方法(29397)
数学(25440)
数学方法(25159)
(14913)
中国(14542)
(13733)
(13243)
业经(12950)
地方(12177)
理论(11973)
技术(11119)
(10189)
农业(10066)
(9970)
贸易(9966)
教育(9742)
(9659)
环境(9487)
(9186)
财务(9129)
财务管理(9115)
(8897)
企业财务(8632)
(8378)
机构
学院(218791)
大学(213032)
管理(89433)
(78929)
理学(78457)
理学院(77629)
经济(77029)
管理学(76305)
管理学院(75943)
研究(67100)
中国(47162)
(45569)
科学(43738)
(34369)
(33042)
业大(33021)
(31893)
研究所(30476)
(30172)
中心(30100)
技术(29036)
(28741)
北京(28582)
财经(28562)
师范(28500)
(26035)
(25589)
农业(25020)
(24645)
职业(23590)
基金
项目(155585)
科学(121825)
研究(117084)
基金(110367)
(95107)
国家(94283)
科学基金(81472)
社会(69724)
社会科(65880)
社会科学(65862)
(63039)
基金项目(60031)
教育(55578)
自然(54089)
自然科(52798)
自然科学(52788)
(52472)
自然科学基金(51809)
编号(50662)
资助(45496)
成果(39845)
课题(34855)
重点(34559)
(33752)
(32657)
(32652)
项目编号(30750)
创新(30162)
科研(29724)
教育部(29041)
期刊
(81832)
经济(81832)
研究(59972)
中国(37651)
学报(33222)
教育(31590)
管理(31050)
科学(30723)
(28234)
大学(24906)
(24028)
学学(23291)
技术(22235)
农业(20489)
业经(13872)
(13837)
金融(13837)
图书(13124)
财经(12722)
经济研究(12439)
理论(11598)
职业(11546)
科技(11154)
实践(11000)
(11000)
(10606)
问题(10600)
情报(10270)
技术经济(10039)
(9964)
共检索到297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光伟  
目前,我国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升学、中高职贯通培养、保送升学等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兴洲  耿悦  
目前,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应对职业教育外部改革与内在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课程衔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课程链"的建构是对课程衔接实践理念指导的初步探索。以德、美两国为代表的国际背景为基础,从"课程链"的内涵、意义、建构的具体要求以及保障等四个方面来阐释,强调课程衔接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突出衔接的灵活性、人本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在国家政策、优质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保障体系下,以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松林  纪昌峰  叶晓星  
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管理的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的有效性低,学生管理是薄弱环节;五年专缺乏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发展目标;五年专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低,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高职衔接必须从中高职接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出发,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衔接办学的退出机制,建立课程与教学衔接机制,加强监督评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芦京昌  
本文就浙江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从选拔方式、课程衔接、提前介入、工具课和技能课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完善选拔比例、加强课程衔接、高职提前介入、抓好工具课和技能课等改革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中高职课程形成的路径、展开的逻辑、课程分段的处理以及课程任务的分担四大问题。就课程形成的路径而言,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按对照式或下延式路径展开。这两种设计路径不能满足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春林  
"十三五"期间,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着力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意义重大。当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办学特色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育衔接存在脱节,师资交流浅且经验不足等四个方面问题。针对中高职衔接失调特征,应在以下方面着力突破:建立中高职衔接保障运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衔接;加强师资建设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振元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发展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而围绕体制制约又盘结着课程不衔接、专业不匹配、学制不融合等多重制约因素。2015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定的"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之年,长期形成的困局必须破解,而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树立系统思维,从长计议、精细安排,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多重要素协同推进,注重调动中职和高职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攻关,努力将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景变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谈竹琴  王友良  
文章阐明了中高职衔接和课程衔接的涵义,分析了我国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论述了课程衔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荣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本研究以麦可思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本校抽样问卷调查为依据,调研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存在的就业竞争力不足、学生认知模糊、能力发展不平衡、培养标准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在职业核心能力上的差异,探讨在目标定位、专业课程渗透、公共课程和公选课程与中职分层对接、第二课堂能力培训模块等方面构建与中职对接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佩燕  
中高职衔接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文章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制度、建立多元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关剑  王玲启  
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中高职衔接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不高;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有待深度合作共赢;中高职教育在多方面表现脱节;中高职师资间缺乏沟通且普遍实践经验不足。最后,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荣  李曙生  张斌  
针对日益增多的单招生源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的要求,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群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群建设,使专业群建设持续化、成效最大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鑫  金盛  
以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等为单位对近二十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的中高职衔接尚存在"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研究范畴的延伸度尚欠笃厚、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主题间的整合度尚欠提升"等问题,认为今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研究应通过"培育研究稳定度、挖掘研究范畴深度、强化研究群体间的沟通度、烘托人文关怀愿景"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20年,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20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初步的理论基础已经奠定。本文力求阐明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总体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