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3)
2023(3452)
2022(2826)
2021(2835)
2020(2123)
2019(4898)
2018(4237)
2017(7390)
2016(4612)
2015(5368)
2014(5604)
2013(4964)
2012(4812)
2011(4376)
2010(4627)
2009(3764)
2008(3728)
2007(3309)
2006(3049)
2005(2730)
作者
(13053)
(10987)
(10937)
(10398)
(7032)
(5122)
(4864)
(4295)
(4122)
(4082)
(3972)
(3852)
(3626)
(3600)
(3484)
(3467)
(3367)
(3241)
(3196)
(3093)
(2976)
(2771)
(2757)
(2750)
(2549)
(2535)
(2460)
(2408)
(2327)
(2237)
学科
(13690)
经济(13658)
(8953)
管理(8793)
(6510)
(5838)
企业(5838)
中国(5335)
理论(4987)
(4869)
农业(4788)
方法(4578)
教育(3948)
教学(3926)
业经(3684)
数学(3588)
数学方法(3477)
学校(3282)
(3190)
技术(3169)
(3125)
贸易(3124)
(3039)
地方(2865)
学法(2831)
教学法(2831)
(2729)
收入(2625)
学理(2547)
学理论(2547)
机构
学院(69595)
大学(61523)
研究(24116)
(20729)
经济(20141)
管理(18779)
中国(16208)
科学(16152)
理学(15893)
理学院(15603)
职业(15159)
管理学(15097)
管理学院(14995)
技术(14862)
(13539)
(12952)
(12408)
研究所(12000)
(11567)
(11539)
技术学院(11496)
师范(11418)
职业技术(11117)
(10276)
中心(10018)
农业(9775)
业大(9677)
(9549)
师范大学(9312)
教育(8902)
基金
项目(44733)
研究(36486)
科学(35005)
基金(29815)
(26334)
国家(26036)
科学基金(21173)
社会(20540)
教育(20100)
(19598)
社会科(19155)
社会科学(19149)
编号(17477)
(16642)
基金项目(15251)
成果(14566)
课题(13756)
自然(12703)
自然科(12396)
自然科学(12389)
(12257)
自然科学基金(12172)
资助(11619)
重点(11243)
(10150)
(9986)
规划(9739)
(9717)
(9422)
项目编号(9194)
期刊
(24894)
经济(24894)
教育(18581)
研究(18529)
中国(16042)
学报(12396)
(12327)
科学(11142)
职业(9933)
大学(9312)
技术(9057)
学学(8651)
农业(8338)
(6926)
技术教育(6355)
职业技术(6355)
职业技术教育(6355)
管理(5923)
(5483)
论坛(5483)
(4980)
金融(4980)
(4591)
财经(3992)
业经(3937)
(3834)
经济研究(3720)
业大(3670)
职教(3566)
(3463)
共检索到99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辉  王海亮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中高职高端发展受限和职业教育体系代表性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实现超越,需回归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拓展"后中高职衔接阶段"发展空间,丰富中高职关系内涵,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多种预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厚望  
随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当前中高职衔接仍存在延伸通道受限、衔接功利性较强、缺乏操作细则等问题,需要从定位、顶层设计、课程衔接、更新专业目录等方面进行推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米高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经历初步探索、试点推动、调整推进、多样发展等多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高职衔接培养政策在结构逻辑上受社会经济体制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行为主体理性选择等多元结构因素影响,在历史逻辑上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同时经济体制与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政策变迁。进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阶段,要求中高职衔接培养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动态协调多元结构要素的衔接培养政策,消解因路径依赖而造成的中高职衔接乱象,提升政策从制订到执行的效能,为高层次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振元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由来已久,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发展现实中却举步维艰。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而围绕体制制约又盘结着课程不衔接、专业不匹配、学制不融合等多重制约因素。2015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定的"全面实现中高职衔接"之年,长期形成的困局必须破解,而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树立系统思维,从长计议、精细安排,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课程衔接、专业匹配、学制融合等多重要素协同推进,注重调动中职和高职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攻关,努力将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景变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光伟  
目前,我国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升学、中高职贯通培养、保送升学等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剑涛  
构建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体系是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也存在政策和机制不健全,难以贯彻科学评价人才的理念;政校企协同的黏性和共性不足,难以激发合力吸引人才的潜能;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不够完善,难以突显公正选拔人才的尺度;一体多面的课程和教学未形成,难以发挥精准培养人才的优势等现实困境。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观照,构建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体系要依法治理,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协同共生,搭建多主体合作平台;因材施教,完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以人为本,形成一体化课程和教学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有利于建立中高职院校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思政课程"和而不同",通过教学目标因事而化、教学内容因时而进、教学方式因势而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因机而变,可以立体化纾解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堵有进  
中高职衔接历经数年试点,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试点项目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相关院校参与试点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衔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转段升学考核有待改进、相关衔接机制有待建立等。为破解这些问题,要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激发院校内在动力,建立衔接课程体系,明确升学转段标准,构建政府支持机制,开展衔接专题研究,以确保中高职衔接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建东  桂德怀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探讨中高职衔接的现实基础和有效路径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产业—人才—专业的视角来看,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的制造业面广量大但实力不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发展的诉求。同时,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短缺,对高学历、高水平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制订"十环节十重点"的研究方案,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创新"六双四协"的顶岗实习衔接机制,可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有机衔接提供积极的探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宇波  
北京市未来的中高职衔接应该是内涵衔接模式,一体化设计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行分段贯通和一体贯通等多种学制,淡化选拔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改革,促进首都中高等职业教育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芦京昌  
本文就浙江省中高职衔接工作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从选拔方式、课程衔接、提前介入、工具课和技能课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完善选拔比例、加强课程衔接、高职提前介入、抓好工具课和技能课等改革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中高职课程形成的路径、展开的逻辑、课程分段的处理以及课程任务的分担四大问题。就课程形成的路径而言,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按对照式或下延式路径展开。这两种设计路径不能满足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春林  
"十三五"期间,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着力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意义重大。当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办学特色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育衔接存在脱节,师资交流浅且经验不足等四个方面问题。针对中高职衔接失调特征,应在以下方面着力突破:建立中高职衔接保障运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衔接;加强师资建设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兴洲  耿悦  
目前,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应对职业教育外部改革与内在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课程衔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课程链"的建构是对课程衔接实践理念指导的初步探索。以德、美两国为代表的国际背景为基础,从"课程链"的内涵、意义、建构的具体要求以及保障等四个方面来阐释,强调课程衔接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突出衔接的灵活性、人本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在国家政策、优质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保障体系下,以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