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6)
2023(8326)
2022(6953)
2021(6876)
2020(5580)
2019(13411)
2018(13505)
2017(24846)
2016(14324)
2015(16638)
2014(17051)
2013(15965)
2012(14537)
2011(12971)
2010(13341)
2009(11476)
2008(11157)
2007(9865)
2006(8574)
2005(7504)
作者
(38077)
(31599)
(31242)
(30243)
(20231)
(15393)
(14405)
(12244)
(12191)
(11813)
(11149)
(10603)
(10354)
(9863)
(9797)
(9765)
(9606)
(9351)
(9278)
(9124)
(8025)
(7903)
(7757)
(7514)
(7449)
(7184)
(7129)
(7047)
(6486)
(6353)
学科
(49144)
经济(49093)
管理(34108)
(30485)
(23732)
企业(23732)
方法(22129)
数学(19652)
数学方法(19070)
(16944)
地方(14828)
中国(13797)
理论(12954)
教学(11812)
农业(11397)
业经(11337)
教育(10384)
(9966)
(9805)
(8572)
技术(8423)
学法(7784)
教学法(7784)
(7614)
(7411)
贸易(7398)
环境(7320)
(7075)
学理(6586)
学理论(6586)
机构
学院(185645)
大学(176286)
管理(66160)
(60492)
经济(58512)
研究(56429)
理学(55900)
理学院(55172)
管理学(53590)
管理学院(53267)
中国(42643)
(38535)
科学(37294)
(32658)
(30206)
技术(29170)
(28909)
师范(28644)
(28606)
(28445)
业大(28019)
中心(27750)
职业(26770)
(26382)
研究所(25547)
北京(23861)
农业(23328)
师范大学(22440)
(22412)
财经(21620)
基金
项目(121108)
研究(94997)
科学(93068)
基金(79540)
(67584)
国家(66892)
科学基金(57574)
(55416)
社会(53094)
社会科(49808)
社会科学(49792)
教育(48886)
编号(44367)
(43349)
基金项目(42303)
自然(37350)
自然科(36420)
自然科学(36413)
成果(35857)
自然科学基金(35670)
资助(33593)
课题(32749)
(28243)
重点(27866)
(26491)
(25502)
项目编号(25165)
(24929)
规划(24377)
创新(23507)
期刊
(72858)
经济(72858)
研究(51661)
中国(47704)
教育(41005)
(27803)
学报(26686)
管理(24332)
技术(24248)
科学(23714)
(23618)
大学(20763)
农业(19194)
学学(18571)
职业(16397)
(14227)
金融(14227)
业经(13822)
图书(13331)
技术教育(10894)
职业技术(10894)
职业技术教育(10894)
(10797)
(10546)
论坛(10546)
资源(10521)
经济研究(9934)
书馆(9618)
图书馆(9618)
(9472)
共检索到285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雪姣  雷建龙  
以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贯通的3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案例,解读了3种模式的内涵,分析了"3+3"模式"技能导向,考试选才,普遍适用";"3+2"模式"两校协同,两段衔接,两层‘直通’",五年一贯制"一个主体,一贯五年,一体化运转"的特点与优势,在对三种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从提升衔接贯通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合理选择贯通模式,根据模式的不同合理设置课程,合理规划布局衔接的专业,严格论证审核衔接模式与试点专业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建柳  
目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种模式受到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基于课程衔接视角设计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框架,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为试点进行了人才培养设计与实践,并进行了相关反思。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屈璐  
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具有深厚的政策发展基础和价值意蕴,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呈现出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贯通培养模式。四川省中高职贯通培养以政策制度高位统领,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分段贯通制为主、五年一贯制为辅的主体形式,呈现出试点推行、市州主责、院校主体、动态调整的主要特点。在区域实践探索中,成都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以一、二、三产业的高职院校为龙头,开展整体托管和专业领办工作,打通了市域内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绿色通道。反观区域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成效与问题,建议通过树立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理念、明确省域中高职贯通一体化规划布局、建立系统化“开发—应用—评价”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区域一体化推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洪少华  赫焕丽  
文章分析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梳理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提出应建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模式,构建"一体化"的培养结构模式,实行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模式,以此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进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基础前提。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但调查发现,中高职衔接至今还存在着社会重视不够、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生基础差、生存压力过大、衔接意识差、办学理念难提升、招生制度改革难突破、利益均衡问题难协调、办学基础条件难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一要解决认识观念、体制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的问题;二要着力解决统筹推进、基础缺失和支持保障的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桂娟  张继忠  许纪发  马中宝  刘志平  
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是探索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命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依托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采取理论研究与涉农专业中高职贯通试点项目配套联动的方式,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理论研究与试点实践有机结合,在中高职贯通培养顶层设计、培养模式创新、有效衔接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行做法,为相关院校开展贯通培养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佳圣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综合性高职院校特点,结合区域历史文化优势,探索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效民  刘磊  
文章通过国家和上海市发布的相关文件呈现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背景,阐述了这种培养模式的基本设想,分析了校级层面的实施主体应该肩负设计、管理和监控三大使命,提出了履行三种使命的指导理念,并重点分析了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校级层面实践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丽娟   王丹  
加强“中高本”贯通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课程体系衔接是实施“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关键点。基于对河北省中职、高职院校“3+2”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本科院校“3+4”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本科院校“3+2”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分析发现,河北省中高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衔接存在课程目标模糊、课程结构重复、教材缺乏衔接等问题。河北省中高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设策略为:顶层设计“阶梯上升式”中高本贯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构建“能力递进式”层次化课程体系;多元协同开发“项目化、模块化、数字化”教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向丽  刘晓欢  陶济东  
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走区域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湖北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内容与路径等角度进行系统探索。借鉴湖北省高职院校经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陆国民  
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教育自身规律探讨了中高职贯通的必要性,并从生源结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市场对接四个方面剖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展现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后续实践与研究作了展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高芬  
中高职衔接工作是通过促使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构重组和教育资源整合,以有效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支持,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做出积极贡献。文章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需求特征变化趋势的问题入手,从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等角度剖析中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依据,给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教学教法衔接及学习绩效评估衔接等中高等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具体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管弦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及其社会适应性,拓展高职教育生源等具有实践意义。它在衔接内容上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转段"考核标准、专业衔接口径以及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的差异问题。在实践中,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衔接专业,突破体制壁垒,兼顾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适当确定高职院校对口中职专业的布点范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儒寿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要求学校必须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北文理学院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核心,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211"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济群  
在深入学习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与中职学校共同探索"2+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抓好衔接,确保"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