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43)
- 2023(2663)
- 2022(2104)
- 2021(1757)
- 2020(1323)
- 2019(3106)
- 2018(3133)
- 2017(5896)
- 2016(3041)
- 2015(3429)
- 2014(3702)
- 2013(3718)
- 2012(3448)
- 2011(3320)
- 2010(3194)
- 2009(2398)
- 2008(2379)
- 2007(2097)
- 2006(1868)
- 2005(1711)
- 学科
- 贸(15569)
- 贸易(15561)
- 易(15117)
- 济(14528)
- 经济(14525)
- 管理(9760)
- 环境(8591)
- 方法(7198)
- 数学(6006)
- 数学方法(5949)
- 出(5448)
- 关系(5213)
- 口(5135)
- 出口(5133)
- 出口贸易(5133)
- 业(4738)
- 学(4188)
- 划(3815)
- 企(3778)
- 企业(3778)
- 贸易关系(3545)
- 国际(3510)
- 资源(3375)
- 规划(3351)
- 环境规划(3319)
- 各国(3195)
- 概况(3191)
- 进出(3150)
- 进出口(3150)
- 进出口贸易(3150)
- 机构
- 学院(47373)
- 大学(47076)
- 济(24750)
- 经济(24450)
- 研究(18044)
- 管理(16029)
- 理学(13986)
- 理学院(13844)
- 管理学(13477)
- 管理学院(13409)
- 中国(12118)
- 科学(10460)
- 京(9374)
- 所(9102)
- 财(8606)
- 贸(8540)
- 研究所(8317)
- 经济学(8131)
- 农(7917)
- 中心(7580)
- 经济学院(7556)
- 院(7353)
- 财经(7318)
- 业大(7261)
- 经(6600)
- 江(6496)
- 农业(6361)
- 国际(5933)
- 研究院(5844)
- 北京(5787)
- 基金
- 项目(33210)
- 科学(25289)
- 基金(24335)
- 研究(23515)
- 家(21846)
- 国家(21755)
- 科学基金(17591)
- 社会(14906)
- 社会科(14342)
- 社会科学(14341)
- 省(12536)
- 基金项目(12371)
- 自然(11387)
- 自然科(11080)
- 自然科学(11078)
- 自然科学基金(10836)
- 划(10668)
- 资助(10413)
- 教育(9971)
- 编号(8629)
- 发(7957)
- 重点(7785)
- 部(7558)
- 科研(6979)
- 中国(6946)
- 国家社会(6583)
- 创(6582)
- 发展(6414)
- 教育部(6363)
- 展(6323)
共检索到69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赵志国
基于增加值视角,对2001—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及贸易隐含碳进行重新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存在逆差,但逆差规模远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法测算的结果。同时,贸易隐含碳呈现顺差。采用LMDI方法,对中国向韩国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是推动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则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增加值 贸易隐含碳 国内中间品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对进出口商品都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所作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通过产品的形式,我国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为国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更为惊人。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已达29.28%。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和其出口国都是这些碳排放的受益者,都...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向书坚 温婷
利用OECD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2009年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重估算,并将其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存在一定"顺差",并且该现象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行业的高碳排放造成的;传统贸易统计会导致外贸隐含碳排放的高估,附加值贸易统计使得低附加值中间产品贸易发达行业的碳排放估算结果更具客观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潘安
本文通过构建BTIO模型,基于WIOD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并比较1995~2011年中日和中印贸易中CO2、NOX、SOX的隐含排放量,分别从整体和分行业贸易层面考察不同双边贸易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中日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净污染转移以及环境贸易条件均大于中印贸易;中日贸易隐含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且主要为重工业,而中印贸易则相对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中国双边贸易的环境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出口产品含污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WTO框架外寻求更具针对性的双边贸易和合作,将是中国未来协调贸易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在考虑隐含能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都按我国的能耗效率对进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我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1999-2005年是一个微弱的能源净进口国,而1997,1998和2006年却是能源净出口国;按照日本的能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则是一个更大的能源净出口国,每年能源净出口量在10 000~50 000万t标煤之间,其中1997-2002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之后该数字迅速增长,2006年更高达18.8%。可见我国进口的能源(包括进口产品中的隐...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隐含能 投入产出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琳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中韩两国贸易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促进中韩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韩双边贸易 产业内贸易 直接投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缀桥 杨逢珉
文章根据2003~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引力模型对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中韩贸易结合度和综合贸易互补性出现了微弱递减的趋势,但是中韩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快;中韩双边贸易潜力呈现出递增态势;随着中日韩自贸区的深入推进,中韩双边贸易潜力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关键词:
中韩贸易 贸易互补性 贸易潜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磊
文章借鉴Schumacher提出的引力模型,利用1992~2010年的中韩贸易数据估计了两国贸易中可能存在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SITC一位数10大类产品中有6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在SITC二位数35类制造业产品中有15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对韩出口中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源泉之一。中国政府应该调整贸易政策,对外要继续加强市场竞争力,对内要深度挖掘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 双边贸易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蒋霞
尽管中日、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互之间的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历史原因和层次所限,中日两国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较小。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中韩之间首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然后吸收日本加入,逐步向中日韩三边自由贸易区过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帅 王波
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难免会引发汇率的调整是否为应对贸易战的猜测。汇率协调虽是促进国际贸易整合的重要举措,但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汇率波动与贸易的关系并不明确。当前我国的汇率机制相对灵活,央行也基本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前日收盘价和参考一篮子汇率决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韩国作为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国,以此为样本进行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通过对2005年"汇改"后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后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韩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有限,而两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发展水平、进出口贸易结构等也存在一定影响。并提出引导出口企业增强汇率风险意识,转变进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加强货币互换等金融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晋平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831.7亿美元的历史最大规模,其中中国对日出口416.5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1亿美元,双边贸易基本平衡。照此计算,日本仍然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已经占到中国全部贸易总额的17.5%,其中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占中国全部进口的18.4%,居从世界各国(地区)进口之首。2001年1月~6月,中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