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9)
2023(1648)
2022(1475)
2021(1375)
2020(1281)
2019(2795)
2018(2793)
2017(6036)
2016(3470)
2015(3843)
2014(3734)
2013(3903)
2012(3635)
2011(3153)
2010(3111)
2009(2924)
2008(3175)
2007(2788)
2006(2610)
2005(2441)
作者
(8972)
(7591)
(7388)
(7277)
(4835)
(3680)
(3501)
(2797)
(2777)
(2775)
(2665)
(2618)
(2579)
(2533)
(2410)
(2372)
(2260)
(2197)
(2179)
(2041)
(2007)
(1839)
(1818)
(1763)
(1758)
(1672)
(1653)
(1651)
(1566)
(1528)
学科
(21512)
税收(20089)
(19925)
(11515)
经济(11498)
管理(8189)
(7928)
(7620)
(6249)
企业(6249)
方法(5175)
数学(4582)
数学方法(4539)
财政(4217)
(3636)
(3238)
财务(3238)
财务管理(3236)
企业财务(3074)
收入(2873)
(2834)
贸易(2833)
(2776)
中国(2714)
(2626)
(2595)
地方(2573)
(2457)
(2325)
(2175)
机构
大学(46466)
学院(45316)
(19584)
经济(19254)
(16326)
研究(15897)
管理(15490)
理学(13375)
理学院(13212)
管理学(13075)
管理学院(12984)
中国(11604)
财经(11306)
(10945)
(10156)
(9514)
科学(9236)
(8907)
(8522)
税务(8446)
财经大学(8246)
(7395)
研究所(7309)
经济学(6717)
(6672)
中心(6535)
(6436)
北京(6313)
经济学院(6190)
(6182)
基金
项目(27290)
科学(21071)
研究(20158)
基金(20154)
(17676)
国家(17566)
科学基金(14555)
社会(13311)
社会科(12703)
社会科学(12700)
基金项目(10383)
(9535)
资助(8918)
教育(8637)
自然(8627)
自然科(8446)
自然科学(8445)
(8367)
编号(8341)
自然科学基金(8277)
成果(7643)
(6470)
(6453)
重点(6068)
国家社会(5995)
(5751)
项目编号(5711)
教育部(5572)
(5554)
科研(5414)
期刊
研究(20749)
(19603)
经济(19603)
(14959)
(14233)
税务(13248)
(12201)
学报(7155)
中国(6217)
科学(5054)
(4986)
大学(4893)
财经(4669)
学学(4642)
管理(4273)
(4182)
(4182)
涉外(4182)
经济研究(3981)
(3917)
国际(3813)
农业(3564)
教育(3038)
财会(3015)
(2936)
(2814)
金融(2814)
问题(2705)
(2597)
财政(2597)
共检索到73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柏铭  
韩国自“入关”以来,关税的财政和保护功能随着税率水平的降低而逐渐减弱,然而关税的调节功能却因多元的课税标准和复合的税率结构而明显增强。本文对中韩关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如何借鉴韩国做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柏铭  
〕中韩消费税都属于特定消费税和价内税。然而,两国消费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征税范围、税率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国对特定消费品的认定标准、开征消费税的预期目的、间接税税制结构均不同。借鉴韩国经验,可将税种名称改为“特种消费税”,适当调整征税范围和部分税目的税率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齐俊妍  王吉霞  
本文根据中韩自贸协定的关税承诺表,将中韩双方贸易产业分成敏感产业、半敏感产业和非敏感产业,并从降税优惠幅度、降税方式及比例、过渡期的设置等3方面对这3类产业的降税特点进行分类比较,发现中方对其敏感产业的降税力度要比韩方稍大,对非敏感产业的降税力度稍小于韩方,而对半敏感产业,中韩双方旗鼓相当。结合20122016年中韩各产业进出口贸易额,分析中韩自贸协定对中韩产业的进出口影响,发现在敏感和半敏感产业上,中国对双方降税优惠安排的利用更加充分,中国的降税安排在总体上也比韩国更能促进双方贸易自由化。但同时,中国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军华  
韩国农产品关税水平较高,对农业保护力度较大。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简称中韩自贸区)谈判将会使双方的农产品关税水平降低,贸易更加便利、贸易的可预见性增强。中韩自贸区谈判将对双边农产品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会增加,韩国的部分高附加值加工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也可能增加。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丁红燕  董绍青  
韩国作为世界上增值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其做法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韩国增值税制度的先进经验,然后比较了我国增值税制度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一些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唐明  王亚男  
鉴于中韩的消费税地方化改革均开创了各自国内中央税向地方转移的先例,且两国皆面临央地收支结构纵向失衡、区域财政横向失衡、地方财政收不抵支三大问题,韩国地方消费税改革可为我国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韩国地方消费税是将作为中央税的增值税收入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地方,利用此项改革在央地间重新划分收入以促进央地财政关系纵向均衡;韩国采用消费指数与区域权重相结合的综合标准分配地方消费税收入,较好地改善了区域财政的横向公平;韩国不断提高地方消费税收入比例,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收支压力。本文通过他国镜鉴与本土结合提出我国消费税下划地方改革策略:在纵向分配上应逐步扩大消费税收入地方分享规模;在横向分配上应构建综合因素分享规则。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孙德轩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韩现行的税收优惠体系在总体特征、政策目标、税收优惠手段、税收优惠管理以及税收优惠幅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韩国税收优惠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税收优惠的可借鉴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税收优惠体系的完善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蔡磊  
文章用例说明中韩税收饶让对在华韩资企业的影响,以引起双方政府的注意,并应在新的饶让条款延期谈判中予以考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曙东  肖宵  杨军  
本文根据中韩自贸区谈判的关税减让表,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分析了中韩自贸区的实施对两国各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韩双边关税削减会带来巨大的贸易创造,两国的GDP、进出口、福利和居民收入均增加,对韩国各产业的影响大于中国。两国普通产品和敏感产品关税取消后,中国的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石油化学产品和金属非金属产品,韩国的其他制造业、石油化学产品、皮革、服装和动物及其产品将会获益;而中国的其他制造业、运输设备、动物及其产品,韩国的电子产品、运输设备、木材造纸和谷物则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如果超敏感产品关税也取消,中国的加工食品、韩国的谷物和其他作物将受到较大冲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丛晓男  王铮  
自主开发了适用于任意多个区域和部门的贸易模拟研究的全球多区域CGE模拟软件。基于该软件模拟了中韩FTA关税减免对包含中韩在内的东亚主要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中韩FTA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韩国是中韩FTA的最大受益国,中国台湾、日本等经济体则面临一定的负面冲击。中国在整体受益的同时,也面临贸易条件变差、对韩国贸易逆差增加、塑料橡胶化工等部门产出受损等潜在负面影响,为此从降税时间安排、产业结构转型、要素禀赋流动和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磊  金志训  
本文根据韩国和中国企业所得税(法人税)法的最新资料,从纳税人、纳税义务范围、收入总额范围、税前扣除项目、税率、关联方业务往来、亏损弥补、清算所得、纳税地点等方面对两国税制进行了比较,以了解韩国税收改革的最新动态,启发借鉴吸收其税制改革的经验。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敏  
本文通过对比韩国和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在工资、薪金扣除、生计扣除、特别扣除上的特点,指出韩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磊  金志训  
本文在对中韩企业所得税(法人税)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法人税对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借鉴意义,对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立法  
文章通过对中韩两国产业升级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政策条件的比较试图证明:中国存在产业升级的机会和可能性,且具有较强的新产品生产能力,但仍需借助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以及私人部门融资支持等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