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0)
- 2023(15128)
- 2022(12914)
- 2021(11934)
- 2020(10247)
- 2019(23058)
- 2018(22674)
- 2017(44461)
- 2016(23393)
- 2015(26440)
- 2014(25610)
- 2013(25138)
- 2012(23159)
- 2011(20703)
- 2010(20737)
- 2009(19041)
- 2008(18234)
- 2007(15896)
- 2006(13904)
- 2005(12148)
- 学科
- 济(98894)
- 经济(98807)
- 管理(71211)
- 业(70139)
- 企(57518)
- 企业(57518)
- 方法(48771)
- 数学(43385)
- 数学方法(42928)
- 中国(27585)
- 财(26674)
- 农(25658)
- 贸(24055)
- 贸易(24044)
- 易(23537)
- 技术(22807)
- 业经(20569)
- 地方(19549)
- 制(18386)
- 农业(17257)
- 融(16674)
- 金融(16672)
- 银(16615)
- 银行(16595)
- 行(15915)
- 务(15298)
- 财务(15253)
- 财务管理(15213)
- 学(14967)
- 出(14939)
- 机构
- 大学(327151)
- 学院(327050)
- 济(142863)
- 经济(140279)
- 管理(133314)
- 理学(115944)
- 理学院(114848)
- 管理学(113169)
- 管理学院(112545)
- 研究(101739)
- 中国(79488)
- 财(67651)
- 京(66469)
- 科学(56994)
- 财经(54341)
- 经(49661)
- 中心(48446)
- 所(47579)
- 江(47007)
- 经济学(45316)
- 农(43401)
- 业大(42918)
- 研究所(42764)
- 经济学院(41391)
- 北京(41345)
- 财经大学(40691)
- 范(40458)
- 师范(40101)
- 州(37567)
- 院(37365)
- 基金
- 项目(221345)
- 科学(178211)
- 研究(166415)
- 基金(163764)
- 家(140467)
- 国家(139363)
- 科学基金(122350)
- 社会(109668)
- 社会科(104401)
- 社会科学(104380)
- 基金项目(86412)
- 省(85671)
- 教育(78101)
- 自然(76419)
- 自然科(74770)
- 自然科学(74756)
- 自然科学基金(73474)
- 划(72027)
- 编号(66768)
- 资助(66374)
- 成果(53213)
- 部(51032)
- 创(50794)
- 重点(49384)
- 发(47793)
- 创新(46773)
- 国家社会(46559)
- 课题(45503)
- 教育部(45069)
- 人文(44129)
- 期刊
- 济(146703)
- 经济(146703)
- 研究(96635)
- 中国(59138)
- 管理(49992)
- 财(49940)
- 学报(42051)
- 科学(41087)
- 农(37560)
- 教育(34961)
- 大学(33860)
- 技术(31974)
- 融(31867)
- 金融(31867)
- 学学(31675)
- 财经(26434)
- 农业(26393)
- 经济研究(25090)
- 业经(24026)
- 经(22673)
- 贸(20325)
- 问题(20055)
- 国际(18147)
- 技术经济(17793)
- 统计(17007)
- 策(16439)
- 理论(16174)
- 商业(15998)
- 科技(15978)
- 实践(14532)
共检索到477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尧
中间品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显著提高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且对东部区域的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研发强度与中间品进口的国际技术溢出的协同对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和经济开放度对西部区域的作用不显著。今后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企业研发提供经费支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更有效地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谢子远 项燕
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的发生又依赖于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一结论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现有研究多仅用人力资本反映国内技术吸收能力,而忽略了国内研发支出这一重要因素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两个因素反映技术吸收能力,实证检验了通过进口贸易导入的国际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国际R&D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与国内研发支出交互作用下的技术吸收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水平与研发支出的共同提高是促进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佳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涛 冉启英
文章通过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制度质量为门限变量,分别构建了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动态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制度质量门限效应:当制度质量未跨过门限值时,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显著为正,但系数较小,且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当制度质量跨越门限值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大,且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元旭 谭云清
国际服务外包可在东道国产生知识或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效应为东道国接包企业从一些低附加价值环节入手而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新的知识进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溢出及其技术提升起着关键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不同国际服务外包模式不同的知识溢出内容,提出了接包企业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吸收的路径,并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中不同知识外溢和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符宁
本文研究了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和国内研发强度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具体促进程度受到中国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小寒 陈凌
本文利用国际R&D溢出与吸收模型,使用依据3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计算的外国R&D溢出变量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实证考察了技术差距、制度因素、国内R&D强度、人力资本以及这四个因素构成的综合变量对进口贸易关联R&D溢出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R&D溢出 吸收能力 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欣 姚洪兴
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度等吸收能力变量分别作为转换变量,采用包含外生控制变量的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检验了OFDI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态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上述吸收能力变量均存在单一门槛,当吸收能力变量跨越各自的门槛值并使得PSTR模型趋于高体制时,O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均为正向显著;对应于不同的吸收能力变量,跨越各自门槛值的样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两个吸收能力变量,但跨越各自门槛的样本比例较低;随着吸收能力变量水平的连续增加,OFDI对区域技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继增 黄昕 邓伟
本文利用构建C-D函数,测算出中国1992年至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我国1992-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对吸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较大影响的R&D经费、R&D人员、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四个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利用OLS分析,分别测算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相关经济指标对吸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论表明逆向技术溢出存在而不显著,需要改善相关经济指标,才能提高吸收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尹东东 张建清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表征吸收能力的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发展规模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检验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内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中部地区能够促进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则限于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而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规模和金...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吸收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振国 何敏蓉 李东坤
本文研究了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具体促进程度受到中国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程度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考虑吸收能力的区域创新多维溢出效应
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
海外并购、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
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与金融发展视角的门限模型检验
环境规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区域吸收能力视角的分析
国际知识溢出对中国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FDI渠道、进口贸易渠道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吸收能力——基于门槛面板数据模型视角
FDI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
国际服务外包中服务提供商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