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9)
- 2023(10233)
- 2022(8390)
- 2021(7650)
- 2020(6440)
- 2019(14610)
- 2018(14240)
- 2017(28084)
- 2016(15022)
- 2015(16620)
- 2014(16419)
- 2013(16305)
- 2012(15018)
- 2011(13256)
- 2010(13706)
- 2009(12979)
- 2008(13171)
- 2007(12104)
- 2006(10898)
- 2005(10167)
- 学科
- 业(79278)
- 企(73465)
- 企业(73465)
- 济(70139)
- 经济(70063)
- 管理(63095)
- 方法(28966)
- 业经(27193)
- 财(26321)
- 农(25121)
- 数学(21061)
- 数学方法(20862)
- 务(18821)
- 财务(18804)
- 财务管理(18786)
- 贸(18019)
- 贸易(18009)
- 农业(17887)
- 企业财务(17740)
- 易(17652)
- 策(17556)
- 技术(16819)
- 中国(16210)
- 制(15249)
- 划(13886)
- 和(13270)
- 出(12994)
- 理论(12600)
- 企业经济(12179)
- 经营(11652)
- 机构
- 学院(220042)
- 大学(211216)
- 济(102787)
- 经济(101016)
- 管理(93271)
- 理学(79337)
- 理学院(78700)
- 管理学(77951)
- 管理学院(77540)
- 研究(69494)
- 中国(58154)
- 财(48742)
- 京(43440)
- 财经(37447)
- 科学(37024)
- 江(35605)
- 农(35422)
- 所(34246)
- 经(33976)
- 中心(32091)
- 经济学(30259)
- 研究所(30142)
- 业大(28505)
- 农业(27572)
- 经济学院(27372)
- 财经大学(27255)
- 北京(27197)
- 州(27109)
- 商学(26960)
- 商学院(26720)
- 基金
- 项目(135905)
- 科学(110269)
- 研究(104688)
- 基金(100558)
- 家(84805)
- 国家(83964)
- 科学基金(74914)
- 社会(69207)
- 社会科(65883)
- 社会科学(65870)
- 省(53697)
- 基金项目(52169)
- 教育(46582)
- 自然(46559)
- 自然科(45559)
- 自然科学(45552)
- 自然科学基金(44847)
- 划(43075)
- 编号(42205)
- 资助(41250)
- 业(33755)
- 成果(33207)
- 创(31705)
- 部(30832)
- 发(30119)
- 重点(29733)
- 创新(28624)
- 国家社会(28605)
- 课题(28584)
- 制(28402)
- 期刊
- 济(120719)
- 经济(120719)
- 研究(67843)
- 中国(42820)
- 管理(41267)
- 财(41135)
- 农(33990)
- 科学(25916)
- 融(24209)
- 金融(24209)
- 农业(23777)
- 学报(23290)
- 技术(22075)
- 业经(22043)
- 大学(19413)
- 经济研究(19352)
- 财经(19037)
- 学学(18514)
- 教育(18264)
- 经(16600)
- 业(15629)
- 贸(15574)
- 问题(15522)
- 技术经济(14528)
- 国际(13537)
- 世界(13350)
- 现代(12350)
- 商业(11540)
- 财会(11428)
- 经济管理(11073)
共检索到345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申祥 蔡熙乾
本文假定一国仅有一个非一体化企业,而另一国既有一个一体化企业又有一个中间品生产企业。非一体化企业需要向中间品生产企业购买中间产品方能生产最终产品,中间品的价格由双方谈判确定。两国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全部出口到第三国市场,并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产量竞争。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第三国市场模型和博弈论,考察了企业谈判势力对一国出口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企业同时竞争的情形,还是在企业先后进入市场竞争的情形,企业谈判势力均通过影响中间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到水平转移利润和垂直转移利润的相对大小,从而影响到一国贸易
关键词:
谈判势力 中间品贸易 出口政策 市场时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维薇
在全球生产网络迅速扩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构建企业异质性模型用来解释中间品进口影响最终品出口的微观机制,在该机制中TFP成为有效的传导路径并决定了生产企业的出口选择。利用中国2003年到2010年7个制造业的贸易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证明零部件进口规模和种类都会促进对应行业最终资本品的出口,这种促进是通过TFP的提升来实现的,并且该产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勤
基于城市互联网基础设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应用能力,综合构建了城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并利用2013—2018年959家中国A股制造业出口企业数据,匹配并测度了161个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城市互联网发展通过"创新效应""成本效应"及两者的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出口企业以价格加成衡量的市场势力,其中"创新效应"发挥的作用更大,进而开展了企业要素密集类型、所有制和所在地区的异质性检验。本文推进了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应的理解,也为出口企业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加强互联网融合应用带来了启发。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凯 李伟 司马林
针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受让企业具有谈判势力的情况,本文构建了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谈判势力条件下的最优技术转移定价决策问题,并分析了谈判势力对最优技术转移定价合约以及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谈判势力增强会降低大型受让企业的提成费和一次性授权费。而且谈判势力具有传导效应,即大型受让企业的谈判势力会影响没有谈判势力的小型受让企业的技术转移定价合约,使得小型受让企业的提成费随谈判势力的增强而降低,一次性授权费却随谈判势力的增强而上升。此外,谈判势力的增强还会降低市场中产品的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本文通过算例验证了基本结论,并分析了大型受让企业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变化对结论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灿雷 王永进 王若兰
本文立足于中国目前"上游行业行政管制,下游行业市场竞争"的现实背景,构建了上游管制行业的谈判势力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07年的企业研发数据考察了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游管制行业的谈判势力在1998—2003年的显著下降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而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发生扭转并逐年强化,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近年来上游管制行业的谈判势力增强对企业研发创新的负面效应,主要集中在高生产率企业、内资企业以及高技术行业。因此,为更好地实施创新型驱动战略,发挥研发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深化上游管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其在中间投入品市场中的谈判势力是关键。
关键词:
上游管制 产业关联 谈判势力 研发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申祥 石慧敏 张铭心
本国企业通过第三国中间商向第三国出口产品,并与另一国直接向第三国出口的企业进行产量竞争,本国企业根据其谈判势力大小确定其出售给中间商的产品价格。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一国最优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结果表明,谈判势力影响到本国政府抽取中间商的利润,进而影响本国政府的出口贸易政策选择。对另一国政府而言,其贸易政策的选择则受到企业进入市场的时序与企业谈判势力的影响。此外,两国出口政策的博弈并不一定会导致"囚徒困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昭河 徐双丽 张凤云
文章将创新函数引入一般均衡方程,构建加成率、生产成本、市场规模、竞争参数、创新投资为一体的模型,由此得出出口需求变动、创新活动冲击企业加成率的理论命题。而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出口需求变动导致的竞争增加对企业加成率的提高存在负向效应,而企业的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在较大程度上能弱化这一负向冲击,但初始生产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有效削弱竞争带来的负向冲击,初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活动最终完全削弱竞争的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从要素密集度、地区、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类型的企业,其各自的加成率受需求变动的负向影响较小,受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林令涛 刘海洋 逯宇铎
本文在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模型中引入企业和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构建企业依据技术水平进口中间品的生产决策模型,证明了进口中间品与企业的技术匹配程度是影响进口中间品提升企业出口能力的重要因素,进而利用2000—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的匹配数据进行了检验。通过引入不同技术类型中间品,并结合企业技术水平的研究表明:进口中间品能够提升企业出口能力,并且与进口中间品技术匹配程度越高的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提升作用也越高。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因所处发展阶段受到自身技术的限制,整体上,进口中、低技术中间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提升作用更高,而高技术中间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提升较低。因此,中国企业进口不应当盲目追求高技术,而应当注重技术匹配程度。本文的研究为深化中间品贸易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强化企业技术升级、培育企业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进口中间品 技术匹配 出口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田朔 张伯伟 慕绣如
本文采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后的微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企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包括汇率变化和汇率波动两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出口额及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重点考察上述影响过程中进口中间品的作用。总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能够抵消汇率水平变化对企业出口额及扩展边际的影响,汇率波动影响企业出口的过程中进口中间品的作用不够稳健。按照三种标准划分的子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样本分组企业的中间品进口在汇率变动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胜旗 徐卫章
中国出口市场不断繁荣,通过二元边际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出口企业逐步走向产品种类创新的增长路径。接着本文从市场势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市场势力通过竞争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贸易方式和进入退出企业来分析,发现市场势力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创新。要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还需要注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比、补贴等因素。最后中国需要利用市场手段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促进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静
运用2002年~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依据理论模型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及出口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均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且后者的促进作用更强;控制了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规模后的研究表明,从不同来源地进口中间产品均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种类和出口目的地的增加,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的影响作用更大;进口中间产品通过互补效应和技术/质量转移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低价机制和技术/质量机制是中间产品进口影响企业出口多样性的两种机制。我国应积极实施中间产品贸易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出口的多样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依凡 杨继军 于津平
鉴于中间品市场势力会对社会福利损失产生成倍放大效应,本文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视角,基于有效市场势力探究中间品关税减让对制造业企业福利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福利损失,由于存在寡头之间相互牵制、小企业“渔翁得利”的博弈情形,抑制作用随着市场份额的降低而增大。机制检验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推动市场发育度、缓解要素扭曲两个渠道加强技术竞争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来降低福利损失。此外,本文还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高垄断力企业的福利损失抑制作用大于低垄断力企业,对非高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显著,但对高技术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当基于市场结构和市场势力双重视角考察福利损失,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性,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推动市场发育度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纪月清 程圆圆 张兵兵
首先通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与企业出口产品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然后,基于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从微观企业视角,对进口中间品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企业出口产品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全样本而言,进口中间品的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效应均会对企业出口产品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类来看,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对不同贸易模式及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出口产品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进口中间品的水平技术溢出有利于一般贸易模式下企业出口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不利于进料加工贸易型企业;垂直技术溢出则有利于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模式下企业出口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不利于其他贸易型企业;进口中间品的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对私营和国有企业出口产品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水平技术溢出还有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出口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垂直技术溢出效应对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影响则为一正一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方静
文章采用2002~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借鉴Harrigan等(2011)的方法测算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指数,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进口与企业出口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中间产品与企业出口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进口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通过将进口来源地划分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中间产品都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而从低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更大,即产品多样性互补效应的作用更大。另外,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研发营销、企业规模与企业出口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密集度与企业出口质...
关键词:
中间产品 进口来源地 出口质量 人力资本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秀芳 施炳展
本文主要从中间品进口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和提升机制。理论上,进口中间品多元化可以通过边际成本、固定成本等渠道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并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实证方面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所有制分布看,国有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最高,私营企业最低,外资企业居中;平均看,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这一提升作用仅限于外资企业、源自OECD国家的中间品和2004-2006年样本;对于本土企业、源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中间品和2000-2003年样本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在于...
关键词:
中间品 进口 多元化 产品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