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4)
2023(10140)
2022(7983)
2021(7120)
2020(5703)
2019(12908)
2018(12777)
2017(24972)
2016(12963)
2015(14861)
2014(14826)
2013(14694)
2012(13605)
2011(12529)
2010(12340)
2009(11683)
2008(11293)
2007(9910)
2006(9347)
2005(8936)
作者
(36760)
(30915)
(30698)
(29536)
(19707)
(14531)
(13980)
(11920)
(11790)
(10941)
(10775)
(10039)
(10037)
(9937)
(9781)
(9554)
(9196)
(8834)
(8804)
(8303)
(7968)
(7443)
(7388)
(7137)
(7095)
(7071)
(6662)
(6452)
(6234)
(6002)
学科
(82806)
经济(82748)
管理(33890)
(31319)
方法(26279)
数学(23821)
数学方法(23742)
中国(22904)
(21677)
(21122)
企业(21122)
地方(19695)
(15668)
贸易(15658)
业经(15598)
(15280)
地方经济(13299)
农业(13041)
(12741)
(12266)
(12012)
(11627)
环境(11164)
(10864)
银行(10854)
(10549)
(10517)
金融(10517)
产业(10103)
(9573)
机构
大学(194691)
学院(194501)
(104448)
经济(103021)
研究(76389)
管理(70326)
中国(59961)
理学(59642)
理学院(58988)
管理学(58280)
管理学院(57914)
(43150)
(41255)
科学(40455)
(37963)
经济学(35603)
财经(34492)
研究所(34194)
中心(32649)
经济学院(31871)
(31559)
(29228)
(27934)
(27047)
北京(26850)
财经大学(25465)
(24298)
师范(24121)
科学院(23704)
业大(23636)
基金
项目(122484)
科学(98373)
基金(92617)
研究(91770)
(80263)
国家(79697)
科学基金(68117)
社会(64613)
社会科(61531)
社会科学(61518)
基金项目(47306)
(43920)
教育(39906)
自然(39434)
自然科(38557)
自然科学(38549)
资助(38003)
自然科学基金(37914)
(36946)
编号(34091)
(29413)
国家社会(29193)
(28858)
重点(27952)
成果(27836)
中国(27153)
教育部(25254)
发展(25135)
(24795)
(24604)
期刊
(122078)
经济(122078)
研究(67861)
中国(38745)
(31410)
管理(28778)
(28586)
科学(26255)
学报(25564)
经济研究(22283)
(20641)
金融(20641)
大学(20395)
农业(19712)
学学(19308)
财经(18793)
业经(17188)
问题(16643)
技术(16627)
(16567)
(15365)
世界(14732)
教育(14246)
国际(13970)
技术经济(12020)
(11296)
统计(10382)
经济问题(10221)
现代(9038)
商业(9010)
共检索到310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庆玉  熊广勤  
文章认为,最终需求和出口需求对我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中间产品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可发挥积极作用,收入效应、分配效应、降低最低有效规模和提高生产率是中间产品影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而规模、技术、人力资源和一些其它条件是制约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主要因素。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和我国存在的就业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收入分配不公与工业化趋缓和经济增长放慢等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促进工业化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文章提出了采取大推进策略、延伸产业链和加强制度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投资推动工业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建国以来需求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逻辑过程。经验结果显示了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重要性,今后应当改变工业化倚重资本形成的状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昌文  许召元  朱鸿鸣  
自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结构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工业化后期各种增长动力的发展趋势以及增长新动力的源泉,结果表明:①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经济主导产业将由过去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由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从要素供给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积累对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下降并将进一步减少,今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③从总需求角度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投资和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将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增长的新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亚娟  陈振环  
为了探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的对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宏淼  张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物质很大丰富,伴随着经济赶超、结构转型,我国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实现转向: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是封闭条件下的重工业优先增长范式,后四十年则是开放条件下的现代经济增长范式。70年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包括"赶超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范式引入,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增长源泉的争论,长期增长路径、机制与结构等关键问题的探索,近十年及未来着力于高质量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光友,邱长溶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值得反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  
把中国的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作者认为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 ,至今尚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 ,而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转轨过程则又典型地表现为以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入和扩张为特征的持续的工业化过程。本文给出了一个帮助理解转轨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概念框架和经验描述。在这个框架里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 1 0年来所表现出的下降趋势可以由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来解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长虹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科学地认识农业工业化的作用和绩效、是农村工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究竟能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起哪些作用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的专家小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康继军  张宗益  傅蕴英  
本文从4个方面、以19个指标为基础构造了衡量中国经济转型(即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变量——市场化相对指数,从该指数的数据特征和图形分析的结果看,新构建的指数较好地描绘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运用协整理论和动态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1978~2003年间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证实了资本和劳动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市场化改革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虽然将经济制度视为外生因素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丰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体现经济转型对增长的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1.中国经济自1991年底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自上而下的动员、各地的恢复性调整和过去10多年积蓄的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使经济增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经济体系所能承载的峰值。强劲的增长反弹、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速度的不对称、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关联,和中央对种种“过热”信号的积极反应,引起经济学界对此次波动作了多角度的判断。我们的问题是:8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通货膨胀都属于增长型膨胀,是否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仍在重复80年代的循环程式?在市场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最终需求扩张一般不会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或“过热”,而中国的此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凌文昌  邓伟根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转型指标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产业转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郝寿义  曹清峰  
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是导致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深层原因。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循环规律,在对后工业化阶段核心特征与典型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转换期是一个独立的后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基于中国宏观与区域经济的事实判断表明中国已进入后工业化初级阶段。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立足于后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模式,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对发展模式施加约束,保持合理投资增速与制造业规模,加强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翁逸群  蔡来兴  唐元虎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工业化在以往是推动一国经济高增长的唯一动因 ,后起国追赶型工业化同时也得益于产业的跨国转移。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既有直接贡献又有潜在的影响 ,发达国家介入新经济的程度不同导致增长表现不一。根据各国所处的不同工业化阶段以及接受新经济的不同影响 ,可以粗略预期各国的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