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1)
- 2023(4749)
- 2022(3921)
- 2021(3719)
- 2020(3028)
- 2019(6671)
- 2018(6634)
- 2017(12575)
- 2016(7392)
- 2015(8292)
- 2014(8420)
- 2013(7651)
- 2012(7127)
- 2011(6385)
- 2010(6893)
- 2009(6312)
- 2008(6179)
- 2007(6002)
- 2006(5425)
- 2005(4950)
- 学科
- 济(22310)
- 经济(22284)
- 管理(21149)
- 业(18571)
- 企(13898)
- 企业(13898)
- 中国(10565)
- 农(9264)
- 财(7594)
- 策(7380)
- 方法(6785)
- 农业(6073)
- 数学(6020)
- 数学方法(5881)
- 制(5795)
- 教育(5756)
- 地方(5697)
- 贸(5500)
- 贸易(5496)
- 及其(5422)
- 业经(5412)
- 易(5382)
- 政策(5323)
- 税(4760)
- 方针(4677)
- 税收(4649)
- 收(4616)
- 述(4615)
- 银(4615)
- 阐(4615)
- 机构
- 大学(95739)
- 学院(95551)
- 济(39717)
- 经济(38703)
- 管理(35145)
- 研究(32552)
- 理学(29259)
- 理学院(28979)
- 管理学(28432)
- 管理学院(28247)
- 中国(25161)
- 财(21448)
- 京(19945)
- 科学(17466)
- 江(16719)
- 所(15714)
- 财经(15237)
- 中心(15091)
- 范(14660)
- 师范(14583)
- 研究所(13757)
- 经(13757)
- 农(13481)
- 州(13100)
- 北京(13000)
- 院(12047)
- 业大(11728)
- 经济学(11652)
- 财经大学(10912)
- 师范大学(10869)
- 基金
- 项目(57017)
- 研究(48306)
- 科学(44998)
- 基金(38744)
- 家(31665)
- 国家(31328)
- 社会(28774)
- 科学基金(27228)
- 社会科(27190)
- 社会科学(27185)
- 教育(24024)
- 省(23341)
- 编号(21736)
- 成果(20445)
- 基金项目(19172)
- 划(19147)
- 资助(16386)
- 课题(16313)
- 自然(15881)
- 自然科(15501)
- 自然科学(15495)
- 自然科学基金(15223)
- 年(14055)
- 性(13288)
- 项目编号(13245)
- 发(12955)
- 部(12856)
- 重点(12716)
- 策(12475)
- 规划(12055)
共检索到161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阳 王伶鑫 赵一凡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压力,又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政策和服务管理效能亟待提升。“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总量持续扩大、重点行业需求旺盛、就业转移下沉加快、长期失业压力加大和灵活就业稳健发展五个特点。从现在到2035年,是妥善应对青年劳动人口供给冲击、着力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配置结构的重要时间段。应当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战略性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计划,强化指导帮扶,守住安全底线,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乐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据此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3983万人左右,年均758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将超过850万人,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年均增加232万人。从总量上看,"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仁伟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及灵活就业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也日益完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政策缺乏统一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鼓励创业的政策可操作性欠缺等。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推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促进 政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阳 赵一凡 侯胜东
当前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支持广大高校毕业生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是强化实体经济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采用就业弹性法和多维固定效应模型,预测11个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就业弹性和人才需求规模。结果显示,“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是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如果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大幅加速增长,那么每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将达70.44万人。传统制造业在稳定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上具有较大潜力,如果各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中幅加速增长,那么每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将达64.48万人。应当着力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制造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提高高校理工科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制造业就业支持计划,加强高等教育、技能培训与产业升级发展的衔接联动,增强就业服务联系毕业生与制造业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作为国家首次提出的一项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就业促进计划)一出台就受到了关注。近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就这一计划中的九大措施进行了解读。这九大措施主要包括:实名登记、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开展重点就业帮扶、组织就业见习、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教育部于2009年3月17日公告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丽华 储克森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市场就业模式,注重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学生毕业即进入市场,尊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使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由政府依据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及培训,企业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关键词:
德国 高校毕业生 就业模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妙英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并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作用。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建功立业,以及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广东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军 马永堂
美、欧、日等国在解决青年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首先是通过立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注重高新战略产业的开发,从源头上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联动机制,产生了合力效应。同时,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支持。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就业服务 职业培训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扬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的分析,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压力下如何应对就业难关和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政策 就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兰芬
通过多年的毕业生分配工作,我感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困境在于:一方面是人才奇缺,一方面是人才浪费;一方面大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甚至远涉重洋招聘人才,另一方面却将送上门的毕业生拒之门外。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第一,社会大环境问题。由于过去国家长期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学校无招生自主权,用人单位无选才自主权,毕业生无择业自主权,这就造成了行业、地区、部门间人才的不平衡,有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温娟娟
在对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六化"模式:学科化、专业化、全程化、多样化、精细化和持续化。
关键词:
职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长华
近年来,学历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岗位属性和实际需要,互相攀比,争相抬高学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重点大学,一些用人单位还在人才招聘中设置"特殊条款",造成事实上的"同等学力不同等",也造成人才浪费,直接损害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权益。杜绝学历歧视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要达成共识,步调协同,发挥规范、引领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1.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充分广阔的舞台。全社会都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崇尚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