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81)
2023(13865)
2022(11299)
2021(10277)
2020(8588)
2019(19744)
2018(19510)
2017(37541)
2016(20774)
2015(23180)
2014(23276)
2013(23049)
2012(21419)
2011(19289)
2010(19461)
2009(17952)
2008(17860)
2007(16178)
2006(14031)
2005(12869)
作者
(61194)
(51378)
(50914)
(49016)
(32602)
(24848)
(23424)
(19967)
(19416)
(18358)
(17383)
(17358)
(16543)
(16138)
(16125)
(15952)
(15719)
(15051)
(14900)
(14792)
(12700)
(12648)
(12523)
(11681)
(11582)
(11507)
(11484)
(11366)
(10361)
(10311)
学科
(89598)
经济(89516)
管理(54505)
(50827)
(38178)
企业(38178)
方法(36271)
数学(31924)
数学方法(31604)
(27055)
中国(25811)
地方(23768)
(20164)
(19931)
业经(19181)
农业(18333)
环境(15865)
(15652)
(14962)
贸易(14955)
(14393)
(13020)
银行(12987)
(12952)
金融(12948)
(12934)
理论(12846)
(12368)
(11984)
财务(11955)
机构
学院(295698)
大学(295027)
(118231)
经济(115473)
管理(107323)
研究(105340)
理学(92115)
理学院(90836)
管理学(89065)
管理学院(88499)
中国(78037)
科学(67712)
(64306)
(55125)
(54218)
(53338)
研究所(49577)
中心(49074)
业大(46489)
(45901)
农业(43320)
财经(42650)
(42361)
师范(41947)
北京(40304)
(38680)
(38252)
(37166)
经济学(36930)
师范大学(33877)
基金
项目(201077)
科学(157192)
研究(144673)
基金(144423)
(127480)
国家(126448)
科学基金(107023)
社会(91498)
社会科(86507)
社会科学(86481)
(79037)
基金项目(77692)
自然(69408)
自然科(67671)
自然科学(67650)
(67237)
自然科学基金(66427)
教育(65691)
编号(58441)
资助(57580)
成果(47142)
重点(46244)
(45023)
(43494)
课题(41073)
(40707)
科研(38433)
创新(38163)
国家社会(38013)
计划(37031)
期刊
(133477)
经济(133477)
研究(85938)
中国(57924)
(50313)
学报(50136)
科学(45897)
(41456)
大学(36976)
管理(35969)
学学(34817)
农业(33905)
教育(31253)
(26808)
金融(26808)
技术(23992)
业经(22199)
经济研究(20961)
财经(20663)
问题(19578)
(18579)
(17809)
资源(16487)
(15638)
图书(14093)
技术经济(13687)
现代(13565)
(13535)
(13530)
科技(13480)
共检索到438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松  王云冬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导致大量生态景观日益破碎,分析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采用景观扩张指数(LEI)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研究武汉市城市扩张与生态景观时空异质性特征,并通过建立多环缓冲区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类型中边缘式扩张处于主导地位但扩张速度逐渐减慢,飞地式扩张数量减少,分布于远城区且分散较广,填充式扩张则较集中连片,主要集中于江岸区等中心城区;(2)不同圈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景观类型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3)生态景观类型以景观核心区为主,中心城区景观核心区面积随城区扩张减少,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生态景观总体上越加破碎,边缘式扩张会加速生态景观核心区减小,飞地式扩张加剧景观单元的破碎化,填充式扩张则会弱化生态景观的破碎。本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并对中部快速城市化地区同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梅昀  邓胜华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各驱动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径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4638、0.0251、0.0511,人口增长分别为0.3149、0.1535、0.5317,城市化进程分别为0.4400、0.0365、0.5236;(2)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两者的耦合作用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主要驱动商住工用地扩张,城市化则侧重公共用地。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武汉市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燕如  邹自力  张晓平  危小建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导致大量生态景观日益破碎,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的变化及其关联机制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指导。以南昌市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扩张指数(LEI)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南昌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用地景观类型,并通过建立缓冲区带分析城市扩张类型与生态景观类型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城市扩张主要以边缘型扩张为主,生态用地以"核心"形态为主;(2)不同圈层的城市扩张类型和生态景观类型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3)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总体上生态景观越加破碎,边缘型扩张会加速大型绿色斑块的减小,飞地型扩张促进绿色景观单元的破碎化,填充型扩张则有弱化这一过程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并为研究区的城市有序扩张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杨剩富  
定量测度微观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是有效揭示住宅地价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武汉市2007-2015年公开出让的住宅地价样点数据,采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修正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测度微观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各要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复杂,空间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1)2007-2015年间,武汉市住宅地价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容积率>医院>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铁>公园。(2)在时序上,城市中心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呈增强趋势;城市副中心对住宅地价影响整体有所减弱;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程度呈指数式上涨;地铁对住宅地价增值作用主要发生在开通后;公园的影响持续下降;容积率的影响则在时序上先减后增,与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3)在空间上,在二环内中心区域,公园、容积率等对住宅地价影响程度较高;而在二环以外,与生活便利性相关的地铁、医院对住宅地价的作用更强;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功能对住宅地价作用在空间上的互补效应明显。基于研究结果,强化景观用地等的宏观配置和保护力度,审慎确定容积率等是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值得关注的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菁  匡兵  张路  
以武汉市1995-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居民非经济福利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度,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张对城市居民非经济福利的影响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城市土地扩张对城市居民非经济福利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居民非经济福利提升对城市土地扩张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就单项福利而言,城市土地扩张对城市居民交通福利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其次是居住福利,最后是环境福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力  程一凡  
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06—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效率,分析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部六省城市生态效率以2014年为转折点呈先降后升变动;南部省份生态效率普遍高于北部省份,排序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城市生态效率的高值区由“E”字型集聚转而趋向空间分散,2014年后又出现“由”字型空间集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富裕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快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转变、遏制污染产业转移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力  程一凡  
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06—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效率,分析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部六省城市生态效率以2014年为转折点呈先降后升变动;南部省份生态效率普遍高于北部省份,排序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城市生态效率的高值区由“E”字型集聚转而趋向空间分散,2014年后又出现“由”字型空间集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富裕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快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转变、遏制污染产业转移等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敬宣  李湘梅  陈雷  李勇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 784.662×104hm2增长到2 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基于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提取了武汉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覆被信息,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城市中心坐标迁移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4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武汉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为1.41,各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不一,洪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的贡献最大;在扩展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分形维数增加,城市空间形态变复杂;其扩展呈现核心-放射扩展模式,并逐渐转向圈层式;自然条件、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武汉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交通的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对武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李晓兵  
有效、合理地评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论文在利用遥感和G IS技术测量北京1991~2004年景观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因素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此对北京地区1991~2004年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的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具体结论为:①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过程,1991~2004年北京景观变化的主要特征为人工建筑景观持续增加以及耕地景观大量减少;同时,山区林地景观增加也比较明显。②研究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水平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山区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要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瑞  张飞舟  
针对超大型城市建设对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变化定量研究的应用需求,基于多时相遥感变化监测和格网划分方法,结合景观指数对北京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景观影响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由于北京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建筑用地增加了56%,斑块破碎程度较低;而城市耕地及绿地景观有所减少、斑块分布不均,破碎程度上升;2)空间格局方面,由于建筑用地的覆盖及彼此间的高度连接,使城区景观破碎程度明显低于城郊,景观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3)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破碎度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0.84,具体表现为倒U关系,即景观破碎度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在51%~53%时达到峰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各乡镇、街道1949~2002年户籍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市内城市化差异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1949~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曲折缓慢,武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水平,城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变"在控制中发展"为"发展中控制"是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驰  钟水映  李先玲  
本文根据武汉市1989~2008年相关数据,选取非农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作为城市化指标;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作为环境污染指标,运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率和环境污染指标分别进行耦合分析并建模,探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出了促进武汉市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秀兰  付纪元  吕天宇  
职能分异的城市多中心结构有效缓解了资源配置的不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对住宅价格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职能各异的武汉"三镇"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对住宅价格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三镇"中,武昌住宅价格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汉口呈扇形模式,汉阳呈多核心分布模式;绿化率、公园距离和生态环境分别为建筑、区位和邻里特征中对住宅价格作用力最强的驱动因素;差异化城市职能中心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汉口受区位特征驱动影响最强,武昌受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影响最强,汉阳受建筑特征影响最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结合城市中心职能引导要素流通与资源配置、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