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6)
2023(16255)
2022(14254)
2021(13058)
2020(10954)
2019(25252)
2018(24979)
2017(48486)
2016(25807)
2015(28985)
2014(28673)
2013(28157)
2012(25770)
2011(23272)
2010(23242)
2009(21137)
2008(20311)
2007(17749)
2006(15598)
2005(13586)
作者
(73522)
(61503)
(60852)
(58219)
(39162)
(29414)
(27750)
(24127)
(23282)
(21791)
(20751)
(20718)
(19507)
(19292)
(18990)
(18818)
(18254)
(17865)
(17583)
(17566)
(15125)
(14937)
(14751)
(14024)
(13820)
(13626)
(13404)
(13185)
(12404)
(11946)
学科
(123035)
经济(122921)
管理(76808)
(70879)
(60139)
企业(60139)
方法(53364)
数学(46491)
数学方法(45836)
中国(27472)
(26945)
(26038)
地方(25909)
业经(25202)
(24231)
农业(18362)
(18169)
贸易(18157)
(18132)
理论(18074)
(17537)
(17404)
环境(17223)
(16611)
技术(16568)
财务(16534)
财务管理(16496)
地方经济(15664)
(15650)
企业财务(15624)
机构
大学(371067)
学院(369066)
(155923)
经济(152772)
管理(149454)
理学(130369)
理学院(128966)
管理学(126535)
管理学院(125854)
研究(122701)
中国(89471)
(77479)
科学(74453)
(68179)
(60043)
财经(55983)
中心(55409)
研究所(54885)
(54035)
业大(52905)
(52436)
(50919)
北京(48484)
经济学(47713)
(47646)
师范(47243)
(45018)
经济学院(42783)
(42327)
农业(41997)
基金
项目(256027)
科学(202552)
基金(187541)
研究(186601)
(162928)
国家(161636)
科学基金(140106)
社会(119405)
社会科(113358)
社会科学(113328)
基金项目(98929)
(98643)
自然(91125)
自然科(89056)
自然科学(89039)
自然科学基金(87394)
教育(85864)
(83022)
资助(78105)
编号(75361)
成果(59917)
重点(56947)
(56725)
(54330)
(52821)
课题(51174)
国家社会(49567)
创新(49283)
教育部(49236)
科研(48955)
期刊
(169181)
经济(169181)
研究(108721)
中国(63378)
管理(56100)
学报(55423)
科学(52229)
(51125)
(47723)
大学(42719)
学学(40291)
教育(36638)
技术(34050)
农业(33159)
(28074)
金融(28074)
经济研究(28072)
财经(27425)
业经(26200)
(23545)
问题(21513)
技术经济(19960)
统计(19599)
图书(19369)
理论(17488)
(17308)
科技(17020)
(16687)
现代(16482)
商业(16378)
共检索到531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丁建臣  张露子  
本文使用PSM-DID的方法,利用我国2001-2019年26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及2001-2014年工业企业样本,系统性地评估了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及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部崛起战略整体上显著促进中部地区的GDP增长率提升约1%的水平,并存在动态效应。其次,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的资本要素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TFP、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微观层面上,中部崛起战略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工业企业投资,但并未提升其创新水平。再次,本文发现,中部崛起战略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转变、改善外商投资环境3个路径,提升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后,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在中部6个省份之间存在差异性,其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促进效应仅在安徽、湖南、湖北三省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彦宁  
面对东北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接连实施了旨在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东北振兴战略。对东北振兴战略进行客观评价是提高东北振兴战略效率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DMSP/OLS夜间灯光校正数据,构建东北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机制,并利用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对东北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经验考察。研究表明:(1)东北振兴战略在短期内通过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固定资产投资等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2)在长期内由于官员的激励机制扭曲、人才流失、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东北振兴的促增因素被制约因素所抵消。(3)双重差分估计量的回归结果为负值,说明东北振兴战略不但没有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反而陷入了政策陷阱。(4)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劳动、技术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斌  杨冉  卢娟  
基于1994-2013年全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对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进行动态评估。研究表明:中部崛起战略具有短期经济激励作用,长期存在政策陷阱。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短期经济增长源于工业化推进和内外部投资增加,但长期产生的结构效应、挤出效应和配置效应导致中部地区落入政策陷阱。进一步讨论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有助于推动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山西省、湖北省和河南省则得到相反的结论。相较低行政等级城市,中部地区高行政等级城市能够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获益。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绍平  李帆  董永庆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其减贫成效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效。利用2007~2015年2079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对片区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提高了片区县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县域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速,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随着片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逐渐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不仅促进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降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程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智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政策,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然而,财政资源到底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应该如何调整振兴政策以便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利用2001—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方法,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以不断扩张的财政资源为基础,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提高了第二产业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第一和第三产业效率,实质上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重工业化结构,从而使东北经济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固有顽疾逐渐显露。因此,要推动东北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势必要从改变产业结构、优化财政资源,全面提高产业效率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等多角度综合调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臻  李成  王倩  
文章对湖北省95个县区2012—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回归分析,以湖北省在2017年设立的双创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双创示范基地对于所在县区的经济增长是否有促进作用,并探讨了这种作用是否具有持续性。结果表明,双创示范基地的建立对于所在县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还具有持续性。将湖北省95个县区按照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分成三类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双创示范基地可以促进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少量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对每个地区带来效果的大小也不相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智勇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DP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丹  张兵  
随着"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能否融入并利用东道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关系着企业OFDI的规模乃至成败。文章基于2006~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及商务部发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匹配微观数据集,采用PSM-DID方法,在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问题后,重点考察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提升跨国企业创新能力,即OFDI是否具有学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提升跨国企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学习效应;非正式制度即文化、关系网络及人才是影响母国投资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延长企业创新持续期,但非正式制度的三个维度对企业创新持续期的影响存在差异。文章为提高跨国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建议,凸显了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有助于中国企业克服"走出去"面临的非正式制度"玻璃幕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刘莉  张跃  李琪  朱月  向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牛斐  吴晓峰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要素流动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城市层面考察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基于2004-2018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PSM-DID估计方法,从不同层面实证评估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高铁的开通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要素流动,有盘活市场的作用。(2)分地区而言,目前高铁开通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促进作用;(3)分城市规模而言,高铁开通对不同体量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呈现分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大中型城市最先受惠,小型城市紧随其后。因此,在注重高铁开通对区域间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高铁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高铁圈"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杰  强国令  
文章利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实施的对口援助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对口援助对欠发达地区新疆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口援助显著促进了新疆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援助的边际效应在逐渐减弱。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援助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对新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中央和援助省(市)的资金投入,尚未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因此,要实现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有效提升人才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受援地产业集聚;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援疆工作指标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援助省(市)的工作积极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圣云  许双喜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文章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应用Entropy-AHP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测评和动态比较分析,并对2015年、2020年中部经济崛起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研究发现:"七五"末至"十二五"初,中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N"字型折线增长态势,尤其在"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态势更为稳健,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增长率的省级差距趋向缩小;与广东相比,2015-2020年中部六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增长率普遍偏低,湖北、安徽、河南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徐春秀  汪振辰  
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实施13年来,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引导发展,需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作整体评估和检验。基于1999-2013年我国2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从长期影响角度评估中部崛起政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以地区技术复杂度度量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式财政分权模式下政府财政行为波动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波动对地区产业升级会起到负面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性政府财政政策、突破路径依赖是实现政策效果的中介变量;政策着力点主要在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上;由于地区异质性的存在,部分省份产业升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制定新一轮崛起战略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茜  罗连化  杨永福  
一带一路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但海洋污染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多数海洋污染来自陆源污染的背景下,如何明确海洋污染防治的权责问题值得深究。基于"搭便车"现象和政府污染治理效果的观察,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运用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实证辨析中国的废水排放是否存在"海洋边界效应",即沿海地区的废水排放量是否显著低于非沿海地区。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少于非沿海城市,污水排放量存在至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茜  罗连化  杨永福  
"一带一路"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但海洋污染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多数海洋污染来自陆源污染的背景下,如何明确海洋污染防治的权责问题值得深究。基于"搭便车"现象和政府污染治理效果的观察,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运用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实证辨析中国的废水排放是否存在"海洋边界效应",即沿海地区的废水排放量是否显著低于非沿海地区。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少于非沿海城市,污水排放量存在至少-10%的"海洋边界效应"。研究对于鼓励环境治理区域合作、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推进"五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