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39)
- 2023(8922)
- 2022(6852)
- 2021(6034)
- 2020(4721)
- 2019(10749)
- 2018(10483)
- 2017(20874)
- 2016(11213)
- 2015(12863)
- 2014(13046)
- 2013(13034)
- 2012(12113)
- 2011(11003)
- 2010(11242)
- 2009(10648)
- 2008(10737)
- 2007(9755)
- 2006(8942)
- 2005(7886)
- 学科
- 济(60477)
- 经济(60404)
- 业(34725)
- 管理(31096)
- 农(28205)
- 方法(24440)
- 企(22723)
- 企业(22723)
- 数学(22403)
- 数学方法(22235)
- 中国(19604)
- 农业(19030)
- 业经(15735)
- 地方(15210)
- 财(13579)
- 制(12010)
- 发(10636)
- 银(8978)
- 银行(8972)
- 发展(8815)
- 展(8800)
- 融(8698)
- 金融(8696)
- 贸(8573)
- 贸易(8567)
- 行(8533)
- 易(8239)
- 体(8025)
- 学(8014)
- 务(7901)
- 机构
- 学院(171307)
- 大学(170106)
- 济(74362)
- 经济(72630)
- 管理(65002)
- 研究(56489)
- 理学(55652)
- 理学院(55033)
- 管理学(54188)
- 管理学院(53874)
- 中国(44555)
- 财(35517)
- 京(35108)
- 科学(31318)
- 农(29608)
- 财经(28108)
- 中心(27327)
- 所(26794)
- 江(26697)
- 经(25576)
- 经济学(24302)
- 范(23776)
- 师范(23622)
- 研究所(23596)
- 业大(23216)
- 经济学院(22072)
- 北京(21997)
- 农业(21689)
- 州(21667)
- 财经大学(20567)
- 基金
- 项目(110708)
- 科学(89091)
- 研究(83813)
- 基金(82227)
- 家(69566)
- 国家(68945)
- 科学基金(60598)
- 社会(57564)
- 社会科(54436)
- 社会科学(54425)
- 基金项目(43610)
- 省(42805)
- 教育(38067)
- 自然(36085)
- 自然科(35318)
- 自然科学(35313)
- 划(35080)
- 自然科学基金(34678)
- 编号(33638)
- 资助(32751)
- 成果(27993)
- 部(25054)
- 发(24869)
- 重点(24551)
- 国家社会(24443)
- 课题(23536)
- 教育部(22217)
- 人文(22061)
- 创(21983)
- 制(21389)
共检索到261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锦翌 彭建东 李志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存量空间规划及提升问题的研究意义愈发重大。文章围绕"在地边缘化"问题,以武汉市先建村为例,解析中部大城市城中村发展中所出现的特殊困境,揭示其特征与机制。实证表明,由于地方政府的企业化治理方式、空间规划的开发约束及行政责任下放的制度安排,此类城中村面临改造受阻、土地流失、村民就业无门、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恶化等多方面问题,陷入"在地边缘化"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海
本文选取中国中部一个“城中村”的选举换届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考察了村委会的选举过程。由于一份旨在争夺主任职位“传单”的出现,彻底撕裂了平静的选举过程和村庄权力格局,家族、地缘和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年轻者和年长者相互竞争,致使城中村的选举异常激烈。在确定村庄最高掌权者无望后,竞争的重点开始转移到3位成员之中的委员一职位。本文结论认为,从城中村的政治生活来看,虽然选举的村民是原子式的,但选举权利的表达却是组合式的,组合的方式主要有家庭式、地缘式和组别式。虽然选举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并且每3年就可享受一次,但对经济发达的村庄而言,它将常常阻断村庄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选举的周期变动必将影响到经济...
关键词:
家族 城中村 选举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斌 刘蕊
<正>2023年4月,党中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与此前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开展的“棚改”和“旧改”不同,此轮城中村改造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而非拆除重建,范围聚焦在超大特大城市;改造资金鼓励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振,形成“财政+专项债+金融机构融资+改造主体自筹+社会资本”一体化筹资方式。预计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大概率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加强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发力点,同时也打开了金融服务增量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郑灵飞 陈小璇 郑华阳
在大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更新的转型阶段,以可持续更新为基础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城市低成本撬动高效益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以人口密度与房价双高的典型大城市厦门为案例,围绕“宜居社区、宜业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目标,评估首批试点村的治理成果,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机制、治理模式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厦门市25个城中村试点村存在韧性防灾设施不足,产业配套服务欠缺,智慧管理环节薄弱,新老居民融合不佳等短板,建议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面向空间现代化、产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关键词:
大城市 城中村 社区 治理 厦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双 童心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升级的重要步骤正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并必将继续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武汉市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为例,从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现有的改造方式而言,其增加了土地与商品房的供应量,拉高了市区内部分市场的房价,改变了供给结构,但对需求影响甚微。因此城中村改造宜从改造主体、方式和进度上加以调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章平 唐娟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困境 城市管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必
“城中村”作为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本文以分析重庆特殊的城乡割据情况为基础,探讨“城中村”的概念及其都市化的重要性,揭示重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重庆“城中村”都市化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城中村 都市化 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艺红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二元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无度征地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表现,也是城中村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是失地又失业的城中村村民自我救赎的结果。只要城中村产生的制度基础存在,其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可能完全消失。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乡二元化制度 利益博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津逵
空间上的“脏乱差”,不过是城中村冰山之一角。中国可能有一夜之城,却不可能有一天内完成的城市化。在城市化中还农民以发展的权力,他们自己就会因应市场,成为城市化中积极行动的主体。
关键词:
城中村 农民安置区 廉租屋区 土地发展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和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金秋 贾俊民
基于市民身份的社会学视角,以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演变效果为焦点,提出了一个市民性的六因子概念模型:市民理性精神、市民职业性、市民生活方式、市民社会保障性、市民社会参与性及市民政治自治性。从保定市薛刘营村抽取267位村民收集数据资料,分别用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村民市民化六个维度的演变呈现出不同步性;同时,这六个因子又共同组成了一个更高级因子——市民性的完整表征。最后提出需要通过市民教育、就业服务、完善市民权制度和建立市民化监测指标体系来进一步促进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进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罗吉 彭阳 陶德凯 何浩 哈思杰
一直以来,我国城中村改造都需要支付高额的拆迁改建成本,解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规划加强对土地深度利用获取额外收益,以此来平衡改造的经济需求,但由于城中村可利用面积有限,提高土地收益意味着更高的土地利用强度或是更能迎合市场的用地开发结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改造规划会与既定的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之间产生摩擦。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以武汉市已完成的38个村湾改造规划为例,从实证分析评价入手,总结归纳了当前城中村改造规划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部改良和外部协调并举的规划协调思路,具体通过优化当前城中村改造中的规划技术、方法和定位,减少编制改造规划的社会成本。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 规划协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尹晓颖 闫小培 薛德升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