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2)
- 2023(17086)
- 2022(14556)
- 2021(13711)
- 2020(11024)
- 2019(25538)
- 2018(25572)
- 2017(47346)
- 2016(26483)
- 2015(29773)
- 2014(30168)
- 2013(29513)
- 2012(27651)
- 2011(25308)
- 2010(25768)
- 2009(23407)
- 2008(22599)
- 2007(19963)
- 2006(18050)
- 2005(16504)
- 学科
- 济(121395)
- 经济(121287)
- 管理(67902)
- 业(61857)
- 企(48425)
- 企业(48425)
- 方法(43909)
- 中国(37957)
- 数学(37929)
- 数学方法(37510)
- 地方(33442)
- 农(29663)
- 学(27544)
- 业经(25074)
- 教育(23476)
- 财(21977)
- 农业(20552)
- 理论(19777)
- 环境(18655)
- 地方经济(18520)
- 制(18382)
- 贸(18291)
- 贸易(18275)
- 发(17948)
- 易(17505)
- 和(17110)
- 融(16895)
- 金融(16892)
- 技术(16852)
- 银(16451)
- 机构
- 大学(377493)
- 学院(373654)
- 济(150735)
- 经济(147217)
- 管理(139816)
- 研究(138344)
- 理学(119616)
- 理学院(118031)
- 管理学(115996)
- 管理学院(115287)
- 中国(98107)
- 科学(85088)
- 京(84165)
- 所(70669)
- 财(65875)
- 研究所(64290)
- 中心(60273)
- 江(60173)
- 范(59964)
- 师范(59476)
- 农(58114)
- 北京(54182)
- 业大(52819)
- 财经(52095)
- 院(50318)
- 师范大学(48691)
- 经(47152)
- 州(46558)
- 经济学(45238)
- 农业(44936)
- 基金
- 项目(249566)
- 科学(196936)
- 研究(187656)
- 基金(177037)
- 家(153783)
- 国家(152405)
- 科学基金(129750)
- 社会(116953)
- 社会科(110548)
- 社会科学(110518)
- 省(98710)
- 基金项目(93722)
- 教育(90052)
- 划(84422)
- 自然(82322)
- 自然科(80324)
- 自然科学(80308)
- 自然科学基金(78808)
- 编号(77910)
- 资助(72125)
- 成果(65243)
- 发(58184)
- 重点(57408)
- 课题(56918)
- 部(55509)
- 创(51144)
- 教育部(47635)
- 创新(47583)
- 国家社会(46868)
- 发展(46840)
- 期刊
- 济(177223)
- 经济(177223)
- 研究(124037)
- 中国(83181)
- 教育(66410)
- 学报(56337)
- 科学(53460)
- 农(52752)
- 管理(52307)
- 财(46790)
- 大学(42929)
- 学学(39024)
- 农业(36820)
- 技术(35976)
- 融(32410)
- 金融(32410)
- 经济研究(27982)
- 业经(27709)
- 财经(25491)
- 问题(23656)
- 经(21949)
- 图书(20318)
- 业(18783)
- 技术经济(18683)
- 资源(18182)
- 发(17737)
- 科技(17313)
- 坛(17018)
- 论坛(17018)
- 理论(16999)
共检索到580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丹 程伟 龚鹏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因子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两大系统进行发展差异评价,采用协调度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了协调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圈内部都具有显著差异,部分区域有两极分化趋势;按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空间上划分为强协调(0.81.0)、较协调(0.60.8)、弱协调(0.50.6)、较不协调(0.20.5)和极不协调区(00.2),根据协调组合情况划分了5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费洪平
长期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只评价表现为潜在形态的资源优势或宏观产业结构的特点,而忽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具体作用的微观单元(企业或公司)的活动与行为,致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微观分析作基础。实际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企业行为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企业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区位决策主体日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迅速发展,企业跨部门、跨区位的承包、投资、兼(合)并、控股等活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应地组成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并日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朝继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水平及系统内部因素的协调水平。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应通过加大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注入活力和能量。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海军 岳华
金融开放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测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2005—2016年的金融开放水平,利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邻接空间三种权重矩阵下对金融开放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金融开放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说明城市之间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原因;在邻近关系上,金融开放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明本地的经济增长除与本地金融开放水平有关外,也与相邻城市金融开放水平有关;但分析认为,地理距离不是决定金融开放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存在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实现机制,且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叠加效应强化了该实现机制。据此,本文认为,以五大都市圈为单元进行金融开放,并与相应的发展政策相结合将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夏兴园 胡俊超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平 陈俊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都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文耀
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统计资料,首先,对13年来西部12个省市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纵向演进分析,并与东、中部和东北地区做了横向对比;其次,选择了极差测度法、标准差测度法和标准差系数测度法等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极值、极差、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作为指标,度量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经济的相对和绝对差异;最后,对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做了分析并得出简单的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军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关键词:
城市群经济 多城市群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洋 罗建敏 王健康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伟
与刘易斯提出的工业化驱动下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标准模型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同步的,突出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空间与家庭永久居住空间相异,并由此而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内需不足、农村劳动力利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矛盾在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的中部省份表现得尤其突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三化"协调应该以工业发展为动力,统筹产业、城镇与人口的空间布局,并适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县域经济 三化协调 扩大内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俐波 席元凯
本文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货运量等19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和物流业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2008-2017年江西省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者耦合度不高,但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江西 物流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从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层面,论证了中部崛起的内涵、目标和紧迫性;并就内生自增长力的培养、城乡统筹发展、扩大开放和本土创业者的培育等方面研讨了如何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政策覆盖区 中部地区崛起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袁永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