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52)
2023(16237)
2022(13829)
2021(12779)
2020(10576)
2019(24383)
2018(23947)
2017(45190)
2016(24032)
2015(26550)
2014(26459)
2013(26064)
2012(24518)
2011(22403)
2010(22527)
2009(20670)
2008(19931)
2007(17224)
2006(15347)
2005(14088)
作者
(68719)
(57556)
(56901)
(54647)
(36757)
(27598)
(26132)
(22564)
(22040)
(20583)
(19870)
(19435)
(18289)
(18182)
(17893)
(17837)
(17008)
(16627)
(16609)
(16486)
(14553)
(13972)
(13926)
(13373)
(13054)
(12926)
(12512)
(12262)
(11602)
(11323)
学科
(121875)
经济(121768)
管理(64107)
(61714)
(47260)
企业(47260)
方法(46177)
数学(40954)
数学方法(40479)
中国(36027)
地方(31696)
(29784)
业经(24575)
(23829)
(22468)
(21244)
农业(20932)
(19412)
金融(19410)
(18880)
银行(18853)
(18670)
贸易(18657)
(18282)
(17915)
地方经济(17798)
环境(16721)
(15718)
(15288)
(15218)
机构
大学(340731)
学院(339597)
(151970)
经济(148949)
管理(129485)
研究(124361)
理学(110807)
理学院(109435)
管理学(107377)
管理学院(106738)
中国(95938)
(73203)
科学(73094)
(66794)
(62278)
中心(57482)
研究所(56231)
(53327)
财经(53109)
(50995)
(48386)
经济学(48153)
业大(46991)
北京(46622)
(46339)
师范(45904)
(45307)
经济学院(43007)
农业(41082)
(41072)
基金
项目(228947)
科学(182149)
基金(168383)
研究(166127)
(147068)
国家(145874)
科学基金(125873)
社会(109318)
社会科(103771)
社会科学(103752)
基金项目(88561)
(87256)
自然(80081)
自然科(78309)
自然科学(78294)
自然科学基金(76877)
教育(75351)
(74356)
资助(69246)
编号(65320)
(53687)
成果(52378)
重点(52107)
(50777)
(46819)
国家社会(46523)
课题(45451)
创新(43919)
教育部(43893)
科研(43742)
期刊
(172334)
经济(172334)
研究(107351)
中国(71790)
学报(49926)
(49866)
科学(49297)
管理(49259)
(48079)
大学(38910)
学学(36595)
(36145)
金融(36145)
农业(32721)
教育(32570)
技术(30879)
经济研究(28772)
财经(26841)
业经(26477)
(23307)
问题(23271)
统计(18973)
技术经济(17885)
(17408)
(17264)
世界(16958)
(16799)
资源(16479)
图书(16315)
理论(15977)
共检索到529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丽梅  卢回垚  刘志忠  
本文依据劳动力流入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中部六个省份共73个地级城市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入与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并非预期的因果推动关系,反而形成逆向关系:劳动力流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城市经济发展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是负向作用;第二,上述循环因果推进关系失效的原因可能在于流入劳动力在选择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行政等级、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因素,导致经济同样发达的资源依托型城市对劳动力的流入缺乏吸引力,并主导形成了这种负向作用。最后本文从中心城市建设与有效引进流动劳动力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武  张莹  
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市贸易开放实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升级和技能提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从理论上阐释了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内在机制,并采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样本和186个城市的匹配数据,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约0.02个百分点;(2)产业集聚是城市贸易开放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重要渠道;(3)贸易开放对劳动力的技能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中部地区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最明显,500万及以上人口大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特征、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实施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进优出”的高质量贸易开放,对优化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海霞  石洪波  
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进行研究。首先,使用Heckman模型修正样本自选择问题,使收入决定模型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其次,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就业概率及收入都有显著影响;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现象也较为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效应显著,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回报变大;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微小的增大趋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沁  朱宏飞  樊潇彦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劳动力市场错配程度的重点在于科学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劳动力价格扭曲是指工资残差中扣除未观测能力后剩余的部分,该扭曲会增加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降低总产出。本文使用上海流动人口数据,通过控制工资中的未观测能力与其他时间效应,识别出了工资残差中劳动力价格的扭曲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发达省份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相对较低;在扭曲程度较高的省份,工资的总方差上升了15.58%—41.09%,而总产出和平均工资下降了21.36%—34.88%。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志胜  
本文在构建空气质量与劳动供给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部均衡模型基础上,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外部冲击的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平均每上升1%,城市就业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将减少0.011~0.019天/周。子样本检验结果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男性和乡城间流动人口因为空气污染程度加剧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上述结论表明在评估环境规制政策效果时应重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对于劳动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静  张卓  武舜臣  
本文从户籍分割和地域分割视角对城市劳动力市场进行划分,尝试分层次对农民工、外来工人和本地工人三群体工资差异做比较研究。基于2013年八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RIF回归及分解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忽略地域因素,对外来工人而言,会高估职业而低估培训、行业对其工资影响;忽略户籍因素,对农民工而言,会高估垄断行业而低估教育、好职业对其工资的影响。(2)回归结果显示,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群体各工资分位点影响显著;教育年限对三类群体影响存在差异。(3)分解结果显示,工资总体差异主要由工资差异中的不合理部分构成,这种趋势在高分位点处更为明显,其他统计量分解结果也支持以上结论。高低分位点工资差异的拉大是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家玮  
城市品质是城市满足人的需要的固有禀赋总和,在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我国49个头部城市的特征数据,对高学历并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科技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城市品质偏好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显著,城市层次越高、区域首位度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更高学历、来自更远距离的创新人才;经济水平、社会包容性、环境舒适性以及创新支持网络等城市品质要素对创新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短期停留相比,有长期居留意愿的创新人才会更为重视城市包容性和舒适性因素,而对经济因素的要求趋于降低。这表明,引、育、用、留创新人才,在经济支持之外,需要更加长远地考量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思想碰撞的创新网络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青川  易定红  
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再中心化影响函数最小二乘法估计,并结合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系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尚属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转移,以提高工作匹配质量为目的的人口流动还未形成规模;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市流动人口生产率禀赋回报最高,但农业户口等非生产率禀赋也给流动人口带来了明显的工资劣势;京津冀地区省际人口流动在行业优势工资引导下优化了就业结构。为实现以就业匹配为目的的京津冀地区人口有序流动,须消除三地间人口流动的行政障碍,减弱户籍与附加福利的关联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对生产率禀赋的回报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安培培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战略的推进,未来20年内,人口流动迁移将持续活跃,流动人口市民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将成为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课题。基于2016年山西省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原始数据,针对流动人口状况,提出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安培培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战略的推进,未来20年内,人口流动迁移将持续活跃,流动人口市民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将成为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课题。基于2016年山西省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原始数据,针对流动人口状况,提出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锟澎  刘雪晴  
利用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研究数字经济是否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能力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并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时间更久、流动范围更大、高学历、从事技术型岗位以及从事高技术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呼倩  夏晓华  黄桂田  
面对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地方政府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当中成功吸引人才,是亟需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文章采用2010~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地市层面宏观数据的合并数据,考察城市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对于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和福利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工资溢价作用,流动劳动力选择效应和城市集聚经济是其主要机制。(2)这种溢价作用对不同收入水平流动劳动力的影响呈现明显的L型曲线特征。(3)无论名义工资、真实工资还是净效用,产业结构的工资溢价影响均显著为正。文章据此提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掘城市集聚经济潜力和构建多元劳动力市场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