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0)
- 2023(13204)
- 2022(11514)
- 2021(10690)
- 2020(8849)
- 2019(20408)
- 2018(20435)
- 2017(39019)
- 2016(20896)
- 2015(23304)
- 2014(23117)
- 2013(22906)
- 2012(20962)
- 2011(18774)
- 2010(18621)
- 2009(16836)
- 2008(16194)
- 2007(14245)
- 2006(12428)
- 2005(10742)
- 学科
- 济(87317)
- 经济(87243)
- 管理(64289)
- 业(63604)
- 企(53739)
- 企业(53739)
- 方法(38641)
- 数学(32904)
- 数学方法(32564)
- 农(23052)
- 技术(22660)
- 中国(21779)
- 业经(21324)
- 地方(21133)
- 财(18253)
- 学(17351)
- 农业(15906)
- 贸(15221)
- 贸易(15211)
- 理论(15023)
- 易(14732)
- 技术管理(14096)
- 制(14048)
- 产业(14031)
- 和(13814)
- 环境(13291)
- 划(12335)
- 地方经济(11641)
- 银(11613)
- 银行(11577)
- 机构
- 大学(294386)
- 学院(294290)
- 管理(123254)
- 济(117204)
- 经济(114707)
- 理学(107625)
- 理学院(106459)
- 管理学(104798)
- 管理学院(104246)
- 研究(94942)
- 中国(68383)
- 京(62612)
- 科学(59478)
- 财(49436)
- 所(46297)
- 农(43588)
- 业大(43565)
- 中心(43252)
- 研究所(42444)
- 江(41964)
- 财经(40519)
- 北京(39414)
- 范(39330)
- 师范(39004)
- 经(36858)
- 州(34757)
- 院(34718)
- 经济学(34146)
- 农业(33952)
- 技术(32482)
- 基金
- 项目(208403)
- 科学(165360)
- 研究(154941)
- 基金(150677)
- 家(130577)
- 国家(129532)
- 科学基金(112644)
- 社会(97738)
- 社会科(92704)
- 社会科学(92682)
- 省(82762)
- 基金项目(81104)
- 自然(72877)
- 自然科(71211)
- 自然科学(71199)
- 教育(70502)
- 自然科学基金(69946)
- 划(68828)
- 编号(63183)
- 资助(60479)
- 成果(50113)
- 创(47631)
- 重点(46203)
- 发(45466)
- 部(45289)
- 创新(43711)
- 课题(43267)
- 国家社会(39768)
- 项目编号(39297)
- 教育部(39029)
- 期刊
- 济(125420)
- 经济(125420)
- 研究(84161)
- 中国(56337)
- 管理(46095)
- 学报(43418)
- 科学(41834)
- 农(39223)
- 教育(35880)
- 财(35020)
- 大学(33068)
- 学学(30869)
- 技术(28935)
- 农业(28126)
- 业经(21849)
- 融(20810)
- 金融(20810)
- 经济研究(19654)
- 财经(18766)
- 科技(17789)
- 图书(17666)
- 技术经济(16505)
- 问题(16190)
- 经(16100)
- 业(15073)
- 理论(14388)
- 现代(13637)
- 商业(13406)
- 实践(13323)
- 践(13323)
共检索到420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 曹兴 李星宇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2010—2017年中部地区6个省的面板数据,从创新目标、资源配置和知识转移等方面测度中部地区新兴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结果表明,中部地区新兴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协同创新水平较低,且6个省的协同度差异较大。湖北省和安徽省的协同度呈现有序增长趋势,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协同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资源配置和知识转移是制约新兴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加强创新网络中主体之间合作研发资源的投入和整合,规范协同创新主体间合作模式,加速新兴技术知识的转移、吸收和再创造,进而提升新兴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旭升 王欣 吴雪梅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整合是不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协同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在分析企业、市场、政府影响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的内在机理并应用2005—2012年统计数据而构建的。该模型经过运行得出:创新网络不同影响因素在知识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异。知识整合单导向内部协同中其效果由强到弱为政府导向、企业导向、市场导向;双导向协同中企业与市场导向共同作用时能很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政府与企业或市场共同作用时反而削弱了创新网络知识整合能力;三者整体协同时创新网络知识整合效果最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阳 党兴华
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发展引擎的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普遍存在因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无法实现良性发展的问题。基于都市圈创新网络的内涵、要素特征等理论分析,界定了都市圈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太原都市圈区域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现状的评价,从都市圈城镇节点网络化、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机制参与主体网络化等方面提出太原都市圈创新网络的空间优化路径,以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部地区 都市圈创新网络 空间优化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孔德议
基于PARDL模型,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维度(规模、强度、同质性和中心度)对高技术产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网络的规模、强度和中心度均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就影响的程度而言,网络中心度的影响最大、网络规模的影响次之、网络强度的影响最弱;再次,较短期而言,在长期内上述三个维度的影响更强且更显著;最后,由于结构型同质性和关联型同质性的差异化效应,网络同质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缺乏经验证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孔德议
基于PARDL模型,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维度(规模、强度、同质性和中心度)对高技术产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网络的规模、强度和中心度均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就影响的程度而言,网络中心度的影响最大、网络规模的影响次之、网络强度的影响最弱;再次,较短期而言,在长期内上述三个维度的影响更强且更显著;最后,由于结构型同质性和关联型同质性的差异化效应,网络同质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缺乏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倩 曹兴
本文从分析新兴技术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特征着手,从微观角度介绍了创新网络中知识主体的协同行为策略,知识主体进行策略选择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以及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出新兴技术企业知识协同的过程和网络化模式以及知识主体进行知识协同的目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红川 韦璐青 黄小军 魏璐璐
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有利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将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划分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及1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0年全国及1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均值偏低,其中全国协同度均值仅为0.41;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投入子系统有序度值为0.84,较高,产出子系统有序度值为0.97,较高,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值为0.97,较高;2020年1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各子系统有序度呈现不均衡性,产出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值整体较高,投入子系统有序度值整体偏低;2013~2020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均值在全国11省市中排名第1。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协同创新 协同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玉冬 张博 武川 徐玉莲
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特征和协同作用,从协同效应出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及其关键节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13-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较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一卿 陈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知识协同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知识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集群创新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强 应翔君
从核心企业的视角出发,选择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等4个典型案例,研究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的异同。从网络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的范围与程度两方面存在差异,并揭示了造成两类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差异的原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燕青 何地
本文以"主体-技术"协同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分类模式。在结合2-模网络理论基础上,从核心技术和创新主体两个维度出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分为单核心实验室型、单核心产业链型、单核心辅助型、单核心复合型、多核心实验室型、多核心产业链型、多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复合型。同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单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辅助型之外,其它6种模式均存在,并进一步对其创新网络的分类模式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燕青 何地
本文以"主体-技术"协同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分类模式。在结合2-模网络理论基础上,从核心技术和创新主体两个维度出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分为单核心实验室型、单核心产业链型、单核心辅助型、单核心复合型、多核心实验室型、多核心产业链型、多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复合型。同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单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辅助型之外,其它6种模式均存在,并进一步对其创新网络的分类模式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