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4)
2023(6449)
2022(5586)
2021(5269)
2020(4335)
2019(10015)
2018(9652)
2017(19070)
2016(10459)
2015(11620)
2014(11764)
2013(11424)
2012(10931)
2011(10101)
2010(10342)
2009(9719)
2008(9457)
2007(8766)
2006(8035)
2005(7305)
作者
(29110)
(24548)
(24385)
(23449)
(15536)
(11471)
(11065)
(9286)
(9218)
(9133)
(8266)
(7989)
(7877)
(7836)
(7790)
(7433)
(7284)
(7164)
(7075)
(7029)
(6299)
(6030)
(6022)
(5673)
(5583)
(5559)
(5408)
(5259)
(5026)
(4953)
学科
(46045)
经济(45977)
(31091)
管理(30037)
(23374)
企业(23374)
(16348)
方法(15076)
地方(13693)
数学(13023)
数学方法(12819)
中国(12360)
(11282)
业经(11264)
(11149)
农业(10901)
产业(9356)
(9148)
(8996)
贸易(8991)
(8715)
地方经济(7814)
(7490)
技术(7441)
(7425)
(7366)
银行(7353)
(7111)
(6960)
金融(6958)
机构
学院(151443)
大学(148672)
(68583)
经济(67238)
管理(59036)
研究(53489)
理学(50286)
理学院(49720)
管理学(49046)
管理学院(48733)
中国(40879)
(32487)
(31053)
科学(29714)
(26418)
中心(24735)
财经(24518)
(23944)
研究所(23546)
(22829)
(22055)
经济学(21007)
(20213)
师范(20084)
北京(19798)
业大(19535)
(19382)
(19182)
经济学院(18840)
财经大学(17675)
基金
项目(97076)
科学(77477)
研究(75144)
基金(70056)
(59835)
国家(59323)
科学基金(50959)
社会(48766)
社会科(46288)
社会科学(46281)
(37646)
基金项目(36572)
教育(33247)
(31662)
编号(31126)
自然(30736)
自然科(29943)
自然科学(29937)
自然科学基金(29411)
资助(28554)
成果(26228)
(23124)
(21976)
课题(21896)
重点(21840)
(20253)
国家社会(20016)
(19966)
(19672)
发展(19445)
期刊
(82902)
经济(82902)
研究(48496)
中国(31286)
(23380)
(22669)
管理(22521)
科学(19648)
学报(18148)
(17258)
金融(17258)
教育(15642)
农业(15044)
大学(14719)
业经(14446)
学学(13892)
技术(12689)
经济研究(12548)
财经(12436)
问题(11163)
(10876)
(8999)
国际(8191)
技术经济(7619)
现代(7593)
经济问题(7349)
世界(7303)
(7148)
商业(6989)
(6923)
共检索到236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五七  曹治将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凌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形成地区协调梯级发展的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磊  
文章指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改善投资条件、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措施,并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海霞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会延缓西部的发展。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才能使西部地区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雨明  黄小勇  
本文结合永州实际,从区位、资源、成本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优势,提出了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梯度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就金融如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方颖  
实现区域间梯度发展,产业转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金融支持至关重要。我国中部地区金融制约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研究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效应,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聚敛资金、优化配置、调节需求、反映信息、推进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承接转移时金融制约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赵园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产业有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本文在回顾产业区域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清云  蒋菁  何海兵  
承接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是中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各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后根据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蕲冈  卢才瑜  
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中,仍存在机遇意识不强、承接原则把握不准、承接方式创新不够、承接重点不明等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丽霜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优化西部投资和产业结构,缩小东西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产业转移与环境风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机制,随着东部投资和产业转移项目的持续进入,西部一些地区已经面临着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为促进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西部地区必须将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纳入其产业承接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随之攀升的污染不致突破西部环境容量阈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饶华  
产业梯度转移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近年来,社会责任的逐步推行开始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热点地区,江西有必要吸取东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社会责任的视角,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已成为后发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方式。本文以高安市承接广东等地陶瓷产业为例,总结了产业承接过程中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大产业承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廖双红  
借用PREE复合系统,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了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用2007-2011年面板数据,对中部六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综合能力进行测度,表明湖北、安徽等省具有较强综合承接能力,并划分中部地区发展动态类型,分析其变化特征。深入分要素能力得分,结果表明,河南、湖南等省具有较强人口优势,山西、河南等省具有较强资源优势,湖北、江西等省具有较强环境优势,湖北、湖南等省具有较强经济优势,结合经济分要素得分,提出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建议,并提出相应能力提升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静  赵凌云  
文章通过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正负效应考察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本应是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却并未完全发挥作用。结合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更可明显看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并未通过技术进步等因素来实现环境改善。所以,有关部门应制定和规范相关制度,改变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单一目标模式,通过兼顾环境问题提升承接规格,通过规制和市场化方式倒逼企业技术提升,最终取得经济的良性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明  周德志  高培军  张蔚平  
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政策更加富于科学性角度出发,在2000—2011年跨度中选取典型年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特征数据,并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同期数据相对比,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和环保两个角度进行现状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检索、文件查询、实践调研和专家(或领导)访谈,归纳总结影响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政策的环境伦理方面22个影响因素,并基于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筛选出10个核心因素。结合影响因素在地方政府的"理性经济人"角色、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形成外溢效应、环境政策的差别化等方面对造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政策的环境伦理缺失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府政策转型主要方向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