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8)
2023(8116)
2022(6585)
2021(5972)
2020(4760)
2019(10699)
2018(10190)
2017(18965)
2016(10477)
2015(11318)
2014(10815)
2013(10698)
2012(9829)
2011(8913)
2010(8670)
2009(7876)
2008(7648)
2007(6772)
2006(6005)
2005(4779)
作者
(32402)
(27609)
(27150)
(25372)
(17042)
(13325)
(12068)
(10719)
(10349)
(9573)
(9392)
(9086)
(8815)
(8486)
(8423)
(8318)
(8266)
(8009)
(7936)
(7542)
(7003)
(6695)
(6472)
(6199)
(6186)
(6120)
(5955)
(5908)
(5507)
(5485)
学科
(42883)
经济(42846)
管理(27816)
(26623)
(17851)
企业(17851)
方法(17595)
(16135)
数学(15877)
数学方法(15771)
地方(11754)
中国(11629)
农业(11129)
业经(9939)
(9677)
(9431)
(8888)
贸易(8883)
(8623)
环境(7849)
土地(6873)
技术(6631)
(6168)
(5919)
地方经济(5744)
资源(5684)
(5569)
产业(5402)
(5309)
金融(5308)
机构
学院(146140)
大学(144923)
(60179)
经济(59169)
管理(54715)
研究(54094)
理学(47954)
理学院(47347)
管理学(46523)
管理学院(46279)
中国(39839)
(38923)
科学(36499)
(31211)
农业(31151)
业大(30331)
(28228)
研究所(26272)
中心(24988)
(23891)
(21837)
农业大学(20943)
(19754)
财经(19524)
北京(18703)
(18701)
(18517)
经济学(18436)
师范(18360)
科学院(18014)
基金
项目(109275)
科学(84973)
基金(79677)
(74069)
国家(73456)
研究(73371)
科学基金(60952)
社会(48125)
社会科(45571)
社会科学(45561)
基金项目(43337)
(42518)
自然(41323)
自然科(40315)
自然科学(40300)
自然科学基金(39600)
(36737)
教育(32547)
资助(30739)
编号(27956)
重点(25245)
(24340)
(23728)
(22822)
计划(22146)
创新(21497)
科研(21491)
国家社会(20862)
成果(20249)
(20196)
期刊
(62750)
经济(62750)
研究(37351)
(35048)
学报(31369)
中国(31231)
科学(27291)
农业(24239)
大学(22684)
学学(21683)
管理(17420)
(16517)
(13518)
教育(12525)
业经(11725)
技术(11310)
(10228)
金融(10228)
经济研究(10220)
业大(9389)
资源(9299)
财经(9081)
问题(9013)
(8753)
农业大学(8048)
科技(7936)
(7877)
技术经济(7030)
世界(6527)
商业(6512)
共检索到209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贺伟  
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放在"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目标的首要位置,并就如何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六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油加工能力、市场流通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对于保障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新平  叶彩鸿  林承亮  
文章立足于评价"中部崛起"战略中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进展。文章首先给出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进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绩效进行了总体评价:中部地区"国家粮仓"功能持续提高,领先优势明显;"农业发展基础能力"、"农业产出能力"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投入能力"、"农业现代化能力"相对滞后;河南是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领头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慧敏  张凤荣  鞠正山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依据 1 991~ 2 0 0 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 ,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 ,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 1 991~ 2 0 0 1年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 ,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 634.87万吨 ,占 2 0 0 1年粮食总产量的 5 .1 %。因此 ,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茂  张洪业  
我国耕地面积自 1 95 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 ,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 5 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 ,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 ,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 ,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 ,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 ,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 ,东南部耕地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维新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的是保证粮食生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刘维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保障12亿人口的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人口。粮食、耕地总量与发展相协调,以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说到它...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月水  
一、粮食与耕地的关系及保护耕地紧迫性1、粮食与耕地的关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及社会政治稳定的特殊商品。而土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粮食生产的发展与耕地密切相关。粮食与耕地的关系,始终贯穿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乃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汪莹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志勇  刘颖  
文章以湖北省为例,对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资源数量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整理1978—2012年间湖北省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数据,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对湖北省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978—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面积年均减少0.35%,人均耕地资源面积年均减少0.71%;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总体上都呈递增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大,粮食供给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与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相关,从长远来看,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粮食生产具有相关性且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