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1)
2023(8261)
2022(6998)
2021(6234)
2020(5076)
2019(11630)
2018(10997)
2017(21023)
2016(11465)
2015(12234)
2014(11770)
2013(11564)
2012(10576)
2011(9484)
2010(9290)
2009(8494)
2008(8216)
2007(7184)
2006(6255)
2005(5389)
作者
(35760)
(29815)
(29746)
(28052)
(18645)
(14614)
(13372)
(11756)
(11279)
(10484)
(10176)
(9936)
(9497)
(9243)
(9224)
(9198)
(9077)
(8891)
(8590)
(8496)
(7629)
(7254)
(7228)
(6819)
(6680)
(6439)
(6434)
(6414)
(6080)
(5956)
学科
(49979)
经济(49935)
(32241)
管理(31440)
(25016)
企业(25016)
方法(22827)
数学(20672)
数学方法(20502)
(13945)
中国(12024)
地方(11736)
(11711)
业经(11145)
(10172)
(10069)
贸易(10067)
农业(9794)
(9757)
(8509)
产业(8403)
技术(8286)
环境(8003)
(7144)
财务(7132)
财务管理(7123)
企业财务(6848)
地方经济(6780)
(6682)
金融(6681)
机构
大学(165915)
学院(165743)
(71412)
经济(70299)
管理(63245)
研究(59159)
理学(56432)
理学院(55729)
管理学(54746)
管理学院(54455)
中国(41631)
科学(38885)
(36205)
(34010)
(30990)
业大(30707)
农业(29060)
研究所(28932)
(28616)
中心(26106)
财经(24198)
(23236)
经济学(22498)
(22209)
(21237)
(20833)
经济学院(20690)
北京(20538)
师范(20453)
农业大学(19676)
基金
项目(123474)
科学(97648)
基金(91737)
(83712)
国家(83083)
研究(82452)
科学基金(70428)
社会(55360)
社会科(52769)
社会科学(52756)
基金项目(49487)
(48348)
自然(47198)
自然科(46200)
自然科学(46185)
自然科学基金(45419)
(41485)
教育(37733)
资助(36145)
编号(30129)
重点(28742)
(27255)
(27050)
(26603)
创新(24983)
计划(24795)
国家社会(24264)
科研(24193)
教育部(22725)
(22586)
期刊
(69859)
经济(69859)
研究(43720)
学报(34050)
(31255)
科学(29630)
中国(28472)
大学(24806)
学学(23956)
管理(21656)
农业(21111)
(20270)
教育(13402)
经济研究(12586)
技术(12550)
财经(11867)
业经(11849)
(11673)
金融(11673)
(11590)
(10272)
问题(9908)
业大(9667)
科技(9212)
(8891)
技术经济(8727)
统计(8244)
农业大学(8201)
商业(8165)
(8161)
共检索到226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燕  林汉川  王建秀  
基于产业结构转换与地区工业化进程,构建地区工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模型,运用PCA分析法测算2000~2010年三大地区工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数,考察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变动趋势、趋同性、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地区的工业结构转换能力按东、中、西顺序依次递减;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转换能力有所提升,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差距,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转换能力有其特殊的影响因素,存在"政策诱导效应"、"空间集聚效应"、"制度改进效应"、"投资结构失衡效应""、结构惯性依赖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素芹  
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受制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和政府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详尽分析了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并提出促进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宁宁  郭炎  李志刚  许红梅  
乡村生产要素(人—地—资本)协同转型,即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资本循环协同演进,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要素协同转型的理论框架,探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湖南岳阳市为例,揭示了要素转型发展水平,探究了要素协同的时空演化;从内生和外源两个维度,探讨了协同水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基于要素转型会由"失配"转向"协同"的理论假说,实证发现:劳动力转移水平远高于农地流转和资本循环,三者空间分异显著;要素协同程度不高但在增强,空间集聚明显;坡度、耕地资源禀赋、距县城的距离、政府农业农村投入分别是关键的内生与外源解释因素,除距县城距离仅有正向影响外,其余因素正、负向影响并存。政策举措应因地制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宁宁  郭炎  李志刚  许红梅  
乡村生产要素(人—地—资本)协同转型,即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资本循环协同演进,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要素协同转型的理论框架,探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湖南岳阳市为例,揭示了要素转型发展水平,探究了要素协同的时空演化;从内生和外源两个维度,探讨了协同水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基于要素转型会由"失配"转向"协同"的理论假说,实证发现:劳动力转移水平远高于农地流转和资本循环,三者空间分异显著;要素协同程度不高但在增强,空间集聚明显;坡度、耕地资源禀赋、距县城的距离、政府农业农村投入分别是关键的内生与外源解释因素,除距县城距离仅有正向影响外,其余因素正、负向影响并存。政策举措应因地制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玉燕  林汉川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但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且能源效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为此,本文以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刻画大开发以来西部能源消费的洛伦兹曲线,同时考察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和趋同性,并测度节能潜力的大小,最后回归分析了影响能效的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能源配置有所偏离,配置方式需加以改进;(2)西部能效与东部领先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变动存在趋同性;(3)西部大部分省份节能潜力较大;(4)考察期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能源价格提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政府的有效引导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研发投入和对外开发程度的影响相对复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与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大,呈现出“边缘化”特征。其内部的经济联系主要表现出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态势,使得其经济发展出现趋同现象。中部地区要摆脱“中部塌陷”的困境,在适度竞争的同时更要加强分工与协作,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与完善,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共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慧芳  陈虹  王国霞  
采用投资效益系数、变异系数并结合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我国中部地区六省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探析2016年中部六省投资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点与规律,辨析影响各省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投资效益在中部地区呈现出东西高、南北低、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异特征,各省投资效益的地区差异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在全区空间尺度相对均衡,但在省际空间尺度有分化,表现出既有大方向的一致性又存在各自的发展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投资效益影响因素,但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和产业政策对未来投资效益影响深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巫锡金  
利用1995~2007年中部地区六省的GDP和能源消费量数据,比较中部六省的能源效率情况,并构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对存在显著差异的地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能源效率较低,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这些因素对山西省的能源效率有显著性影响。为此,政府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煤炭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改革能源价格体系,科学合理地利用煤炭,增加对石油、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消费的合理需求,以提高能源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张凌生  
利用中部地区1999~2013年的数据,基于节能潜力视角分析中部地区能源效率,进一步实证研究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中部地区节能潜力较大,需要提高能源效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R&D投入对能源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部地区要提升能源效率,需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科学技术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信平  
文章通过对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如投资、消费及产业结构、进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技术的分析、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并通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前后对比揭示这一动力的变化,为中部地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