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4)
- 2023(15586)
- 2022(12960)
- 2021(12049)
- 2020(9811)
- 2019(22647)
- 2018(22505)
- 2017(43523)
- 2016(23837)
- 2015(26812)
- 2014(26977)
- 2013(26364)
- 2012(23852)
- 2011(21391)
- 2010(21406)
- 2009(19837)
- 2008(19327)
- 2007(17150)
- 2006(15340)
- 2005(13816)
- 学科
- 济(94804)
- 经济(94669)
- 管理(71857)
- 业(68532)
- 企(56157)
- 企业(56157)
- 方法(39419)
- 数学(33570)
- 数学方法(33195)
- 农(29057)
- 中国(27529)
- 财(25839)
- 业经(23608)
- 制(22067)
- 地方(21240)
- 农业(19660)
- 学(19535)
- 务(15798)
- 理论(15738)
- 财务(15718)
- 财务管理(15687)
- 贸(15636)
- 贸易(15626)
- 体(15607)
- 银(15227)
- 银行(15187)
- 易(15143)
- 环境(15120)
- 和(14910)
- 企业财务(14903)
- 机构
- 大学(339623)
- 学院(338276)
- 济(133699)
- 管理(133222)
- 经济(130685)
- 理学(115122)
- 理学院(113832)
- 研究(113470)
- 管理学(111905)
- 管理学院(111293)
- 中国(83463)
- 京(72781)
- 科学(69547)
- 财(63850)
- 所(56411)
- 农(53201)
- 研究所(51131)
- 中心(50792)
- 财经(50592)
- 江(50146)
- 业大(49632)
- 经(45864)
- 北京(45863)
- 范(45539)
- 师范(45143)
- 院(41390)
- 农业(41175)
- 州(40549)
- 经济学(40202)
- 财经大学(37529)
- 基金
- 项目(231415)
- 科学(182286)
- 研究(172659)
- 基金(167094)
- 家(144926)
- 国家(143687)
- 科学基金(123487)
- 社会(108908)
- 社会科(103012)
- 社会科学(102988)
- 省(90156)
- 基金项目(88823)
- 教育(79115)
- 自然(78799)
- 自然科(76899)
- 自然科学(76882)
- 划(75892)
- 自然科学基金(75473)
- 编号(71379)
- 资助(67699)
- 成果(58896)
- 重点(51745)
- 部(51037)
- 发(49599)
- 课题(49412)
- 创(48040)
- 制(45358)
- 创新(44786)
- 国家社会(44532)
- 教育部(44059)
- 期刊
- 济(151255)
- 经济(151255)
- 研究(102503)
- 中国(66138)
- 学报(52554)
- 农(50686)
- 管理(49397)
- 科学(49007)
- 财(48625)
- 大学(40484)
- 教育(40350)
- 学学(37943)
- 农业(34359)
- 融(29513)
- 金融(29513)
- 技术(28991)
- 业经(25182)
- 财经(24746)
- 经济研究(23134)
- 经(21084)
- 问题(20266)
- 图书(17459)
- 业(16635)
- 理论(16463)
- 科技(16279)
- 版(15968)
- 现代(15775)
- 技术经济(15533)
- 实践(14978)
- 践(14978)
共检索到497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泰城 张小青
城镇化滞后对中部地区经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中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特点,探讨了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机制,提出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动力机制 路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中部地区 动力机制 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中部地区 动力机制 中介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舒小林 杨贵琼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中部地区城乡差距状况、原因,统筹城乡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路径,对促进城乡"两轮"驱动中部地区社会结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李勇刚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以2000-2014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增长,且呈趋同趋势。将城镇化动力因子分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力是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真实动力。据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综合解决准市民、市民、农民"三类人"的发展问题是未来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动力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剩富 胡守庚 叶菁 童陆亿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省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表现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2自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这并未带来城镇化协调度的稳步增高,而是整体降低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然而京九段等经济带所辖城市虽形成经济协作关系,但在城镇化协同发展上还未显现明显规律。4中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部重大经济战略体的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及集聚要素创新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丽玲
我国城镇化进程已从单一的人口城镇化向多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城乡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流通业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联结桥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因此,本文使用2010-2017年中部地区的省际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率,并在此背景下研究流通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影响并不显著,但与新型城镇化率的交互作用下对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流通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率都可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起负面作用,两者的交互作用也可起到缩小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的效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本文使用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0-1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与经济权重矩阵,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城镇化水平会受到邻近省域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影响;省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高值集聚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低值集聚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与医疗保健支出对城镇化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有负面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萌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 动力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季小妹 武红智
为更好发挥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城乡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动力机制类型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比较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特征和差异,评价其不足,提出以下努力方向:(1)加强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创新;(2)细分不同类型动力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研究;(3)推进不同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4)强化动力机制对于城镇功能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动力机制 研究进展 国内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赵文彦
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首先应回答我国的城镇化究竟是"人"(市场要素配置)的城镇化还是"人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城镇化?本文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分析经济系统外部干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采用1978~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通过构建VECM模型,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外生变量内生化,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一起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长期持续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最高;经济系统的外部干预不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行政性资源配置虽然初期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但从...
关键词:
城镇化 动力机制 VECM模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方
文章选取中部地区六省1978年-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影响模型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为: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与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支持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精准支持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