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77)
2023(16198)
2022(13541)
2021(12599)
2020(10542)
2019(24258)
2018(23817)
2017(46693)
2016(25111)
2015(27941)
2014(27719)
2013(27698)
2012(25248)
2011(22412)
2010(22730)
2009(21556)
2008(20693)
2007(18399)
2006(16536)
2005(15020)
作者
(71314)
(58814)
(58381)
(55616)
(37684)
(28127)
(26731)
(22842)
(22500)
(21173)
(20170)
(19919)
(18797)
(18497)
(18045)
(18032)
(17550)
(17210)
(16804)
(16762)
(14469)
(14437)
(14206)
(13500)
(13119)
(13105)
(13073)
(13066)
(11673)
(11619)
学科
(108200)
经济(108065)
(95788)
(86034)
企业(86034)
管理(85253)
方法(45487)
数学(35960)
数学方法(35560)
业经(34115)
中国(33711)
(32930)
(32818)
(27617)
金融(27615)
(26442)
银行(26410)
(25476)
地方(24878)
(24025)
(23997)
财务(23957)
财务管理(23924)
农业(23547)
企业财务(22688)
理论(20300)
技术(20268)
(18688)
(17993)
贸易(17977)
机构
学院(356541)
大学(352033)
(146684)
管理(146192)
经济(143457)
理学(125128)
理学院(123803)
管理学(121996)
管理学院(121337)
研究(114855)
中国(94245)
(75615)
(69211)
科学(68664)
(56846)
(55514)
财经(54872)
中心(53594)
(53179)
研究所(51103)
业大(49981)
(49713)
北京(47987)
(44618)
师范(44302)
(44138)
经济学(43743)
农业(43102)
(41726)
财经大学(40533)
基金
项目(235760)
科学(187060)
研究(176277)
基金(171494)
(147145)
国家(145806)
科学基金(127611)
社会(112352)
社会科(106523)
社会科学(106493)
(92323)
基金项目(91829)
自然(81816)
自然科(79967)
自然科学(79952)
教育(79044)
自然科学基金(78527)
(76339)
编号(72458)
资助(69713)
成果(57848)
重点(51909)
(51486)
(51110)
(51070)
课题(48898)
创新(47045)
国家社会(45842)
项目编号(44899)
教育部(44620)
期刊
(167025)
经济(167025)
研究(109118)
中国(66545)
管理(57449)
(55534)
(51972)
学报(48371)
科学(47631)
(44183)
金融(44183)
大学(37470)
学学(35447)
农业(35303)
教育(35068)
技术(31484)
业经(29184)
财经(27233)
经济研究(25136)
(23369)
问题(23194)
(19794)
技术经济(19179)
现代(18433)
理论(17756)
商业(16525)
科技(16252)
财会(16252)
图书(16203)
实践(15959)
共检索到537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民  
一、金融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因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而导致的资金短缺,依然是当前民营中小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扩大产能、研发创新、市场转型、品牌塑造等方面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扩张和转型发展受困。但现实金融环境中却存在多种的不对称或者不匹配情况,使得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为:(一)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服务欠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机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企业创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构建新型中部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加强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巢剑雄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 ,研究了各产业的比较收益 ,找出了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资产收益有明显影响的产业。该结果为银行支持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框架。
[期刊] 征信  [作者] 方颖  
实现区域间梯度发展,产业转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金融支持至关重要。我国中部地区金融制约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研究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效应,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聚敛资金、优化配置、调节需求、反映信息、推进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承接转移时金融制约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方  
文章选取中部地区六省1978年-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影响模型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为: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与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支持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精准支持等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阮陆宁  刘珍  
通过选择1989~2008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程度和物价指数为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评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金融发展并没有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中部地区应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能华  赵波  
外向型企业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而贸易融资则在推动外向型企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中部地区外向型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却相对落后。本文在分析贸易融资特点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试从企业信用水平、社会担保体系和银行金融服务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关的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庆龙  史桂芬  
经济新常态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源于东北地区根深蒂固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现代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应以东北地区资源禀赋为依托,实现金融精准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并以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作为金融支持的基本原则。面对资金外流的客观事实,立足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金融支持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宜采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PPP"与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相融合的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本文分析了中部六省与东部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强金融创新与协作、深化金融改革、建设金融生态等的金融支持对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小企业融资”研究课题组  罗润年  桂又华  陈锋  
本文从考察小企业日益市场化取向的融资嬗变轨迹入手,通过比较民间融资与银行信贷的融资效率差异,认为对小企业而言,民间融资较银行信贷更具效率性。换言之,即使在银行信贷渠道畅通状况下,民间融资也应成为小企业融资的首选。因而,构建一个以民间融资为主、银行借贷融资为辅的适应小企业融资市场化取向的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融资体系势所必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未兵  唐谭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未兵  唐谭岭  
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市2005年-2014年新型城镇化指标和金融指标的测度,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之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耦合情况处于中强度中协调度及以上,而其它地级市基本处于中强度低协调层次;金融支持中各变量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及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中主要指标和金融支持指数间的相关性均显著相关,其中城市建设资金占贷款比例和建设用地占比的积极影响相对最为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上,中部省市应通过适当控制总体货币供应量,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教育投入和保持适当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提高金融效率和开拓多层次融资渠道支持和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建伟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增长质量效益呈现向好变化。由于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约束依然存在,传统产业增长格局调整转换尚需时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领域整体性突破仍在路上,新旧动能衔接转换依然面临体量上的缺口和动力上的断档。需要从重大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支撑、破除金融短板、稳定政策预期、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突破发力,保证新旧动能合理衔接、有序转换,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建光  
中部地区工业城市国有企业多数是立足于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基地、资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以及综合运输中心区域特色起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业、冶金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业等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经济占90%以上,在国内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地区都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企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是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中部地区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