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5)
2023(7350)
2022(6271)
2021(5911)
2020(4686)
2019(10216)
2018(10058)
2017(18312)
2016(9767)
2015(10710)
2014(10138)
2013(9709)
2012(9363)
2011(8456)
2010(8607)
2009(8077)
2008(8128)
2007(7754)
2006(6777)
2005(5994)
作者
(27876)
(23446)
(23434)
(22003)
(14878)
(11430)
(10471)
(9020)
(8778)
(8287)
(8027)
(7942)
(7566)
(7416)
(7195)
(7128)
(7049)
(6815)
(6773)
(6650)
(5873)
(5644)
(5546)
(5308)
(5255)
(5173)
(5163)
(5149)
(4794)
(4677)
学科
(43177)
经济(43143)
管理(32839)
(31538)
(27177)
企业(27177)
地方(15801)
技术(15131)
方法(13712)
中国(12011)
技术管理(11563)
数学(11105)
(10973)
数学方法(10899)
业经(10058)
地方经济(9936)
(8823)
(8343)
农业(7796)
(7625)
理论(7097)
(6878)
金融(6876)
(6628)
银行(6615)
(6609)
(6607)
贸易(6599)
环境(6538)
(6385)
机构
学院(138111)
大学(136985)
(55053)
经济(53849)
管理(52466)
研究(48555)
理学(44962)
理学院(44304)
管理学(43458)
管理学院(43171)
中国(36929)
科学(30871)
(29457)
(24427)
(24037)
中心(22619)
(22330)
研究所(22143)
(20480)
(20366)
师范(20305)
财经(18764)
业大(18588)
北京(18374)
(18286)
(17983)
(16856)
经济学(16503)
师范大学(16291)
农业(15759)
基金
项目(94008)
科学(75787)
研究(69957)
基金(67411)
(59296)
国家(58800)
科学基金(50949)
社会(45582)
社会科(43166)
社会科学(43155)
(38414)
基金项目(36214)
(32054)
自然(31890)
教育(31794)
自然科(31219)
自然科学(31212)
自然科学基金(30647)
编号(27563)
(25673)
资助(25205)
创新(22947)
成果(22293)
(22152)
重点(21798)
课题(20005)
(19748)
国家社会(19105)
发展(18052)
(17789)
期刊
(65770)
经济(65770)
研究(41911)
中国(32579)
管理(22440)
科学(20923)
学报(20687)
教育(19629)
(18958)
(18218)
大学(15810)
学学(14678)
技术(13516)
农业(12859)
(12523)
金融(12523)
业经(10535)
经济研究(9948)
科技(9823)
财经(9336)
(8237)
技术经济(8194)
问题(7823)
(7539)
论坛(7539)
资源(7482)
(7480)
图书(7170)
(7109)
(6603)
共检索到214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国华  
缩小中部地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既是中部地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格局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红艺  沈海晖  
随着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动漫产业也迎来了一场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动漫人才的缺失及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动漫职业教育应结合地区的特点,培养出适应动漫产业发展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映铉  李顺成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创新力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中部地区城市之间在创新力量上的差异性也在逐渐缩小。此外,还通过对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各种区域创新力量逐渐发展,但是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对如何形成创新有关各种部门的区域间网络方面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军  潘燕  余晓芳  刘渐和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中起重要作用。鉴于安徽是中部省份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这里运用安徽省1998—2012年的统计面板数据,对区域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给出相应实践启示,以期更好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小普  严命有  
信托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具融通资金之功能。本文从信托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信托方式融资的特点与创新性,以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指出目前我国大力发展信托融资市场、推动融资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郝炳金  
高职院校要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笔者在物理教学中,就如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昌胜  
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 ,对人的认识和管理是管理学的核心问题。由于东西方文化对人的认识的差异性 ,决定了在学习、借鉴西方的管理理论和经验时 ,要结合中国实际 ,要创造中国特色的管理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尚颖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天祥  
文章基于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和特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环境支撑和网络协同创新等六大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比分析了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创新能力偏低,内部差距较大,呈二级梯队分布;科技投入偏低,知识和技术创新力较弱等。相对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仅在人力资源、产业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等局部方面略有优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霞  刘斯文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鹏  李健  张亮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从人才是第一资源概念出发,较详细的论述了人才资源属性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快人才资源化开发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强化人才资源化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则是实现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大区和经济大区走向人才资源强区和经济强区的必须过程。最后对区域人才资源化的机制和体制创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