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0)
2023(12576)
2022(10959)
2021(10304)
2020(8344)
2019(19363)
2018(19211)
2017(36720)
2016(19863)
2015(21946)
2014(21852)
2013(21545)
2012(19770)
2011(17724)
2010(17595)
2009(15882)
2008(15126)
2007(13206)
2006(11362)
2005(9699)
作者
(56712)
(47219)
(46835)
(44450)
(29970)
(22819)
(21201)
(18564)
(17830)
(16658)
(16285)
(15772)
(14890)
(14763)
(14517)
(14242)
(14087)
(13985)
(13377)
(13361)
(11668)
(11501)
(11284)
(10633)
(10548)
(10361)
(10354)
(10330)
(9336)
(9325)
学科
(80590)
经济(80518)
管理(59800)
(57087)
(48207)
企业(48207)
方法(35534)
数学(30587)
数学方法(30273)
地方(21980)
(20743)
中国(20547)
技术(18874)
业经(18290)
(17764)
(17412)
农业(14521)
环境(13581)
理论(13294)
(13184)
技术管理(12994)
(12721)
贸易(12711)
地方经济(12503)
(12457)
(12242)
(11846)
(10913)
财务(10854)
财务管理(10839)
机构
大学(276626)
学院(276159)
管理(113789)
(106426)
经济(104076)
理学(99768)
理学院(98555)
管理学(96925)
管理学院(96410)
研究(92004)
中国(66517)
科学(60015)
(59186)
(45799)
(45559)
研究所(42334)
(42284)
业大(41787)
中心(41562)
(39036)
(38439)
师范(38116)
财经(37375)
北京(37141)
(34119)
(33997)
农业(33089)
(32436)
师范大学(30991)
经济学(30674)
基金
项目(200023)
科学(158416)
研究(146423)
基金(144705)
(126710)
国家(125680)
科学基金(108422)
社会(91529)
社会科(86672)
社会科学(86651)
(79106)
基金项目(78548)
自然(71532)
自然科(69853)
自然科学(69840)
自然科学基金(68580)
(66813)
教育(66410)
编号(59624)
资助(57575)
成果(47072)
(45458)
重点(45027)
(43641)
(43139)
创新(41690)
课题(41014)
科研(37957)
国家社会(37071)
教育部(36656)
期刊
(113238)
经济(113238)
研究(78515)
中国(50615)
学报(43144)
科学(41724)
管理(41421)
(37404)
教育(33067)
大学(32090)
(31873)
学学(30089)
农业(26670)
技术(24324)
(19851)
金融(19851)
业经(19101)
经济研究(17389)
财经(16920)
科技(16347)
图书(15366)
资源(14842)
(14372)
问题(14295)
(14154)
技术经济(13919)
理论(13343)
实践(12436)
(12436)
现代(12394)
共检索到388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映铉  李顺成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创新力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中部地区城市之间在创新力量上的差异性也在逐渐缩小。此外,还通过对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各种区域创新力量逐渐发展,但是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对如何形成创新有关各种部门的区域间网络方面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尚颖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霞  刘斯文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键  邱国斌  
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下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针对中部地区的经济特征和物流发展现状,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物流与贸易集成运营的现代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模式,认为中等地区物流发展要从基础设施,合作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蓝晓霞  
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增强区域乃至国家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趋势。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必须以创新要素的充分整合为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创新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核心问题在于未形成创新合力。为此,大力加强协同创新,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可  栾贵勤  王海龙  
运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以及人口为权数的Theil指数,对1997-2007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和构成进行分解,实证分析表明:①从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来看,1997-2007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扩大趋势,但从相对极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看,十一年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同时远远低于同期全国经济差异水平。②对Theil指数分解发现,中部六省省际间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逐渐缩小,1997-2004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主要由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造成,2004-2007年这种差异主要由省际间经济差异造成。③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可能导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谭术魁  
建立经济运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主成分投影的不同组合,比较和研究了中部6省的经济运行路径。研究显示①中部地区省域经济运行的差异关键在于经济水平及经济推动、资源环境支撑和经济结构协调3个因子;②中部省份在3个主成分投影上差异很大,其经济运行路径不仅取决定于对单个动力因子的依赖上,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3个因子的相互匹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程久苗  沈非  张明锋  
科学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六省份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1997—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相关评价数据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六省份近10年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状态,但各省上升幅度不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河南、山西两省可划为集约利用类,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可划为中度利用类,江西省可划为低度利用类;部分省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中国的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向中速减退,这让很多人担心中国将以何种方式"着陆"。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产能过剩,都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换个角度,很多方面中国的速度不仅没有减,还在快速增,比如快递行业。2010~201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分别为23.4亿件、36.7亿件、56.9亿件、92亿件,四年后是四年前的4倍;业务收入分别为574.6亿元、758亿元、1055.3亿元、1430亿元,四年后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国华  
缩小中部地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既是中部地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格局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朝晖  严建华  陈子辰  史红兵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肩负着支撑国家由大向强、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伟大使命。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在新的起点开创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陈志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企业创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构建新型中部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加强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成军  潘燕  余晓芳  刘渐和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中起重要作用。鉴于安徽是中部省份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这里运用安徽省1998—2012年的统计面板数据,对区域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给出相应实践启示,以期更好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