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16)
2023(17301)
2022(14929)
2021(13878)
2020(11473)
2019(26123)
2018(26023)
2017(49361)
2016(26964)
2015(30456)
2014(30096)
2013(29679)
2012(27580)
2011(25063)
2010(25461)
2009(23467)
2008(23036)
2007(20623)
2006(18477)
2005(16729)
作者
(77900)
(64874)
(64462)
(60956)
(41416)
(31151)
(29159)
(25193)
(24622)
(23426)
(22138)
(22027)
(20792)
(20743)
(20014)
(19792)
(19192)
(19021)
(18579)
(18555)
(16381)
(15990)
(15600)
(14813)
(14526)
(14498)
(14484)
(14392)
(13142)
(12813)
学科
(108983)
经济(108845)
管理(84225)
(78897)
(65994)
企业(65994)
方法(41808)
数学(34960)
数学方法(34556)
中国(33405)
(30209)
地方(28171)
(27834)
业经(27059)
(24669)
(22720)
技术(22607)
农业(20458)
理论(19531)
(19444)
银行(19395)
(18634)
(18578)
贸易(18557)
(18472)
金融(18468)
(18397)
环境(18347)
(17904)
(16706)
机构
大学(381186)
学院(380859)
(151113)
管理(149397)
经济(147645)
研究(131975)
理学(127617)
理学院(126100)
管理学(124079)
管理学院(123355)
中国(99554)
(83381)
科学(80599)
(72129)
(66702)
研究所(60105)
(60027)
中心(59244)
(58674)
财经(55923)
业大(54448)
北京(53505)
(52350)
师范(51886)
(50616)
(48073)
(47781)
农业(46417)
经济学(44524)
师范大学(41793)
基金
项目(253970)
科学(199890)
研究(190305)
基金(181427)
(157240)
国家(155845)
科学基金(133967)
社会(118820)
社会科(112482)
社会科学(112457)
(100871)
基金项目(96375)
教育(87409)
自然(85334)
(84028)
自然科(83252)
自然科学(83235)
自然科学基金(81751)
编号(78503)
资助(73517)
成果(64814)
(57463)
重点(56971)
(55920)
(55480)
课题(55141)
创新(51582)
(48919)
国家社会(48317)
项目编号(48170)
期刊
(176879)
经济(176879)
研究(118332)
中国(85484)
管理(58874)
学报(57735)
(55718)
(55017)
科学(54366)
教育(51111)
大学(43903)
学学(40633)
农业(38433)
(36431)
金融(36431)
技术(34879)
业经(29776)
财经(27390)
经济研究(27015)
(23436)
问题(22396)
图书(22283)
(20546)
科技(20115)
技术经济(18776)
理论(18354)
现代(17599)
资源(17443)
(17224)
论坛(17224)
共检索到587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从人才是第一资源概念出发,较详细的论述了人才资源属性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快人才资源化开发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强化人才资源化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则是实现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大区和经济大区走向人才资源强区和经济强区的必须过程。最后对区域人才资源化的机制和体制创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新安  
中部崛起对我国宏观经济全局意义重大。中部地区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将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中部地区综合优势的发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由之路。其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本与R&D资本等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大幅度提升中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推进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鹏  郭永芹  
本文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1998-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该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都产生了正面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对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则产生负面作用,但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婧  
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多元化开发是一种由政府、赢利性机构、第三部门多方合作、多元管理的开发形式,其顺利实施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从权利分配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监督机制、控制机制4个方面探讨公共信息资源多元化开发的保障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永太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源远流长,但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现状与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不协调。现代旅游商品的生产经营应从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融入现代经营业态,拓宽旅游商品的视野等方面着手,不仅能使中部城市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与经营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有利于中部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中部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国斌  马慧敏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什么是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接着分析我国中部六省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现状,揭示中部地区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状况。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经济增长的统计模型,运用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估计,揭示中部地区劳动生产效率的差异。最后结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从怎样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俊  
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须有赖于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基于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现状及其有序开发的环境约束,针对各类自然资源提出相应的化解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天祥  
文章基于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和特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环境支撑和网络协同创新等六大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比分析了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创新能力偏低,内部差距较大,呈二级梯队分布;科技投入偏低,知识和技术创新力较弱等。相对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仅在人力资源、产业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等局部方面略有优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冉  马丁  
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出发,采用改进的四阶段DEA方法对中部六省2007-2012年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进一步分析中部产业转移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各省产业转移状况,研究表明:第一阶段中部各省的绿色创新效率普遍较低;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强度、产业结构以及产业转移状况对绿色创新均有显著影响,对投入变量松弛量进行调整后的第四阶段中部各省绿色创新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最后,文章从选择承接转移产业、改善以及创新环境方面为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参考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尚颖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琼  王少朋  
本文基于工业化中期的视角,采用2008—2016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检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性,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影响的产业转型升级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度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大于技术创新的作用。创新对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整体没有达到最优水平,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较低导致,应当扩大创新活动规模,增加创新政策供给。制约产业转型升级效率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之间具有差异性,各地应当依靠自身区位优势选择效率提升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鹏  李健  张亮  
本文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2007—2009年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提升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产学研合作战略以及合理承接国际及东部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江洪  
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有必要将农业和工业放在同一个市场系统里、城镇和农村放在同一生态系统里、大城市和小城镇放在同一个空间系统里、农民和市民放在同一个公共权利系统里、市场和政府放在同一个改革体系里,构建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凌云  苏娜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的全局地位是动态演进的。当前,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从发展支持区转变为基本经济区的条件。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以及建设成基本经济区的要求,需要在中部地区现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增加"五区"的内涵,即建成国内市场密集区、对外开放拓展区、创新驱动示范区、四化协调先行区和生态文明核心区。与此相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思想、战略与政策需要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