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04)
2023(4376)
2022(3663)
2021(3218)
2020(2645)
2019(6109)
2018(5726)
2017(11365)
2016(6025)
2015(6348)
2014(6227)
2013(6290)
2012(5873)
2011(5322)
2010(5297)
2009(4755)
2008(4698)
2007(4236)
2006(3785)
2005(3373)
作者
(18152)
(15264)
(15166)
(14454)
(9476)
(7325)
(6984)
(5814)
(5707)
(5448)
(5249)
(5061)
(4906)
(4896)
(4847)
(4722)
(4597)
(4362)
(4276)
(4247)
(3937)
(3812)
(3699)
(3472)
(3463)
(3408)
(3280)
(3194)
(3097)
(3049)
学科
(34190)
经济(34171)
(16262)
管理(13650)
(12160)
企业(12160)
地方(12112)
方法(11964)
数学(10542)
数学方法(10429)
(9543)
中国(8919)
产业(8695)
业经(8618)
地方经济(7421)
农业(6796)
结构(6667)
(5865)
(5706)
(5327)
技术(5142)
人口(4834)
(4598)
环境(4529)
(4378)
(4095)
贸易(4092)
体制(3919)
(3876)
产业结构(3790)
机构
学院(89490)
大学(87811)
(41011)
经济(40341)
研究(34058)
管理(33460)
理学(29452)
理学院(29026)
管理学(28491)
管理学院(28312)
中国(23556)
科学(21278)
(18885)
(17545)
研究所(16112)
(15806)
(15035)
中心(14945)
经济学(13219)
业大(13185)
财经(13006)
(12979)
(12604)
师范(12456)
(12225)
经济学院(12083)
农业(11812)
北京(11786)
(11684)
(10704)
基金
项目(64490)
科学(51654)
基金(46994)
研究(46334)
(41664)
国家(41386)
科学基金(35502)
社会(30944)
社会科(29590)
社会科学(29584)
(26108)
基金项目(25663)
自然(22096)
(21573)
自然科(21543)
自然科学(21539)
自然科学基金(21193)
教育(19792)
资助(18228)
编号(17346)
(16741)
重点(15184)
(13681)
发展(13668)
(13666)
(13484)
国家社会(13452)
成果(13118)
创新(12851)
课题(12641)
期刊
(45346)
经济(45346)
研究(26754)
中国(16268)
科学(14701)
(13798)
学报(13279)
管理(12406)
(10591)
大学(10011)
学学(9757)
农业(9633)
业经(8125)
技术(7934)
经济研究(7393)
问题(6526)
财经(6328)
教育(6000)
(5776)
金融(5776)
(5722)
资源(5573)
统计(5322)
(5196)
技术经济(5110)
(5055)
科技(4810)
商业(4666)
决策(4444)
现代(4322)
共检索到127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王艳华  张洁  冯海龙  苗长虹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研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定量研究了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倒U型"趋势,经历了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走向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②中部地区内部,湖北耦合度最高,河南耦合度最低,山西和河南耦合度变化趋势较为相似;③中部地区人口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可以划分为协调型耦合、磨合型耦合、拮抗型耦合和低水平协调耦合等四种类型,不同地区耦合类型空间异质性明显,四种类型城市的比重为5.9%、16.6%、19.1%和58.3%;④人口与产业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洪敏  穆怀中  
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发现1990—2012年两大结构耦合度呈倒"U"型变化,由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趋向协调;两大系统内指标关联度不一,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第二产业关联度较大,而城镇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有较高关联;我国31省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中西分异规律,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可分成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低水平协调型四种类型,大部分省份为磨合型和拮抗型,且呈现梯度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逯进  刘璐  周惠民  
基于我国31个省区1993-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供求协同三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及耦合特征,并结合空间重心距离分析,讨论了三系统耦合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和产业发展均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人口结构2015年起出现转变,加之供求结构自2003年以来失衡加速,导致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二系统的良性耦合对于三系统耦合具有支撑优势,但此优势可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树广  吕晓  张延辉  
本文以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机制为基础,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和耦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人口结构系统与产业结构升级系统耦合度呈倒"U"型关系,大部分省份为拮抗型和磨合型,呈现空间聚集性和梯度分布特征,拮抗型与低水平协调型地区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协调型和耦合型地区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婷婷  逯进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997—2017年面板数据,从系统协调发展视角分析了各省级经济体的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三大系统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三系统综合指数趋势图来看,2005年之前三者均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以后人口结构综合指数趋于平稳,储蓄近些年也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态势,而经济增长虽然继续上升,但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第二,从长期看,三系统存在较为稳定的正向协调发展特征,其中"人口—储蓄"二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三系统的优化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而"人口—经济"和"经济—储蓄"二系统空间匹配效率较低,不利于三系统耦合度的提升;第三,无论是三系统还是二系统,其耦合数值均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并且区域差距日趋明显;第四,从三大系统空间重心变动的轨迹特征看,我国经济、储蓄和人口结构重心整体呈现出阶段性方向转移特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华  岑霞  罗彤  张洋  
农村人口和金融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要素,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人口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分析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的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模型检验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农村人口结构水平相关性较强,两者均持续提升且省际间差异不断扩大,其中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群倾向配置的趋势明显。二是农村人口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逐渐向高水平耦合阶段迈进,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两者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互为制约的失调衰退发展阶段,呈现由京沪"极化效应"逐渐转向"扩散效应"发展的空间格局。三是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是耦合协调度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上述结论,就如何促进农村人口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荣光  杨楠  骆毓燕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而现代经济活动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运用灰色关联法和耦合度模型对西部12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两者的耦合度呈"M"型趋势变化,整体耦合度较高;各地区的耦合度演化趋势存在差异,2009年之前云南和广西地区的耦合度最先上升,随后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也表现出类似特征,表明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2009年之后,新型的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正在构建,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范文晓  沈丽  
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力。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法考察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向优质阶段迈进的关键是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我国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均衡格局逐渐完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极化特征;在考虑空间因素和时间跨度的条件下,我国多数省份与相邻省份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作用得到显现。研究有助于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为实现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日福  陈晓红  
本文从外资的资本供给和技术外溢的角度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并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中部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在外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并未发挥明显的作用;而在3种外资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最为明显,对产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未能对产业结构产生明显的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熊珍琴  邓宏亮  
FDI作为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1990~2008年中部六省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函数响应分析方法,探讨FDI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然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情况,并与全国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度差异较大,有的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有的则低于这一水平;但是如果只考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中部五省则全都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其中尤以河南省为甚。因此,中部地区应该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农业生产投入结构中的比重,并以此推动本地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耀彬  张安军  
采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与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对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主要煤炭城市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显著。(2)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所在城市经济增速,而第三产业则慢于城市经济增速。(3)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97—2007年整体在下降,但在近6年却呈缓慢上升态势。(4)偏离-份额指数显示中部各主要煤炭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占优,但对于第一与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偏离效益表现不同;同时,各煤炭城市相应产业部门对所在城市经济区域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效果和竞争效果指数方面均存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宇  
通过跨年度因子分析,横向比较了2001——2012年中部六省FDI与产业结构较其他省份的优劣及不同时期的变化。利用VAR纵向分析1985——2014年中部地区利用FDI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地区FDI水平和产业结构都呈现了不断优化的趋势,且FDI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体现为由现有的"二三一"结构逐步向更高级化的"三二一"模式转变,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