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1)
2023(15326)
2022(13042)
2021(11938)
2020(10408)
2019(24312)
2018(23715)
2017(46349)
2016(24954)
2015(27786)
2014(27514)
2013(27212)
2012(25463)
2011(22808)
2010(22687)
2009(20938)
2008(20619)
2007(18381)
2006(15809)
2005(13827)
作者
(71917)
(60317)
(59810)
(57200)
(38294)
(29238)
(27548)
(23557)
(22993)
(21506)
(20695)
(20275)
(19105)
(18870)
(18859)
(18654)
(18254)
(17863)
(17386)
(17361)
(14961)
(14756)
(14754)
(13882)
(13586)
(13560)
(13392)
(12974)
(12252)
(11902)
学科
(114340)
经济(114232)
管理(69758)
(67815)
(55606)
企业(55606)
方法(53681)
数学(47933)
数学方法(47364)
(28475)
中国(27966)
(27605)
地方(26497)
业经(23607)
(21505)
农业(19119)
(18797)
(18547)
贸易(18539)
(17872)
(17826)
财务(17773)
财务管理(17724)
企业财务(16909)
环境(15897)
技术(15509)
理论(15450)
(15444)
(14531)
金融(14527)
机构
大学(354626)
学院(354256)
(147132)
经济(144102)
管理(139891)
理学(121554)
理学院(120142)
研究(118166)
管理学(117901)
管理学院(117238)
中国(88049)
(75544)
科学(73694)
(65894)
(58910)
(58221)
(56166)
中心(55995)
研究所(53706)
业大(53601)
财经(53256)
(48297)
北京(46426)
(46094)
农业(45746)
师范(45575)
经济学(45451)
(43581)
(42173)
经济学院(41342)
基金
项目(246238)
科学(194919)
基金(180423)
研究(175655)
(157865)
国家(156652)
科学基金(135410)
社会(112465)
社会科(106929)
社会科学(106894)
(96361)
基金项目(96235)
自然(89182)
自然科(87140)
自然科学(87120)
自然科学基金(85538)
(81249)
教育(80507)
资助(74395)
编号(69838)
重点(55810)
成果(55218)
(54492)
(53423)
(50722)
课题(48052)
科研(47719)
创新(47514)
国家社会(47040)
教育部(46513)
期刊
(154300)
经济(154300)
研究(97951)
中国(63986)
学报(54694)
(51952)
科学(51540)
(50031)
管理(49106)
大学(41374)
学学(39160)
农业(33829)
技术(32312)
教育(30776)
(29311)
金融(29311)
财经(26112)
业经(25388)
经济研究(24580)
(22412)
问题(22374)
统计(20423)
(18814)
技术经济(18619)
(18539)
资源(17651)
决策(16822)
图书(16433)
(16302)
商业(16166)
共检索到509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小玉  郭文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探讨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中部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度量,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紧密关系,应从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促进第二产业尤其是新型工业发展;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三大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等方面缩小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范树平  巨芬  李鹏  张卓  夏敏  付新武  王光宇  
[目的] 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研究表明:(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之间,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宋来敏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熊珍琴  邓宏亮  
FDI作为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1990~2008年中部六省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函数响应分析方法,探讨FDI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慧  伏开宝  李勇刚  
构建数理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1994—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的条件下,实证结果支持了数理模型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却能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门槛效应。研究还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在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慧  伏开宝  李勇刚  
构建数理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1994—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的条件下,实证结果支持了数理模型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却能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门槛效应。研究还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在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耀彬  张安军  
采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与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对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主要煤炭城市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显著。(2)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所在城市经济增速,而第三产业则慢于城市经济增速。(3)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97—2007年整体在下降,但在近6年却呈缓慢上升态势。(4)偏离-份额指数显示中部各主要煤炭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占优,但对于第一与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偏离效益表现不同;同时,各煤炭城市相应产业部门对所在城市经济区域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效果和竞争效果指数方面均存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晓怡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选取中国中部地区80个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旨在为我国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一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对相邻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产生正面的影响,产业集聚已经形成。金融机构贷款和地方财政支出都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且影响较为显著。劳动投入虽然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因此,必须加大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明权  马骥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皖江城市带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 D I)的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 D I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但技术溢出的整体效应不显著,并且引资质量低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皖江区域三次产业的不平衡发展。最后从区域联动、优化投资结构和加强自主创新等角度提出优化利用外资,促进皖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晓  张文杰  
面对国内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现象,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中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SYS-GMM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就相对房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房价与第二产业就业比率和产值比重存在倒"U"型关系,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即当相对房价超过3.25时,房价过高的地区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但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相对工资、教育条件和交通便捷度对二、三产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但空气质量变量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晓  张文杰  
面对国内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现象,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中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SYS-GMM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就相对房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房价与第二产业就业比率和产值比重存在倒“U”型关系,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即当相对房价超过3.25时,房价过高的地区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但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相对工资、教育条件和交通便捷度对二、三产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但空气质量变量显著地表明我国已经存在环境移民现象。因此,不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住房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洪梅  张曙霄  董大朋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执行相关的产业振兴政策,主导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能够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区域市场化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弱化产业部门间要素流动的阻碍,实现市场经济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样能够有效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分区域的异质性检验,以及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的估计结果均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阚大学  
文章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有利于城镇化水平提高。其中,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城市看,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职业教育均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其中,2001年前省会城市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地级市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并且2001年前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均最大,但较地级市和县级市,省会城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高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