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7)
2023(13409)
2022(11740)
2021(11126)
2020(9129)
2019(21118)
2018(21174)
2017(40499)
2016(22138)
2015(25008)
2014(25010)
2013(24834)
2012(22860)
2011(20596)
2010(20464)
2009(18651)
2008(17875)
2007(15588)
2006(13884)
2005(11875)
作者
(63754)
(53659)
(52688)
(50210)
(33535)
(25834)
(23906)
(21072)
(20270)
(18872)
(18151)
(17815)
(16787)
(16588)
(16240)
(16151)
(15959)
(15472)
(15240)
(14875)
(13324)
(12948)
(12777)
(12337)
(11941)
(11863)
(11790)
(11743)
(10766)
(10698)
学科
(91455)
经济(91358)
(63695)
管理(55849)
(51286)
(41667)
企业(41667)
方法(37117)
农业(34169)
数学(32324)
数学方法(31950)
业经(24548)
地方(24109)
中国(22586)
(19908)
(19592)
(16084)
(15118)
贸易(15107)
(14623)
(14211)
环境(13898)
技术(13495)
理论(13315)
(12951)
农业经济(12698)
(12324)
(11640)
(11582)
教育(11558)
机构
学院(309519)
大学(306399)
管理(123727)
(120387)
经济(117659)
理学(107860)
理学院(106635)
研究(104957)
管理学(104764)
管理学院(104224)
中国(77917)
(69600)
科学(67750)
(65172)
业大(54038)
农业(53226)
(52774)
(50996)
中心(48706)
研究所(48428)
(45351)
(42677)
师范(42344)
财经(40811)
北京(40495)
(37596)
(37241)
(37187)
经济管理(34327)
(34110)
基金
项目(218396)
科学(170742)
研究(161291)
基金(156625)
(136705)
国家(135474)
科学基金(115769)
社会(100019)
社会科(94202)
社会科学(94173)
(87264)
基金项目(85081)
自然(75368)
自然科(73482)
自然科学(73466)
(72141)
自然科学基金(72102)
教育(71593)
编号(67947)
资助(62530)
成果(53873)
重点(48501)
(47868)
(47365)
课题(45510)
(44998)
创新(41881)
科研(41252)
国家社会(40248)
大学(39810)
期刊
(137765)
经济(137765)
研究(87389)
(71800)
中国(60379)
学报(52065)
农业(49044)
科学(48420)
管理(40114)
大学(39613)
学学(37434)
(36114)
教育(33094)
业经(28465)
(26134)
金融(26134)
技术(25891)
(23154)
问题(19742)
经济研究(18402)
财经(18200)
(17543)
图书(17045)
资源(16948)
科技(16148)
(15381)
农业经济(15274)
业大(15078)
农村(14879)
(14879)
共检索到450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刘清臻  乔家君  李小建  
期望务工距离反映了农民务工地决策中的距离选择偏好,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和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者的期望务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U"型分布规律,同时具有一定惯性,但整体而言仍以本地为主。在期望务工距离选择模型中,年龄、上学年限、家庭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等因子达到了显著水平。年龄较大者、学历较低者、家庭人口较多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经济较发达村和地形起伏度较大村的务工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陈淑兰  李小建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典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区位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打工簇现象,在自然村尺度上,少数的打工簇集中了多数的打工者。其形成主要由打工决策和打工区位选择中打工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主要基于传统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关系网络在打工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打工者和潜在打工者在由关系强度决定的博弈中造成了打工簇的形成和扩散。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魏来  张星伍  
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其服务提供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从贵州实际出发,基于农民视角,探讨了贵州乡村医疗机构存在着软硬件设施不全,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低下,促使农民舍近求远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但服务质量却难以令患者满意。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遭遇到医疗供方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的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机构竞争,并强化监管,以提升其服务能力,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需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振  周灿  乔家君  
农业创新只有充分地扩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经济效应。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大营村为例,分析了大营村萝卜特色种植的优势条件,借助创新扩散理论揭示其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轨迹,并总结其空间扩散方式、空间结构及影响环境。得出如下结论:①大营村特色萝卜产业选择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悠久的种植历史、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优势;②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在空间上按照渐进式和跳跃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在一定的距离递减效应;③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式模式,种植基地布局具有明显的"杜能圈"印迹;④大营村萝卜种植的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地理环境、扩散效益、政府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学鑫  陈世强  薛诺稳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区位倾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如集中的市场、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与支持行业等,但并非是其形成演化的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由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历史事件,在我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则是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后继发展的"催化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牛宁  
采用典型案例调研法、空间分析方法和图谱法,将西华县乡村按照不同功能分为工业主导型乡村、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和新型社区三种类型,并剖析了传统农区西华县1975—2017年乡村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乡村功能演变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如下:(1)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强调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即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工厂工人";乡村经济活动具有兼业化趋势,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受到挑战,城乡经济联系发生改变。(2)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生产功能和农民身份的变化,即传统农业生产功能演变为非粮化,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农场工人",乡村经济逐渐向市场转化,农业生产空间增大。(3)新型社区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功能的多样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功能逐渐丧失,但乡村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同时,基层政府功能得以更新和农村社会自治功能提高。(4)工业化是传统乡村功能演变基本动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功能演变的主导因素不同。(5)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未来可向工业小镇或工业小区方向演变,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可向旅游型乡村发展,新型社区可借助于中心城镇体系的完善交通形成居住型乡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娟  乔花芳  
根据农村居民就业与居住空间行为的主要特征,可将其空间行为模式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2007和2012年武汉市新洲区3个样本村进行实证调研,研究结果显示:1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区域外转出明显;2该区域半城市化特征明显,样本村2007年处于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的就业人口占总样本数的比重为39%,2012年则上升为65.3%;3该区域的小城镇对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较弱,在农村居民从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向迁移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乔俊峰  赵源  
笔者构建了基于心理距离的新农合农户满意度测评模型,利用河南省18个省辖市124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潜变量分析法,考察在两种心理距离状态下参合农户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户与新农合制度心理距离较远时,农户预期与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负相关,当农户与新农合制度心理距离较近时,农户预期与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正相关;新农合农户满意度随着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的提高而提高;参合农户与新农合医疗机构的接触程度对新农合满意度评价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提升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绩效,就不能仅局限于提高新农合制度的质量与价值,还应加大力度引导农户产生更高的预期,以期在高绩效与高预期中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乔俊峰  赵源  
笔者构建了基于心理距离的新农合农户满意度测评模型,利用河南省18个省辖市124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潜变量分析法,考察在两种心理距离状态下参合农户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户与新农合制度心理距离较远时,农户预期与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负相关,当农户与新农合制度心理距离较近时,农户预期与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正相关;新农合农户满意度随着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的提高而提高;参合农户与新农合医疗机构的接触程度对新农合满意度评价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提升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绩效,就不能仅局限于提高新农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本文采取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湖北襄阳、河南鄢陵、江西泰和三县进行了深入调研 ,真实反映了传统农区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客观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 ,进而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覃成林  李二玲  
目前,学术界对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对河南农区产业集群所做的实地调查,初步探讨了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演变的阶段与机理,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主要结论:内地农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个别农民利用偶然机遇开拓出商业机会,特定地区传统生产工艺与产业文化所决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效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人际关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打工农民返乡创业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手工作坊生产与原始积累,机械化生产与快速发展,内部分工与地方生产系统形成3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受4种机制的支配,即,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促使产业集群不断实现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石磊  高歌  
务工目的地选择是农民工空间流动的基础,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上了解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规律。通过对随机分层抽样产生的河南省11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目的地大分散、小集中,县内和省外占较大优势。务工者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中部作为务工源并未形成最核心的务工区域。影响农民工务工距离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家庭人口、人均耕地、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地形、村交通、离最近城市距离、关系网络等因子。从务工目的地角度观察,在省域尺度上,综合考虑务工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务工距离的务工引力系数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农民工对务工目的地的选择,经济较发达、距离较近的目的地是务工者的首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娜琳  李小建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村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项目自身属性因素,如地方特色不明显;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如比较优势变化;3生产规模扩张限制因素,如空间非均质性;4龙头企业管理因素,如行为主体间利益不一致。基于此,文章指出鉴于我国多数村域的环境与发展条件,区域专业化生产或许能从根本上破除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借鉴MA分析思路,构建农户生产行为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河南省传统农区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指标,定量分析农户生产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行为主要是通过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生计方式、种植结构和规模等方面的传导,通过改变或影响生态环境直接因子对农业环境的变化产生影响;(2)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数量)、农户生计方式、种植结构、农户生产规模、细碎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化对农业环境影响显著。其中,农户生计方式兼业化加大了农户行为对农业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户增收行为,比如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