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2)
- 2023(7383)
- 2022(6778)
- 2021(6387)
- 2020(5579)
- 2019(13465)
- 2018(12964)
- 2017(24216)
- 2016(13601)
- 2015(15628)
- 2014(15866)
- 2013(15963)
- 2012(15219)
- 2011(13943)
- 2010(13912)
- 2009(13139)
- 2008(13218)
- 2007(11690)
- 2006(10132)
- 2005(9123)
- 学科
- 济(61860)
- 经济(61816)
- 业(34500)
- 管理(33549)
- 方法(30423)
- 数学(27758)
- 数学方法(27534)
- 企(24824)
- 企业(24824)
- 农(18989)
- 中国(15277)
- 地方(14584)
- 财(13580)
- 学(12997)
- 农业(12730)
- 贸(12009)
- 贸易(12007)
- 业经(11840)
- 易(11630)
- 制(9485)
- 环境(9093)
- 和(8478)
- 融(7921)
- 金融(7919)
- 务(7752)
- 财务(7738)
- 财务管理(7712)
- 银(7694)
- 银行(7654)
- 理论(7459)
- 机构
- 大学(200277)
- 学院(198936)
- 济(85929)
- 经济(84177)
- 管理(74698)
- 研究(72511)
- 理学(64432)
- 理学院(63635)
- 管理学(62523)
- 管理学院(62144)
- 中国(53359)
- 科学(46193)
- 农(42594)
- 京(42309)
- 所(38359)
- 财(36375)
- 研究所(35156)
- 业大(34705)
- 农业(33909)
- 中心(33495)
- 江(31257)
- 财经(29062)
- 范(26870)
- 经济学(26754)
- 师范(26583)
- 经(26385)
- 北京(26135)
- 院(25177)
- 经济学院(24361)
- 州(23918)
- 基金
- 项目(134188)
- 科学(104449)
- 基金(96463)
- 研究(94870)
- 家(85158)
- 国家(84461)
- 科学基金(70959)
- 社会(59886)
- 社会科(56700)
- 社会科学(56676)
- 省(55047)
- 基金项目(51496)
- 自然(46354)
- 划(45318)
- 自然科(45247)
- 自然科学(45230)
- 自然科学基金(44454)
- 教育(43760)
- 资助(39946)
- 编号(38299)
- 重点(30945)
- 成果(30815)
- 部(30048)
- 发(30047)
- 创(27390)
- 课题(26670)
- 科研(26193)
- 计划(25917)
- 创新(25762)
- 教育部(25109)
共检索到298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霆 王国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学杰
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中国中部6省81个地市2000-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更好地刻画经济个体的异质性特征,在此模型中加入门限效应,使用贸易开放度作为门限变量。结果发现,随着门限变量值的提高,固定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变得不再显著。该项发现的现实意义在于,并非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越高越好,若要最大化发挥固定资本与劳动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佳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就应该在8.5%左右。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随机前沿分析 门限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子申 金明伟
全要素生产率是去除要素投入贡献后得到的残差,其衡量的是不包括劳动和资本等其他投入的一个经济体本身实力的进步。文章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中部六省2000—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指标。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样本期内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62%;从各省份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高至低依次是湖北、山西、江西、湖南、河南和安徽,存在较大的省际异质性;从省际差异的演变趋势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增长的差异程度正在逐步扩大,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大指数之间可能存在σ收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异质性事实,中部六省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从技术进步提高和技术效率改进两个方面着手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冉桃桃
1998-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低谷期、大发展时期、转型期等不同的阶段,借助Malquist指数方法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变化,可以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效率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有限。同时,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并不明显。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冉桃桃
1998-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低谷期、大发展时期、转型期等不同的阶段,借助Malquist指数方法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变化,可以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效率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有限。同时,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并不明显。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江玲玲 孟令杰
基于2006—2009年我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2006—2009年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4.3%,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6%,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2.7%,技术进步已失去其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性优势地位;我国工业发展需注重同时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否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会受到限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康 叶先宝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兴龙 张越杰 王琳
本文运用2006—2010年吉林省食品加工业及内部8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食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省食品加工业的生产率增长较快,其TFP年均增长率为17.5%,但其各子行业TFP增长速度、技术进步程度和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吉林省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技术进步成为推进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效率的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施少华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艳华 王军 张越杰
本文运用2000—2007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内部12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7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TFP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内部12个子行业TFP增长的速度、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差异很大;从静态角度看,一些行业技术非效率主要源于生产中要素投入冗余、产出不足以及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等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戴平生
基于Malmquist指数,本文计算1998~2006年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动值;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技术扩散程度和确定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技术变动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不具有显著的扩散性,上海、江苏等地是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工资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化、工业规模、资产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玉鸣 李建霞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方法,基于2003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省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测算分析结果发现,空间Moran指数可测算省域工业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也可将影响省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成各省域的局部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计量检验和测算我国31个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凯华 高翔
在分析政府效率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基础上,结合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构建评价政府效率的多维度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方法量化中国省际政府的政府效率,实证检验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效率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政府效率竞争在初期通过"治理成本效应"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政府效率的改善又会通过"市场配置效应"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区别企业所有制属性、技术水平和所在地区后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继续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效率,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