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0)
2023(3452)
2022(3047)
2021(2816)
2020(2338)
2019(5392)
2018(5377)
2017(10086)
2016(5507)
2015(6200)
2014(6107)
2013(6173)
2012(5840)
2011(5342)
2010(5315)
2009(4994)
2008(4913)
2007(4364)
2006(3979)
2005(3467)
作者
(17065)
(14299)
(13981)
(13457)
(9109)
(6899)
(6283)
(5675)
(5448)
(5035)
(4964)
(4824)
(4604)
(4421)
(4403)
(4338)
(4221)
(4143)
(4091)
(4065)
(3595)
(3464)
(3376)
(3212)
(3200)
(3175)
(3103)
(2977)
(2927)
(2882)
学科
(24425)
经济(24413)
管理(18921)
(14667)
(11076)
企业(11076)
环境(10778)
地方(9826)
方法(9534)
(8580)
数学(8005)
数学方法(7945)
资源(7208)
(6521)
农业(6097)
(5832)
中国(5637)
(5565)
业经(5538)
地方经济(4726)
规划(4549)
环境规划(4418)
(4399)
(4317)
(3912)
贸易(3907)
生态(3858)
(3769)
(3577)
人事(3572)
机构
学院(80352)
大学(78972)
管理(33116)
(32658)
经济(31898)
理学(28654)
理学院(28347)
管理学(27925)
管理学院(27791)
研究(27554)
中国(20684)
科学(18903)
(16657)
(16089)
(14197)
(13789)
业大(13644)
中心(13476)
研究所(13147)
(13095)
农业(12439)
(11899)
(11668)
师范(11592)
(10633)
财经(10510)
(9990)
北京(9858)
经济管理(9603)
(9495)
基金
项目(58794)
科学(46469)
研究(42432)
基金(41921)
(36546)
国家(36220)
科学基金(31509)
社会(27636)
(26806)
社会科(26193)
社会科学(26179)
基金项目(22881)
自然(20406)
(19839)
自然科(19732)
自然科学(19722)
自然科学基金(19317)
教育(17822)
编号(17197)
资助(16571)
(13910)
重点(13188)
成果(12929)
(12409)
(11702)
课题(11599)
国家社会(11317)
发展(11026)
科研(11016)
创新(10936)
期刊
(37803)
经济(37803)
研究(19162)
中国(18662)
(14286)
学报(13706)
科学(12657)
管理(10900)
农业(9892)
大学(9494)
资源(9295)
(8952)
学学(8785)
业经(6959)
技术(6532)
教育(6459)
图书(6304)
(5651)
问题(5220)
(4728)
金融(4728)
书馆(4614)
图书馆(4614)
财经(4516)
经济研究(4459)
科技(4245)
(4208)
技术经济(4150)
(3983)
统计(3974)
共检索到120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滟  胡赓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测度与分析。在时间维度上选取了1999、2004及2009年三个年份进行纵向比较,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作为横向参照,通过两个维度较全面地评估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及将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笃川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受到的压力逐渐加大,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测度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承载力权重值最高,为0.424 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权重值最低,为0.249 5。(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轻度超载,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3)从3个层面来看,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为轻度超载;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处于报警状态,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较明显;基础实施承载力为轻度超载,应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结论]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协调,保证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田然  艾合买提·依布拉音  古丽夏提·阿不都拉  
构建我国建筑业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和熵值法对我国建筑业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论证我国建筑业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建筑业环境承载力的策略,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飞  郑庆玲  
构建了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单项承载力。得出如下结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属于短板要素;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各省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城镇化率的位序基本一致,但综合承载力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率。最后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既要统筹空间均衡发展,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2)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3)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雨婧  吴燕红  夏建新  
在综合考虑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借鉴已有成果对各项指标的警限阈值进行了讨论确定;使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甘肃省2006-2016年及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32~0.46之间,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在空间上呈现出河西地区承载能力高,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承载力较差的格局。(2)十年间甘肃省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水资源承载力与能矿承载力处于较差水平;当前临夏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处于橙色超载状态。(3)十年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水平呈"W"型曲线波动且超载严重,具有南部地区和兰州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于河西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超载严重,虽然自"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缓解这一压力非短期之功,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荆门、潜江、鄂州等地承载力变化显著;(3)根据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可知制约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障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性,各地区分类指标评价得分最低的即为制约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各地区协调发展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琳  卢佳佳  
构建指标体系评估了近15年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曲线拟合分析二者的响应关系,并借鉴点弹性概念测度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模型探析了影响该响应关系演变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已超过资源环境系统阀值,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环境治理改善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变动速率,造成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整体呈“正响应”向“负响应”演变的态势。究其根源,长期以来绿色技术转化欠佳,环境制度安排不合理,环保治理投入利用效率低,造成技术创新的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红  何群  
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生活空问和时间,但却带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违背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因此,重新审视环境承载力的价值功能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秋萍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桂梅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而《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在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基本原则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