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1)
- 2023(8884)
- 2022(7474)
- 2021(6404)
- 2020(5238)
- 2019(11371)
- 2018(10972)
- 2017(20604)
- 2016(11319)
- 2015(12155)
- 2014(11739)
- 2013(11842)
- 2012(10799)
- 2011(9796)
- 2010(9409)
- 2009(7969)
- 2008(7496)
- 2007(6474)
- 2006(5573)
- 2005(4583)
- 学科
- 济(46260)
- 经济(46217)
- 管理(31713)
- 业(28626)
- 方法(20657)
- 企(20323)
- 企业(20323)
- 数学(19007)
- 数学方法(18889)
- 农(15182)
- 环境(13610)
- 学(12577)
- 地方(11512)
- 农业(10848)
- 中国(10689)
- 财(10414)
- 业经(10173)
- 贸(9471)
- 贸易(9469)
- 易(9165)
- 划(7675)
- 技术(6781)
- 资源(6628)
- 和(6501)
- 制(6456)
- 产业(6276)
- 融(5906)
- 金融(5906)
- 银(5778)
- 银行(5733)
- 机构
- 学院(160330)
- 大学(159082)
- 济(66197)
- 经济(65055)
- 管理(60799)
- 研究(57504)
- 理学(54238)
- 理学院(53561)
- 管理学(52595)
- 管理学院(52341)
- 中国(41076)
- 科学(40285)
- 农(39286)
- 业大(32526)
- 京(31810)
- 农业(31514)
- 所(30287)
- 研究所(28559)
- 中心(26635)
- 财(26539)
- 江(23553)
- 财经(22223)
- 农业大学(21561)
- 省(21042)
- 院(20869)
- 范(20661)
- 经(20372)
- 师范(20295)
- 经济学(20198)
- 科学院(18667)
- 基金
- 项目(123222)
- 科学(97253)
- 基金(91383)
- 家(83820)
- 国家(83174)
- 研究(80432)
- 科学基金(70365)
- 社会(53351)
- 省(51324)
- 社会科(50722)
- 社会科学(50706)
- 基金项目(50068)
- 自然(48735)
- 自然科(47622)
- 自然科学(47605)
- 自然科学基金(46737)
- 划(42280)
- 教育(35526)
- 资助(34944)
- 编号(29539)
- 重点(28699)
- 发(27501)
- 计划(26321)
- 部(26144)
- 创(25901)
- 科研(24733)
- 创新(24403)
- 科技(23466)
- 国家社会(22649)
- 业(22293)
共检索到217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2000年到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并利用LMDI分析其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期间,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碳排放处于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产生正向驱动作用。
关键词:
浙江省 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凡 许佩
城市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同时由于城市部门众多、管辖力强,也是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最合适的尺度。选取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STIRPAT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1.87 t/万元降至2020年的0.51 t/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34%。(2)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从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呈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3)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强度是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能源强度低的城市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分解技术 陕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推进实现陕西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分解技术 陕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关键词:
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 中部六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张锋 徐丽华 马淇蔚 施益军 陆张维 吴亚琪
都市区建设促进城镇协同发展,对碳排放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都市区建设与碳排放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减排的有效途径。基于浙江省各县市区2010—2018年间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碳排放量;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探讨四大都市区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杭州都市区是浙江省最大的碳排放都市区,其次是宁波、温州和金义都市区。(2)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不同都市区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都市区建设有助于各城镇的协同作用,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进而降低碳排放。(4)都市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受到都市区发展阶段和特色影响,形成不同的空间特征。(5)都市区低碳建设任务和方案是由其独特的碳排放驱动机制和时空演变特征决定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