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26)
- 2023(13327)
- 2022(11536)
- 2021(10881)
- 2020(9059)
- 2019(20500)
- 2018(20345)
- 2017(39091)
- 2016(21304)
- 2015(23871)
- 2014(23321)
- 2013(22894)
- 2012(20954)
- 2011(18836)
- 2010(18841)
- 2009(16995)
- 2008(16487)
- 2007(14247)
- 2006(12441)
- 2005(10660)
- 学科
- 济(85432)
- 经济(85344)
- 管理(63790)
- 业(59764)
- 企(51117)
- 企业(51117)
- 方法(37175)
- 数学(31647)
- 数学方法(31273)
- 中国(24581)
- 地方(22213)
- 农(20549)
- 业经(19238)
- 技术(19231)
- 财(19023)
- 学(18457)
- 理论(15353)
- 农业(14143)
- 和(13987)
- 环境(13943)
- 制(13618)
- 贸(13533)
- 贸易(13524)
- 技术管理(13174)
- 易(13018)
- 划(12477)
- 地方经济(11965)
- 银(11899)
- 银行(11858)
- 务(11833)
- 机构
- 大学(294625)
- 学院(293317)
- 管理(120493)
- 济(113932)
- 经济(111273)
- 理学(105169)
- 理学院(103937)
- 管理学(102229)
- 管理学院(101684)
- 研究(97095)
- 中国(70002)
- 京(63086)
- 科学(61648)
- 财(49756)
- 所(47582)
- 研究所(43707)
- 中心(43577)
- 业大(42954)
- 农(42544)
- 江(41903)
- 范(40607)
- 财经(40524)
- 师范(40255)
- 北京(39716)
- 经(36882)
- 院(36196)
- 州(34711)
- 经济学(33334)
- 农业(33247)
- 师范大学(32723)
- 基金
- 项目(208859)
- 科学(165649)
- 研究(154073)
- 基金(150898)
- 家(131066)
- 国家(129964)
- 科学基金(112838)
- 社会(97099)
- 社会科(91951)
- 社会科学(91928)
- 省(82637)
- 基金项目(81465)
- 自然(73519)
- 自然科(71847)
- 自然科学(71833)
- 自然科学基金(70509)
- 教育(70353)
- 划(69329)
- 编号(62803)
- 资助(60367)
- 成果(50033)
- 创(47094)
- 重点(46502)
- 部(45236)
- 发(45188)
- 课题(43477)
- 创新(43231)
- 国家社会(39349)
- 科研(39190)
- 教育部(38789)
- 期刊
- 济(121633)
- 经济(121633)
- 研究(85753)
- 中国(54592)
- 管理(44155)
- 学报(43656)
- 科学(42187)
- 农(37306)
- 教育(36488)
- 财(35462)
- 大学(32960)
- 学学(30798)
- 农业(26511)
- 技术(26105)
- 融(21781)
- 金融(21781)
- 业经(20296)
- 经济研究(19006)
- 财经(18453)
- 问题(17014)
- 科技(16592)
- 图书(16271)
- 经(15726)
- 技术经济(14701)
- 理论(14299)
- 业(14028)
- 现代(13715)
- 资源(13688)
- 实践(13286)
- 践(13286)
共检索到417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子枫 崔新健 刘轶芳
中部在我国地理分布上承东启西,因而中部崛起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发展既对本省经济起决定性影响,又对区域经济产生联动作用,故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结果和六地相关政策的对比,梳理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现实差距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知识流动 中部六省 政策对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享清 翁立莹 王大林
商务成本是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文章根据对商务成本内涵的理解,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商务总成本、要素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商务成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政府如何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部六省 省会城市 商务成本 比较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汤学兵 陈战波
本文通过兼顾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会城市2015年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居首,南昌最弱。同时分析发现六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因此针对各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提升路径,以期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汤学兵 陈战波
本文通过兼顾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会城市2015年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居首,南昌最弱。同时分析发现六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因此针对各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提升路径,以期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宜庆 廖文强 白彩全 周德才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基于此背景,文章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匹配度函数,并划分出耦合系统匹配度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10-2012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看,武汉、郑州、长沙等3个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性较好,而合肥、南昌、太原等3个省会城市金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丽芳 王汉斌 樊小霞
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基于联系度改进的TOPSIS法对中部6省在2006~201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分为3级,湖北为第1级,湖南、河南为第2级、安徽、山西、江西为第3级;各个省份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亟待改善的指标有差异。此研究动态分析了中部6省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区域创新能力状况及亟待改善的主要指标,以期为各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轶雯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以创业促就业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创业能否成功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创业环境评价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创业环境评价准则,构建了区域创业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中部六省省会创业环境得分,通过对比研究,客观评价了中部六省省会的创业环境水平,并提出了完善中部地区创业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创业环境 评价 因子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姚林香 黄菊萍
江西省近几年加快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部其他五省相比,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提高江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规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加大对专利产业化项目的专项奖励,提高科技产出水平;发挥科技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联效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白彩全 姚旭悦 何宜庆 李敖
金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融通,一个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中部城市崛起的大潮中,金融的集聚能带来多大的推动力是值得深究的。本文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其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尔曼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这六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金融集聚状况与北京和上海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一是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都存在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但是这种集聚效应不是很明显,没有形成金融产业集聚规模效益;二是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在2008年以后出现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了金融危机对金融产业集聚造成的负面效应;三是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庞莹 刘志迎
本文以长三角和中部六省为样本单元,采用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依据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建立创新能力与FDI的多元线性函数,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专利申请量指标和高技术产业指标对长三角与中部六省的FDI对其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指标中FDI对区域创新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回归结果的差异,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 区域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燕 邓水兰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渐代替传统城镇化,如何定量测评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以及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本文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选取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多个视角来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仅空间上波动较大,而且区域间差异也较大。为此,在中部六省的后续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布局需要有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以全面、多元的价值观来管理城市,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中部六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燕 邓水兰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渐代替传统城镇化,如何定量测评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以及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本文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选取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多个视角来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仅空间上波动较大,而且区域间差异也较大。为此,在中部六省的后续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布局需要有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以全面、多元的价值观来管理城市,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中部六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俊成 郑林
文章通过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外向性等方面的考核,参考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部五省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利用归一化法对各城市1996年和2003年的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为各城市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清美
一、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能力表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能力。如果用计量方法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那么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