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48)
- 2023(10397)
- 2022(8846)
- 2021(8126)
- 2020(6616)
- 2019(15235)
- 2018(14857)
- 2017(27930)
- 2016(15241)
- 2015(16575)
- 2014(16763)
- 2013(16668)
- 2012(15883)
- 2011(14492)
- 2010(14787)
- 2009(13508)
- 2008(13194)
- 2007(12038)
- 2006(11053)
- 2005(10052)
- 学科
- 济(71021)
- 经济(70972)
- 管理(36861)
- 业(36576)
- 企(27127)
- 企业(27127)
- 地方(25504)
- 方法(23392)
- 中国(22782)
- 农(21179)
- 数学(18999)
- 数学方法(18738)
- 业经(17226)
- 农业(14909)
- 学(14477)
- 地方经济(13542)
- 财(12786)
- 制(12451)
- 环境(12264)
- 发(12230)
- 融(11786)
- 金融(11784)
- 银(11583)
- 银行(11566)
- 行(11281)
- 理论(10893)
- 和(10207)
- 产业(10157)
- 技术(9936)
- 贸(9907)
- 机构
- 学院(217417)
- 大学(212356)
- 济(84967)
- 经济(82823)
- 研究(81523)
- 管理(79297)
- 理学(66699)
- 理学院(65768)
- 管理学(64447)
- 管理学院(64050)
- 中国(61305)
- 科学(52864)
- 京(47927)
- 所(42112)
- 农(39720)
- 财(38369)
- 研究所(38257)
- 中心(37339)
- 江(35875)
- 范(33877)
- 师范(33493)
- 业大(33271)
- 北京(30833)
- 农业(30642)
- 院(30064)
- 财经(29222)
- 州(29217)
- 省(28432)
- 师范大学(26907)
- 经(26223)
- 基金
- 项目(143824)
- 科学(112959)
- 研究(105491)
- 基金(100125)
- 家(87791)
- 国家(87007)
- 科学基金(74228)
- 社会(65346)
- 省(62106)
- 社会科(61977)
- 社会科学(61961)
- 基金项目(54148)
- 划(50032)
- 教育(47699)
- 自然(47458)
- 自然科(46240)
- 自然科学(46229)
- 自然科学基金(45320)
- 编号(43269)
- 资助(40803)
- 发(37869)
- 成果(34333)
- 重点(33276)
- 课题(32007)
- 发展(30104)
- 部(29600)
- 展(29580)
- 创(29545)
- 创新(27684)
- 计划(26860)
共检索到343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淑兰
文章在利用AHP分析法以及熵技术对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河南省、湖北省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在进一步探讨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空间基础后,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应以7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一级发展极核,以八大跨区旅游圈为基本旅游延伸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江旅游带等跨区域的旅游经济带,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静波
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对湖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各城市的经济、文化、行政管理、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配合旅游功能分区,确定长沙为一级旅游中心地,张家界、郴州、岳阳、邵阳为二级旅游中心地,株洲、湘潭、衡阳、常德、益阳、永州、怀化、娄底、吉首为三级旅游中心地。以此为基础,划分五大旅游区,分别是湘中大长沙都市旅游区,湘西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区,湘北环洞庭湖旅游区,湘东南宗教文化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湘西南丹霞、山地草原景观和侗文化旅游区。最后,提出了一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杨飞虎 伍琴
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科技教育、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差异以及资源环境5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其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南和江西。
关键词:
熵值法 AHP法 中部六省 经济发展评价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强 李秋哲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挥旅游业赋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特征为框架,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括旅游业质量追赶、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共同富裕5个维度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评价法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序动态测度,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差异测度以及集聚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提升-下降-恢复”三个阶段,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但恢复势头良好。②10年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12-2019年,由京津、长三角领先发展,逐步转变为东部沿海到内陆递减;2020年,疫情冲击下呈现抱团发展;2021年,形成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③整体差异呈现“下降-上升-回落”态势;地区内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差异是地区内差异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差异扩大趋势明显。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呈波动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稳定性较强,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西部与东北地区呈现低值集聚,中部地区江西、安徽已完成“低-高”集聚向“高-高”聚集态势转变,西部地区云南完成了“低-低”集聚向“高-低”集聚态势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娟文 倪外 隋文平
中部崛起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借鉴长三角地区成功发展的启示,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在发挥六省各自优势的同时,充分进行区域协作,实行区域联动。在目前六省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协作性强的产业特质,以旅游业为联动的首选行业,进行协作,实现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域内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间的联动。并以此为范例,带动其他产业的协作与联动,开创六省上下一条心、紧抓机遇共谋崛起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区域旅游 联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静
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未能形成整体布局,各旅游要素亟需整合重构;强弱屏蔽效应明显,新兴因素不断出现;系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空间结构演变充满变数。文章认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需破解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强势与弱势的均衡、新兴与传统的融合三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亚庆 潘丽君
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限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立足旅游空间结构规划视角提出以城市旅游网络构建、多级旅游板块演变,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以杭州市城市旅游为例,探讨其如何依靠空间组织与结构规划推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菊颖 王宗鹏
本文在分析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实证模型,得出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对实际GDP增长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结合中部六省实际GDP自发增长率比值,找出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部六省 旅游业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李娟文
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对策,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和界定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系统构建途径及优化措施。
关键词:
旅游中心地 空间结构系统 湖北省 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中华 刘继斌
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构建了"五地、两带、四轴"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五地"指长(春)吉(林)城市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五个旅游地系统,"两带"指哈大旅游发展带、东部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四轴"指长通轴、长长轴、长白轴、长延轴四条旅游发展轴;提出做大做强长春—吉林旅游区、全力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城镇培育、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通道体系促进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措施。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结构 构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玉香 胡晶晶
探寻游客认知层面上海洋旅游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识别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基于中国游客心理认知角度,运用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环境质量等理论,采用专家征询和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体系,识别了“功能价值感知”“品牌属性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感知价值”“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文化价值”和“身份符号象征”等11个关键指标,并赋予了权重。选择三亚、舟山、上海、日照、大连5个海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地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上的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对策。总体研究表明,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特别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创新和品牌属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样化、功能性海洋旅游产品,融合海洋文化价值,提高游客服务感知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玉香 胡晶晶
探寻游客认知层面上海洋旅游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识别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基于中国游客心理认知角度,运用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环境质量等理论,采用专家征询和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体系,识别了“功能价值感知”“品牌属性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感知价值”“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文化价值”和“身份符号象征”等11个关键指标,并赋予了权重。选择三亚、舟山、上海、日照、大连5个海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地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上的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对策。总体研究表明,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特别是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创新和品牌属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样化、功能性海洋旅游产品,融合海洋文化价值,提高游客服务感知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李涛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减少指标数量,同时尽量保留原指标信息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各地旅游经济进行了分类。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不仅给出了各地区的综合名次和属类,还得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启示。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区域 综合实力 评价 分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车志晖 张沛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的评价,是通过对影响城市空间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流通空间、生态安全4方面要素的评价来实现的;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架构了由4个系统、10个指数、36个指标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并对包头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庆斌 谢永顺 韩增林 刘天宝 刘桂春 杜鹏
以2005、2010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借助Ucinet6.0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东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控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集中于少数节点城市并在空间上产生迁移,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联系呈组团模式发展,组团格局经历了"弱联系稳定"、"强联系失衡"、"强联系相对稳定"三个阶段。(3)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应以"增长极—轴线—组团"模式实现进一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