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95)
2023(4697)
2022(4208)
2021(3881)
2020(3247)
2019(7218)
2018(7018)
2017(13235)
2016(7119)
2015(7823)
2014(7528)
2013(7483)
2012(7214)
2011(6524)
2010(6837)
2009(6302)
2008(6078)
2007(5475)
2006(5084)
2005(4436)
作者
(21730)
(18309)
(17756)
(17010)
(11556)
(8997)
(7950)
(6977)
(6775)
(6560)
(6398)
(6238)
(6086)
(5633)
(5628)
(5460)
(5367)
(5344)
(5197)
(5066)
(4591)
(4386)
(4271)
(4172)
(4121)
(4087)
(4020)
(3888)
(3658)
(3597)
学科
(30182)
经济(30151)
管理(15758)
(15049)
(12642)
地方(10980)
方法(9985)
环境(9683)
(9553)
企业(9553)
农业(8944)
(8190)
数学(7268)
业经(7207)
数学方法(7197)
中国(7164)
资源(6405)
生态(6399)
土地(5813)
(5313)
(5244)
(5110)
(4852)
贸易(4849)
地方经济(4775)
(4661)
理论(4502)
(4407)
金融(4407)
(4156)
机构
学院(101317)
大学(98219)
研究(40599)
(39087)
经济(38122)
管理(37860)
理学(31885)
理学院(31395)
管理学(30866)
管理学院(30675)
中国(29343)
科学(26823)
(22115)
(21985)
(21035)
研究所(19375)
中心(18856)
业大(17624)
(17340)
(17268)
师范(17155)
农业(16908)
(16207)
(15031)
(14991)
师范大学(14044)
北京(13973)
(13294)
科学院(13071)
财经(12698)
基金
项目(71364)
科学(56139)
研究(51768)
基金(50987)
(46297)
国家(45451)
科学基金(37851)
社会(33024)
(31292)
社会科(31144)
社会科学(31132)
基金项目(28353)
自然(24563)
(24156)
自然科(23730)
自然科学(23720)
自然科学基金(23260)
教育(21528)
资助(20227)
编号(20155)
(17565)
重点(16507)
成果(15316)
(14748)
课题(14431)
(14143)
发展(14028)
(13823)
国家社会(13380)
科研(13376)
期刊
(51072)
经济(51072)
研究(26494)
中国(22528)
(20865)
科学(17792)
学报(16997)
农业(14654)
大学(12456)
管理(11989)
学学(11880)
资源(9905)
业经(9757)
(9748)
(8388)
教育(8265)
(7401)
金融(7401)
(7036)
问题(6772)
(6611)
旅游(6611)
(6611)
技术(6343)
经济研究(5901)
林业(5792)
(5587)
科技(5564)
世界(5370)
学刊(5327)
共检索到156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赞才  刘慧霞  罗文斌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做出评价将有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环境、社会支持程度三个维度出发,设计7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国家级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运用Arc GIS10.0工具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十类国家级保护地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测算了各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度。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国家级保护地呈集聚分布格局;河南省拥有最高的生态旅游发展区位优势,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四省拥有较高的区位优势,山西省的区位优势最低且与其他五省相差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菲菲  宋平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原始湿地生态环境之一。本文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社区的入户调查,探讨该地区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并针对目前的湿地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湿地生态旅游业的管理模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孟明浩  顾晓艳  崔国发  
【目的】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的影响,分析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特征,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疫情暴发前后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特征、需求特征,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显示性偏好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及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结果】(1)疫情暴发前后游客去往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频次、旅游时段的差异极显著(P<0.01),疫情对游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渠道、交通方式、旅游花费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其他生态旅游需求、行为特征均无显著影响。(2)疫情暴发后,游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对部分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天目山保护区部分产品显示性偏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3)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天目山保护区游客生物景观和自然教育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比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更明显。【结论】通过融合创新产品引导全新需求、推出智慧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游客体验后的分享等途径,提出天目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建议。表6参24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正华,于明坚,吴荣军,何都良  
介绍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研究探讨了古田山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设计了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线路,并对本区的生态旅游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春燕  王黎炜  
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在自然保护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1%的保护区已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新疆的生态脆弱区,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论证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并探讨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得出该区域尚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王辉  王丽华  
在提出景区区位优势度概念基础上,依托旅游市场消费、交通、资源、服务支撑四大驱动因子构建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测度我国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景区的区位优势与实际发展核心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风景区区位具有交通指向性,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各省旅游发展"核心—边缘"格局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景区区位差异性明显,受各区位因子的影响不同。2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风景区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消费潜力均较为突出,是开展"全民旅游"的重要市场,抓住高铁发展机遇,实现景区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王辉  王丽华  
在提出景区区位优势度概念基础上,依托旅游市场消费、交通、资源、服务支撑四大驱动因子构建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测度我国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景区的区位优势与实际发展核心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风景区区位具有交通指向性,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各省旅游发展"核心—边缘"格局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景区区位差异性明显,受各区位因子的影响不同。2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风景区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消费潜力均较为突出,是开展"全民旅游"的重要市场,抓住高铁发展机遇,实现景区跨省际发展是提高风景区竞争力的有利抓手;省会、副省级城市服务支撑要素发展优势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景区凝聚式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及外部经济性,中部地区受资源丰度及集聚度影响各异,西部地区资源丰度、集聚度水平均欠佳。3区位优势与景区实际发展存在很大的契合性,沿海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带动着旅游流向东部地区移动,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对内陆地区的扶持机遇,对于西部旅游市场繁荣意义重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同升  孙艳芝  何紫云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2)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3)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星群  
在识别出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大明山管理局、生态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主体利益需求的期望,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明山管理局对自身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期望最高,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关注自身利益;各利益相关者自利倾向明显,缺乏利他意识,导致不同利益者之间存在各种冲突;生态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是引发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冲突的主要力量;多数冲突是由对有关利益的理解偏差引起。然后从明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观、培育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责任感等方面提出大明山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  
旅游产品设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乡村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例,提出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构想,结合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初步设计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左雨芳  王育红  徐君  冯锋  
[目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战略,全域旅游目前正在我国高位推进、大力实施,在空间上已形成涉及省市县三个层次,覆盖1000多个县的宏大格局。本文以省份为单位开展研究,旨在理清我国大陆31个省份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特征及彼此差异,为全域旅游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参考。[方法]采用GeoDatabase模型设计建立全域旅游区空间数据库,从规模度、均衡度两个维度界定选择空间格局测度模型,通过变异系数、折线图、分级图分析描述省际差异程度、等级与分布。[结果]研究发现,(1)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多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尤以示范区通过率、密度指数差异最为显著。(2)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空间格局上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型分布态势,尤以青海省示范区最为集中。[结论]我国全域旅游区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引领全域旅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相对较少,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平衡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程杰晟  雷俊霞  
【目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究环境规制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影响,有助于促进生态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方法】以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为例,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究2009—2020年国家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其次利用重心模型分析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和环境规制的重心演变规律,并考察二者时空动态轨迹,最终以计量模型为基础,探究环境规制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1)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碳排放效率均值整体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发展态势,且各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分布重心整体呈现东偏北转移态势,环境规制分布重心整体呈现西偏北、西偏南转移态势。3)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与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间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从控制变量来看,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旅游业碳排放结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对外贸易水平对生态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生态旅游产业资本为负向抑制作用。【结论】政府部门应从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与污染整治水平、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逐步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碳减排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冰  朱彦鹏  罗建武  靳勇超  辛利娟  王伟  
利用GIS技术,以云南省为案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类型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之间的空间分布及管理权属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各类型保护地空间分布与重点物种的丰富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分布格局来看,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匀度高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其中存在三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交叉重叠的现象;从管理权属来看,存在不同机构分别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代管和统一机构管理三种模式。此外,云南省各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占面积比例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平均面积比例随人口密度的增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常州  李如友  范玉翔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缺失了环境教育这一功能,也不能称之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的结合将是未来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影响因素是当前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方式、保障体系是影响环境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是影响环境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教育方式、保障体系是影响环境教育效果的间接因素;教育方式通过教育设施这个潜变量对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