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94)
2023(3704)
2022(3140)
2021(3003)
2020(2773)
2019(6107)
2018(6048)
2017(12455)
2016(6653)
2015(7364)
2014(7462)
2013(7437)
2012(7172)
2011(6428)
2010(6945)
2009(7022)
2008(6089)
2007(5480)
2006(4867)
2005(4722)
作者
(18660)
(15183)
(15054)
(14492)
(9837)
(7222)
(7092)
(6204)
(5840)
(5665)
(5384)
(5268)
(5069)
(4957)
(4877)
(4822)
(4683)
(4480)
(4431)
(4220)
(3993)
(3767)
(3596)
(3594)
(3550)
(3543)
(3465)
(3293)
(3123)
(3103)
学科
(22354)
经济(22325)
(18901)
银行(18755)
(18032)
(17417)
管理(15227)
(14108)
(13231)
企业(13231)
方法(12743)
(12257)
金融(12257)
数学(11655)
数学方法(11576)
(10774)
业务(10768)
保险(10682)
(10083)
制度(10080)
中国(9380)
银行制(8953)
(7640)
(5060)
贸易(5048)
(5045)
财务(5043)
财务管理(5025)
(4933)
企业财务(4816)
机构
大学(87842)
学院(85169)
(38102)
经济(37238)
中国(36989)
管理(33353)
研究(27611)
理学(26711)
理学院(26488)
管理学(26103)
管理学院(25948)
(25060)
银行(24011)
(22914)
(22409)
(18824)
财经(17298)
中心(16418)
(16407)
(16194)
金融(16183)
(15817)
(14470)
科学(14465)
人民(14260)
(13512)
财经大学(13308)
国人(13219)
中国人(13169)
经济学(12983)
基金
项目(51709)
科学(40318)
基金(39341)
研究(36627)
(33476)
国家(33231)
科学基金(28905)
社会(24098)
社会科(22889)
社会科学(22881)
基金项目(20318)
自然(18874)
(18590)
自然科(18494)
自然科学(18490)
自然科学基金(18170)
资助(17651)
教育(16424)
(15827)
编号(14048)
(12190)
成果(11783)
重点(11296)
教育部(10883)
(10487)
科研(10481)
人文(10329)
国家社会(10296)
大学(10153)
(10055)
期刊
(38947)
经济(38947)
(37905)
金融(37905)
研究(34453)
中国(18961)
(17813)
(13922)
学报(12565)
管理(11887)
科学(11088)
大学(10097)
学学(9627)
财经(9264)
(7609)
理论(7022)
实践(6535)
(6535)
农业(6344)
农村(5982)
(5982)
经济研究(5900)
国际(5752)
技术(5686)
(5241)
问题(5001)
农村金融(4628)
教育(4509)
中国金融(4454)
业经(4342)
共检索到154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廖强  曾怡景  
中资银行并未在目前的全球信用市场危机中独善其身,但相形之下更大的威胁来自国内,而且这种威胁在日益逼近。近年来中资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推高信用风险。由于国内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或将出现的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中资银行在维持资产质量上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信用风险。尽管目前看贷款质量大幅度恶化尚不太可能,但倘若出现这种情形,将对评级造成负面影响。市场风险尽管清晰存在且威胁不断加大,但总体仍可控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熊忠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资银行如何根据战略发展计划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跨国并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提升自身的可持续竞争力,成为当前中资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同时给出了中资银行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艾  洪永淼  汪寿阳  
本文采用区间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全新的区间事件分析理论框架,将原有的区间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与事件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数量化"表示事件影响的"区间系数",并给出了经济解释。实证研究以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A股和H股的动态"区间收益率"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新的"区间"视角分析次贷危机包含的一系列事件对中资银行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银行H股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事件影响较A股更大;工商银行H股和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比较一致。(2)两家银行的H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均开始于新世纪集团事件,均早于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3)贝尔斯登、标准普尔第二次降低次贷资产评级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Mac Margolis  房辉  周惠萍  
近年来,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生物多样性的应用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之一。由国际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云南农业大学的朱有勇校长提出的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理论与技术提供了植物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Bioscience、Phy-topathology等世界顶级刊物上,并已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美国的《新闻周刊》(Newsweek)曾以CrisisintheCupboard:BigThreatstotheWorld’Crops为题发表了专题评论,呼吁世界各国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应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王铁林  
风险管理是是银行业的永恒主题,而由借款企业违约所形成银行损失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将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本文深入分析了银行贷后管理现行体制的弊端,适时进行贷后管理模式创新,引入贷款监理机制,实施贷后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不失为一种积极、理性的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丽华  李宇宸  
2018年,关于飓风、暴雨、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报道频频出现,但相较于十多年前,如今的极端天气已不再是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加剧,不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危及全球粮食安全,加剧贫困与社会动荡。在2019年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来自全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立平  
本文根据进化博弈理论,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对商业银行面临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来说,进化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市场几乎是完全失败的。但是,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相互信任的业务关系和组建银企集团,实现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产权融合等方法来规避风险,从而使银企双方实现双赢,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靓  崔毅  
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极为可观。然而,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却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规模和利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8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2008年全球财富报告——动荡时期的财富机会》报告称,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未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机遇,并认为金融危机将是中资银行发力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好机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汉  
2006年以来,中资银行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海外收购计划,目的是为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够通过收购跨出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实施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从中资银行的出发点上来讲,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由于次贷危机爆发引发的资产价格缩水远远还未见底,因此,在收购部分海外银行的股份后,国际市场金融产品价格暴跌不止,使得原本看好的收购变得亏损越来越大。中资银行海外收购缘何遭受亏损,文章将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董寿昆  徐园园  
危机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对于我国的银行机构而言,危机乃至危机公关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正是由于缺乏危机及危机公关意识,我国的银行机构一次次地与危机事件带来的市场契机擦肩而过。本文首先对危机、危机公关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我国银行机构危机公关的现状及其成因,最后对提高我国银行机构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尚立印  罗进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罗宁  王婕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欧元区制度问题的激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逐步从边缘国家扩散至核心国家,并从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业危机演化。目前,欧元区重债国采取的财务整顿政策难以在短期发挥缩减赤字的作用,反而加大复苏风险;对重债国援助资金总量有限,其发放门槛徒增短期违约风险;欧洲央行购买国债虽有利于缓解危机恶化,但量化宽松的政策与其控制通胀的设立宗旨存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应调整涉欧资产配置,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研究和管理,积极稳健地推进国际化经营,打造资产、业务和经营地域多元化的国际化银行。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薛宏立  
随着次贷危机下央行运用利率手段作为调控工具频率的不断增加,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资产组合市值和资本金价值波动风险正日益加剧。对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所处的金融环境及其管理偏好,确定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充分运用先进的模型化利率风险度量和利率风险控制等管理工具,加强对表内外资产和利率风险全过程的管理。商业银行也应建立现实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包括通过FTP实现利率风险向总行集中,利率风险由专门部门负责,以管理收益波动为主,运用动态模拟度量风险,表内外结合控制风险等,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英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膨胀,使信用风险聚集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信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改变,影子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会以何种形式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安全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在把握影子银行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对比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发现我国的影子银行在融资对象、融资成本、风险监管上与历次危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了防患风险于未然,本文提出"提早应对市场的动荡,加强制度监管,提高影子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利率自由化"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