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0)
- 2023(8596)
- 2022(7343)
- 2021(6556)
- 2020(5790)
- 2019(13297)
- 2018(12844)
- 2017(25855)
- 2016(14182)
- 2015(16432)
- 2014(16563)
- 2013(16770)
- 2012(16012)
- 2011(14638)
- 2010(14503)
- 2009(13618)
- 2008(13679)
- 2007(12404)
- 2006(10565)
- 2005(9390)
- 学科
- 济(72750)
- 经济(72689)
- 管理(40342)
- 业(39595)
- 方法(37199)
- 数学(34230)
- 数学方法(34017)
- 企(29985)
- 企业(29985)
- 农(18946)
- 地方(17639)
- 财(16641)
- 中国(15492)
- 学(13598)
- 农业(12760)
- 贸(12596)
- 贸易(12596)
- 业经(12583)
- 易(12163)
- 地方经济(10803)
- 务(10439)
- 财务(10425)
- 财务管理(10395)
- 制(10355)
- 环境(10303)
- 企业财务(9904)
- 融(9559)
- 金融(9557)
- 和(9504)
- 银(8808)
- 机构
- 大学(219276)
- 学院(218349)
- 济(95223)
- 经济(93445)
- 管理(83815)
- 研究(74869)
- 理学(73189)
- 理学院(72329)
- 管理学(71231)
- 管理学院(70819)
- 中国(56013)
- 科学(46878)
- 京(45557)
- 农(41799)
- 财(41605)
- 所(39047)
- 研究所(35761)
- 中心(34707)
- 业大(34450)
- 财经(34168)
- 农业(33339)
- 江(32239)
- 经(31094)
- 经济学(30658)
- 北京(28157)
- 经济学院(28138)
- 范(28090)
- 师范(27803)
- 院(26570)
- 州(25528)
- 基金
- 项目(148765)
- 科学(117520)
- 基金(109642)
- 研究(105550)
- 家(96644)
- 国家(95922)
- 科学基金(81354)
- 社会(68345)
- 社会科(64932)
- 社会科学(64913)
- 基金项目(58145)
- 省(57329)
- 自然(52916)
- 自然科(51653)
- 自然科学(51638)
- 自然科学基金(50743)
- 划(49170)
- 教育(48583)
- 资助(45718)
- 编号(41910)
- 重点(34316)
- 部(34157)
- 成果(33173)
- 发(33095)
- 创(30342)
- 科研(29154)
- 国家社会(28951)
- 教育部(28923)
- 课题(28770)
- 创新(28568)
共检索到308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根据 1982 - 1998年的资料 ,本文简要描述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 ;实证分析表明 ,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政策含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影响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中国各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例的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表明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粮食生产具有稳定的区域变化特征。计量检验显示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具有持久性 ,它对区域粮食政策和省区际粮食贸易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特征 影响因素 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分化 农业生产多样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多尺度 中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谭智心 曹慧 陈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玲 刘腾谣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玉 王国刚 高秉博 周艳兵
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基尼系数等模型,从区域、省域和县域不同尺度定量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0.34亿t,粮食总产量较低的区域处于控制地位且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粮食总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粮食总产量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并向主产县域集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增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的单元在空间上积聚。(2)1998~2009年间,省域和县域的粮食生产向北方集中,人口却向南方积聚,粮食区域供需矛盾加剧。(3)基于1998年县域粮食总产量、199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和1998~2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红宇 祝志勇 刘魏
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十一连增"期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变动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市粮食生产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特征、政府财政、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临近省市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粮食生产的空间效应以及其内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是这一期间粮食区域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粮食区域格局中空间效应的凸显,为今后合理布局粮食生产资源、优化财政支持方向并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1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薛宇峰
本文在农业生产多样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提出农户在现有的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及技术条件下,随着农耕方式的高度化,必然会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多样化,最终实现农户收入的增加和扩大农民的就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农业生产多样化 区域分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建国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呈波浪型上了四个台阶 ,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了 2亿t、3亿t、4亿t、5亿t。总的来说 ,粮食产量呈现起伏涨落但缓慢上升的趋势。过去 50年 ,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粮食增长逐渐由以前的单产和总产并重转变为以提高单产为主。其次 ,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粮食增长主要依赖于水稻增产 ,80年代以后 ,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 ,而小麦和玉米所占比重则在上升。第三 ,粮食生产的区域地位也有一些变化 ,北方粮食生产地位上升 ,而南方下降。如果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 ,粮食增长的中心越来越集中于中部地区。第四 ,粮食的供...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布局变化 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