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3)
2023(11296)
2022(9831)
2021(9343)
2020(8071)
2019(18937)
2018(18826)
2017(37197)
2016(20138)
2015(22685)
2014(22829)
2013(22557)
2012(20500)
2011(18340)
2010(18176)
2009(16732)
2008(16580)
2007(14553)
2006(12377)
2005(10787)
作者
(57301)
(48230)
(48197)
(45829)
(30372)
(23377)
(22101)
(19101)
(18324)
(16962)
(16304)
(16143)
(15144)
(15084)
(15066)
(14893)
(14871)
(14311)
(13853)
(13830)
(11873)
(11787)
(11785)
(10993)
(10992)
(10806)
(10703)
(10482)
(9708)
(9580)
学科
(87126)
经济(87046)
管理(58264)
(56530)
(46877)
企业(46877)
方法(43974)
数学(39659)
数学方法(39132)
(23588)
(22570)
中国(21154)
地方(18380)
(16968)
业经(16707)
(15505)
(15264)
贸易(15260)
(15182)
财务(15126)
财务管理(15091)
(14788)
农业(14671)
企业财务(14331)
(12347)
理论(11912)
环境(11820)
(11620)
技术(11598)
银行(11583)
机构
大学(286681)
学院(286141)
(118537)
经济(116104)
管理(113332)
理学(99125)
理学院(97986)
管理学(96140)
管理学院(95600)
研究(92395)
中国(68436)
(58872)
科学(57776)
(53735)
(48197)
(46046)
业大(44192)
财经(43707)
中心(43529)
研究所(42108)
(41703)
(39694)
农业(38014)
经济学(36845)
(36348)
北京(36285)
师范(35937)
(33871)
经济学院(33424)
(32954)
基金
项目(197205)
科学(155974)
基金(145199)
研究(139756)
(126934)
国家(125929)
科学基金(108808)
社会(89488)
社会科(84989)
社会科学(84964)
基金项目(77448)
(77080)
自然(72489)
自然科(70879)
自然科学(70860)
自然科学基金(69587)
教育(65421)
(65371)
资助(60296)
编号(55695)
重点(44510)
(44264)
成果(43949)
(41980)
(40630)
科研(38835)
创新(38041)
课题(37996)
教育部(37973)
国家社会(37022)
期刊
(122060)
经济(122060)
研究(77875)
中国(48558)
学报(45133)
(43164)
(42374)
科学(42237)
管理(39669)
大学(34394)
学学(32825)
农业(28174)
技术(25757)
教育(24546)
(22025)
金融(22025)
财经(21486)
业经(20216)
经济研究(19744)
(18438)
问题(17230)
统计(15228)
(14842)
技术经济(14660)
(14018)
(13818)
商业(13410)
理论(12959)
资源(12890)
(12663)
共检索到401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李  陈萌  
"三层区划圈"是对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行政空间特点的一个理论概括。依托于行政区域界线,中心城市可以分为核心城区(含近郊区)、远郊区、依附型城市(镇)三个圈层。根据这一框架,中心城市应结合各自条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两个方向之间作出选择。中西部地区因受到行政的强干预,其城镇格局呈现出两个特点:省会城市举足轻重且发展潜力依然很大,中等城市断档且发育困难。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现阶段更适合优先发展都市圈。鉴于此,行政区划改革应作为优化其城镇格局的先行举措,重点是适度推进第一圈层内较小市辖区的合并,借助市政府驻地迁移来实现权力中心的自我分割以进行圈层间破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婷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市县层面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人口再分布密切相关。行政区划调整适应了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为加快城镇发展,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撤县设区释放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增长潜力,对城市群核心载体的培育,城市集聚效应的外溢发挥着重要作用。撤县设市脚步的放慢,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不利于新时期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完善。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判断,提出了推进县改市进程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建议,并在GIS平台上识别了我国未来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婷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市县层面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人口再分布密切相关。行政区划调整适应了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为加快城镇发展,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撤县设区释放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增长潜力,对城市群核心载体的培育,城市集聚效应的外溢发挥着重要作用。撤县设市脚步的放慢,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不利于新时期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完善。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判断,提出了推进县改市进程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建议,并在GIS平台上识别了我国未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区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毅  冯奎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使高等级城市可以利用行政手段调动和集聚更多的资源,获得了优先发展机会。然而,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当前逐步显现,表现为城镇空间过快扩张、中小城市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不同层级城镇差距扩大等。文章认为,当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的制度红利已充分释放,制度运行成本增大,已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改革的基本条件,亟需通过行政区划改革,减少行政等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东坡  
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行政区划调整涉及领域既广且具有重要意义。经验事实提炼结合新型城镇化运行框架的分析表明,区划调整借助多条路径及效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但制度缺失、运行失当可能使区划调整异化,带来新型城镇化现实问题与潜在威胁。需要具体分析制度环境并进行多维制度创新,将区划调整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维持在良性运行轨道上,获取最大的改革红利。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里  涂锦  
从制度效率的角度,通过分析影响行政区划结构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行政区划最优选择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当行政区划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的单位成本提高,行政区划应该增加其行政区划的分枝数,现实中表现为增加分枝(基层行政组织)的独立性;但行政区划的分枝数目增加会导致协调成本增加,所以一个有效的行政区划需要权衡以上两种组织成本;当行政区划的分枝增加时应减少行政层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里  涂锦  
利用行政区划的结构及行政区划变迁内外的影响因素数据,验证了中国行政区划结构变迁的动力因素。以行政区划变迁实证分析验证了林毅夫对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就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共同作用下的制度变迁路径来讲,地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更多的体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辅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所以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可能更多沿着"从下至上"的路径进行。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冯俏彬  
当前,省直管县改革正面临负担过重、出路不明、进退两难的窘境。本文认为,省直管县的实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县的出路问题,省直管县改革需要与我国行政区划与行政层级改革这一更大的系统对接,需要与我国高速城市化这一宏伟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并据此设计相关政策措施。必须正面承认,城市化过程在行政区划方面的影响就是城市型政区扩大和以县为代表的农村政区有所减少。目前在推进省直管县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县的其它出路锁闭,进而导致省直管县政策"小马拉大车",通道拥挤、不堪负荷。基于此,本文认为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应当与"撤县设市"、"县改区"等其它涉及城市化进程中县的出路的政策同步进行设计规划,在此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陈曦  戚伟  陈田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城镇化进程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历年的城镇化数据以及四普、五普、六普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数据,详细分析了江苏行政区划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特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进程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改市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没有调整的县相比每年高出0.79个百分点,县(市)改区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其他没有改区的县市相比每年高出0.83个百分点,并且县(市)改区令8个地级市的城市规模等级升格,说明行政区划调整具有显著的城镇化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陈曦  戚伟  陈田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城镇化进程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历年的城镇化数据以及四普、五普、六普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数据,详细分析了江苏行政区划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特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进程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改市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没有调整的县相比每年高出0.79个百分点,县(市)改区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与其他没有改区的县市相比每年高出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拓  申立  
站在国家治理及新型城镇化新格局的入口处,2014年行政区划改革正展现出新的图景,推动了海洋发展与边疆治理、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城市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政府社会关系治理等一系列新格局的形成。这一新格局不仅涉及海洋发展与边疆治理两大扇面,也涉及"三纵两横"的城镇化总体布局及东西部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向城市转型发展、城乡联动治理向城乡共同体构建的深化,并呈现人本发展与风险防范、稳中求进与守正创新等基本取向。文章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背景下,行政区划的重要意义正在突显,将有助于构建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深化。未来中国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应当更加重视政区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通过对2000—2010年间城镇人口数据的梳理,以县和县级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0年间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及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提升2000—2010年城市化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国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度达52.82%;这种影响集中反映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撤地(县)设市为主的两类行政区划调整上,同时以上两种行政区划的调整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间。特别地,东北地区哈尔滨的2次撤县(市)设区调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通过对2000—2010年间城镇人口数据的梳理,以县和县级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0年间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及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提升2000—2010年城市化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国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度达52.82%;这种影响集中反映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和撤地(县)设市为主的两类行政区划调整上,同时以上两种行政区划的调整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间。特别地,东北地区哈尔滨的2次撤县(市)设区调整极大地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增长率;东部地区的3个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撤县(市)设区调整对城市化增长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部地区城镇化受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不大;西部地区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受以上两类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很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佟岩  谢玉夫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能使城市功能效用最大化,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而行政区划调整能有效地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带动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发展效应定量分析角度,建立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效应评价模型,即从基础、结构、效益、质量四个维度展开量化评价,并运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而运用该模型对沈阳行政区划调整后空间布局优化效应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沈阳市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各项指标得分逐年提高,优化效应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空间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彪  庄汝龙  王世晨  
基于城市能级指数、空间场能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3—2013年江苏省的行政区划变迁。结果表明:1993—2013年,城市总量持续减少,地级市有所增加,县级市数量先增后减,县的数量则呈逐年减少的态势,市辖区数量则逐年递增;1993—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撤县设区为主,2003—2013年间,行政区划调整以撤市设区为主;江苏省城市空间场能变化较大,经历了前期的"极核化"和后期的"分散化"两个阶段;江苏省行政区划问题突出集中在南京—镇江(句容)、常州—镇江(丹阳)、常州—无锡(宜兴)、泰州—扬州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