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2)
2023(7916)
2022(6418)
2021(6232)
2020(4659)
2019(10642)
2018(10186)
2017(19288)
2016(10600)
2015(11465)
2014(11105)
2013(11139)
2012(10310)
2011(9455)
2010(9655)
2009(8903)
2008(8746)
2007(8537)
2006(7758)
2005(6849)
作者
(29189)
(25309)
(24927)
(23428)
(15411)
(12207)
(10914)
(9664)
(9445)
(8984)
(8650)
(8120)
(7936)
(7845)
(7661)
(7466)
(7398)
(7261)
(7144)
(6952)
(6287)
(6228)
(6202)
(5798)
(5769)
(5714)
(5707)
(5352)
(5166)
(5115)
学科
(50725)
(46889)
经济(46844)
(39926)
农业(34572)
管理(22912)
业经(17584)
(17268)
企业(17268)
地方(15396)
中国(13036)
农业经济(12486)
(10949)
方法(10752)
(10456)
(9601)
农村(9581)
发展(9368)
(9362)
(9352)
收入(9287)
数学(9176)
数学方法(9049)
(8079)
分配(8074)
(7947)
贸易(7942)
(7740)
土地(7695)
建设(7659)
机构
学院(151310)
大学(141695)
(63098)
经济(61733)
管理(56840)
研究(53511)
理学(48873)
理学院(48367)
(47960)
管理学(47623)
管理学院(47356)
中国(41794)
农业(36018)
科学(31624)
(29217)
业大(29144)
(26763)
中心(25845)
(25366)
(24449)
研究所(24099)
农业大学(21852)
(21334)
师范(21206)
(19709)
(19673)
财经(19462)
经济管理(18815)
(18522)
(18292)
基金
项目(99405)
研究(79066)
科学(77782)
基金(69409)
(60279)
国家(59580)
社会(50439)
科学基金(49860)
社会科(47142)
社会科学(47128)
(41185)
基金项目(36959)
编号(35416)
教育(34274)
(33242)
(29157)
自然(28714)
成果(28341)
自然科(27937)
自然科学(27929)
自然科学基金(27410)
资助(25767)
(25204)
课题(23950)
重点(22200)
(21898)
(21075)
发展(20894)
(20719)
(20541)
期刊
(84209)
经济(84209)
(56753)
研究(42079)
农业(38399)
中国(36344)
科学(23281)
学报(22913)
业经(21663)
大学(18683)
学学(18060)
教育(17556)
(17244)
(17224)
金融(17224)
(17100)
管理(16754)
农业经济(14879)
农村(14504)
(14504)
技术(12550)
问题(12378)
(10770)
世界(9972)
农村经济(9563)
经济问题(9553)
经济研究(9404)
社会(9178)
资源(8798)
财经(8721)
共检索到235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先胜  李钟麟  
中西部地区农村反贫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条件是由于中西部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而产生的反贫制约因素。根据魏众《为什么中国农村人口贫富不同》一文中将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江  
市场经济在促进人才流动、人才竞争过程中 ,打破了人、才一体化格局 ,使人与才分离成为可能 ,进而又使人与才成为既可合为一体 ,也可相对分离的两重性概念。因此 ,中西部地区实施人才战略时 ,应确立人、才统一与人、才分离相结合的思维创新方式 ,实现“才”力扩张 ,“才”尽其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緌  刘光中  颜科琦  
本文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出发 ,对城市化效率按三大地带、城市类别和发展层次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了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城市效率和城市化效率“双高型”的城市 ,应成为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瑞珍  
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当前和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又在中西部地区。本文在阐述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西部地区农民在农业内和农业外的增收途径与潜力,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荣增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出发点,利用层次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制约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孔祥智  马九杰  
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孔祥智马九杰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中西部的经济、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微观机理,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反贫困战略和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观经济层面,着重分析了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新前  
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与问题,其产生的基本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太弱。因此,应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坚持量力而行的逐步推进原则、加大中央支持的力度、吸引外部资本参与、提高"职业农民"素质等,以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长顺  
本文对如何开发西部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战略构想。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 ,培养南昆经济带 ,新设两个经济特区等 ,其目的是在中西部地区界定优势区位和增长极 (点 )区域。笔者在政策设计上提出“超特区”模式 ,并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晨晨  
近20年来,为了缓解农村贫困,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6年的214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农村贫困性质发生了转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逐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和检验农村居民健康与个人发生贫困概率的关系,为农村扶贫减贫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缪建平  
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康建设探讨缪建平一、我国农村实现小康建设重点和难点是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空前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大大加快了全国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据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缪合林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缪合林(湖北448000,荆门市人民政府)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形成共识。在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是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城市化理论在目前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普遍引导着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缪合林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缪合林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形成共识。在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是,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城市化理论在目前似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也普遍引导着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并且已经在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韩华为  徐月宾  
基于2010年中西部五省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农村低保的反贫困效应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低保显著降低了实保样本的贫困水平,但其对总样本和应保样本的减贫效果则不太理想。覆盖率低、瞄准偏误高,以及救助水平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低保的减贫效果。而导致这些限制因素的原因则包括地方财力不足、低保管理模式不当、农村配套社保政策不完善,以及家计调查中存在的测量误差等。政策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低保反贫困效应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将是改善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重要途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  方先明  邓贵权  冯国范  王淑芳  闵建华  田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军林  
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贫困问题发生最广泛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域位置的封闭性加上恶劣的生态条件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个性,同时也决定了反贫困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现成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独特性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是要调整扶贫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