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59)
- 2023(4228)
- 2022(3600)
- 2021(3344)
- 2020(3014)
- 2019(6907)
- 2018(6752)
- 2017(12443)
- 2016(7190)
- 2015(8247)
- 2014(8300)
- 2013(8226)
- 2012(7783)
- 2011(7275)
- 2010(7315)
- 2009(6820)
- 2008(6981)
- 2007(6165)
- 2006(5563)
- 2005(4982)
- 学科
- 济(28555)
- 经济(28482)
- 管理(19852)
- 业(17821)
- 企(15190)
- 企业(15190)
- 方法(13022)
- 数学(10993)
- 数学方法(10815)
- 学(9685)
- 财(7495)
- 中国(7437)
- 制(7318)
- 农(7072)
- 地方(5802)
- 业经(5618)
- 体(5025)
- 融(4816)
- 金融(4815)
- 银(4741)
- 理论(4729)
- 银行(4715)
- 贸(4705)
- 贸易(4701)
- 农业(4504)
- 行(4504)
- 和(4501)
- 易(4481)
- 环境(4469)
- 务(4111)
- 机构
- 大学(113508)
- 学院(109409)
- 研究(42492)
- 济(39878)
- 经济(39023)
- 管理(37433)
- 理学(32735)
- 理学院(32138)
- 管理学(31191)
- 管理学院(30997)
- 中国(30586)
- 科学(29650)
- 京(24338)
- 农(23581)
- 所(23465)
- 研究所(21667)
- 财(20214)
- 业大(18876)
- 农业(18814)
- 中心(18163)
- 范(16953)
- 江(16931)
- 师范(16735)
- 财经(15881)
- 北京(15223)
- 院(15194)
- 经(14365)
- 师范大学(13974)
- 省(13272)
- 州(13106)
- 基金
- 项目(75294)
- 科学(59474)
- 基金(56465)
- 家(51894)
- 国家(51528)
- 研究(49298)
- 科学基金(42677)
- 社会(31124)
- 基金项目(30110)
- 自然(30085)
- 自然科(29340)
- 自然科学(29329)
- 社会科(29299)
- 社会科学(29292)
- 自然科学基金(28841)
- 省(28189)
- 划(25628)
- 教育(22975)
- 资助(22541)
- 重点(17985)
- 编号(17862)
- 部(16822)
- 计划(15834)
- 成果(15779)
- 发(15487)
- 科研(15165)
- 创(15131)
- 创新(14287)
- 教育部(13708)
- 大学(13528)
共检索到163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奎伟 朱国平 王学昉 许柳雄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陈新军 郭立新
中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业的主要渔场,该海域鲣渔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高产海域,是渔情预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对各年各月的鲣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和聚类分析,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同时选取高产的22个渔区(分辨率5°×5°),研究时间和空间因素对C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历年产量逐步上升,CPUE波动较大,而各月产量和CPUE差异较大,高产月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历年产量重心分布不均,经度方向上分布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各月产量重心变化呈现顺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再从北向南移动,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5°S~5°N、120°~175°E,因此对该海域CPUE进行统计,以年份、月份和渔区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极端气候年份与其它年份的CPUE有明显不同,月份间的变化与产量月间重心变化类似,上、下半年有着明显不同;不同空间下,经度间差异大于纬度间差异,135°~145°E为经度CPUE差异的分界线,而南北纬间的差异不明显。上述鲣的时空分布变化主要与ENSO现象引起的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太平洋岛国的相关入渔政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 高产渔区 时空分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周成 朱国平 唐浩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197.8]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158.3]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44.0]m...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冯波 钱卫国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郭立新 方舟
根据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了产量最高的22个5°×5°的海区,结合尼诺指数划分不同的气候类型,以渔获量为指标,建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渔情预报模型。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鲣鱼产量有所波动,其中厄尔尼诺月份月总产量和月均产量最高,与拉尼娜月份产量接近,而正常年份产量最低;不同空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有较大差异,在130°E~145°E海域,北纬5°产量明显高于南纬5°产量,同时正常月份的产量最高;在145°E~165°E海域,拉尼娜月份产量最高;在165°E以东海域,拉尼娜月份产量最低;将渔获量与Nino 3. 4区的SSTA建立关系,结果显示两者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均符合正态模型(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晏磊 朱清澄 张阳 商李磊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公海各月作业渔场变化较大,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36°N~47°N、145°E~1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时间推移在纬度上有先向北后向南的变动趋势,在经度上有向西变动的趋势;作业渔场分布在表温为10~17℃的海域,最佳作业表温为10~13℃,且适宜表温随着时间推移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关键词:
秋刀鱼 渔场 表温 北太平洋公海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邵帼瑛 张敏
根据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结合海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空间单位进行分析,利用Marine Explorer 4.0软件作图,研究作业渔场CPUE分布与海表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作业海表温为12~15℃,月平均CPUE呈正态分布:8月最高,为11.34 t/h;6~9月均超过7.00 t/h,密集鱼群区域分布在34°~40°S,79°~92°W,其海表温范围为13~15℃;10月平均CPUE为6.08 t/h,其表温范围为14~17℃;其余各月平均CPUE均不超过4.30 t/h。CPUE与适宜海表温关系通过K-S的检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唐衍力 徐湛
为提高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业效率和应对多变的渔业政策等提供参考,本研究根据2011年2月-2012年1月间中水集团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10艘延绳钓渔船的作业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SST)等环境因子,统计分析了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渔获量和SST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频度累加法分析了该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中西太平洋海域,深度为200 m和150 m的水温全年基本维持不变,但SST变动较大并对渔场分布和CPUE有较大影响。渔场的周年变动是由14°S左右向26°S转移再回归14°S的一个往复过程;20°S以北的渔场全年连续存在,高渔获量和高产CPUE主要分布于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甦芳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爱 陈新军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鲣鱼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不同水层的水温及其温差数据(海表温度SST,12.5 m、237.5 m和287.5 m温度,137.5 m与287.5 m温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分别建立各因素的栖息地指数SI,建立单因素一元非线形回归模型。采用连乘法、最小值法、最大值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SI,并对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连乘法和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5以下的区域;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陈新军 郭立新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生产数据,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尼诺指数(ONI)和叶绿素a浓度]Chl-a)],通过两种不同的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和提升回归树模型BRT)研究各因子对鲣资源丰度(以CPUE表示)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GAM模型中,经度对CPUE的影响最大,累计解释偏差超过50%,其次为纬度、年和月;在环境因子中,SSH最为重要,其次为ONI,而SST和Chl-a的影响相对较低。BRT模型分析结果与GAM分析结果类似,时空因子相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纬度和月;而在环境因子中,ONI的重要性相对更高,其次为SSH,SST和Chl-a同样影响较低。研究认为,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因子对CPUE的影响。由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会使鲣资源分布产生差异,因此在后续的渔情预报研究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将ONI因子纳入渔情预报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精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鲣鱼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经济种类,其资源丰度与渔场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根据1995—2010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的资源丰度(单位网次产量,CPUE),结合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以Nino 3.4指数来表示),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认为,16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年间和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月CPUE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2月,为30.37t/网,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10月,为5.35 t/网;Nino 3.4区指数对CPUE的影响滞后02个月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强 郭绍健 王禹程 周成 吴峰 万荣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钓钩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21年8—10月随“淞航”号调查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调查时采集的作业参数、钓钩深度和环境数据等信息,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R)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作业参数和环境因素下钓钩深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各因素对钓钩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钓钩深度的计算值中1号钓钩深度最小,为(130.03±3.32) m;8号钓钩深度最大,为(363.25±36.52) m。实测值中1号钓钩深度最小,为(130.81±17.94) m;7号钓钩深度最大,为(329.91±54.37) m。(2)1号钓钩的SVR模型整体拟合度最小(R2=0.38);6号钓钩的整体拟合度最大(R2=0.77)。SVR模型训练值的均方差中6号钓钩最小,为0.138;8号钓钩最大,为0.309。测试值的均方差中4号钓钩最小,为0.086;5号钓钩最大,为0.282。(3)GAM分析显示0~64 m、128~192 m水层平均流速和投绳速度与各钓钩深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为64~128 m、192~256 m、256~320 m水层平均流速和船速。320~384 m水层平均流速和风速与各钓钩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4)SVR和GAM的钓钩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异分别为1.75%和6.38%。SVR预测值与实测值随钓钩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作业中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分布规律,进而为优化钓具性能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鲁红月 陈新军
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1和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N~40°N和125°E~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N~40°N和125°E~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获得影响CPUE的SST值,并对连续高值年份(2007、2008、2009)和连续低值年份(2016、2017、2018)的CPUE和获得的影响因子SST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CPUE与产卵场1和3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为1月的25°N~40°N、125°E~145°E海区,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6℃;CPUE与索饵场6—7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为7月的27°N~39.5°N和125°E~144.5°E海区,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CPUE连续高值年份的SST要低于连续低值年份。研究认为,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受产卵场和索饵场的SST影响较显著,而黑潮实力强弱也是间接影响资源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少琴 许柳雄 王学昉 唐浩 周成 朱国平 朱江峰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