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4)
- 2023(1131)
- 2022(1155)
- 2021(1004)
- 2020(996)
- 2019(2333)
- 2018(2343)
- 2017(4912)
- 2016(2671)
- 2015(3012)
- 2014(3136)
- 2013(3232)
- 2012(3118)
- 2011(2805)
- 2010(2783)
- 2009(2645)
- 2008(2531)
- 2007(2143)
- 2006(1907)
- 2005(1589)
- 学科
- 济(17350)
- 经济(17337)
- 方法(9479)
- 数学(8789)
- 数学方法(8762)
- 管理(7610)
- 业(7416)
- 企(6203)
- 企业(6203)
- 地方(4414)
- 学(4371)
- 中国(3511)
- 地方经济(3431)
- 财(3179)
- 贸(2568)
- 贸易(2566)
- 易(2442)
- 农(2386)
- 业经(1990)
- 发(1986)
- 关系(1969)
- 资源(1968)
- 水产(1937)
- 融(1910)
- 金融(1910)
- 环境(1855)
- 制(1766)
- 农业(1740)
- 银(1682)
- 策(1662)
- 机构
- 大学(41698)
- 学院(40173)
- 济(19262)
- 经济(18986)
- 研究(15226)
- 管理(15173)
- 理学(13650)
- 理学院(13481)
- 管理学(13202)
- 管理学院(13151)
- 中国(10867)
- 科学(9529)
- 所(8174)
- 财(7938)
- 京(7659)
- 研究所(7610)
- 财经(6642)
- 农(6503)
- 经济学(6503)
- 中心(6339)
- 经(6082)
- 经济学院(5936)
- 江(5796)
- 院(5583)
- 业大(5381)
- 农业(5312)
- 范(5033)
- 财经大学(4985)
- 师范(4931)
- 北京(4733)
共检索到57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生 蒋汉凌 戴小杰
长鳍金枪鱼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对象,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ALB)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以尾数统计时,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该区域渔获尾数占总渔获80%以上。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2008-2010三年间渔业资源丰度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010年在南太平洋的高CPU...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唐衍力 徐湛
为提高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业效率和应对多变的渔业政策等提供参考,本研究根据2011年2月-2012年1月间中水集团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10艘延绳钓渔船的作业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SST)等环境因子,统计分析了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渔获量和SST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频度累加法分析了该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中西太平洋海域,深度为200 m和150 m的水温全年基本维持不变,但SST变动较大并对渔场分布和CPUE有较大影响。渔场的周年变动是由14°S左右向26°S转移再回归14°S的一个往复过程;20°S以北的渔场全年连续存在,高渔获量和高产CPUE主要分布于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晓明 戴小杰 田思泉 许柳雄
中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是中国围网渔业最主要的作业海域。由于渔场存在年际间的剧烈变动,掌握渔场时空变动的预报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通过上海开创公司围网2011–2014年的渔捞日志数据,从Ni?o3.4指数和TAo数据(海洋表面温度和海表风)获得的海洋环境变量,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渔场变动和渔场环境变动的规律;寻找合适的预报因子和延迟数;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在2011–2014年各月海洋环境分布图和渔场中心分布图中,发现渔场中心的变动和风场、温度场变动都有明显的关系。在时滞相关分析中发现:(1)中心渔场经度和180°E与165°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9和0.82,前者滞后1...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任中华 陈新军 方学燕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文根据2009~2011年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在东太平洋海域(20°N~30°S、85°W~150°W)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以渔获产量、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季度分别建立了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2012年各月实际作业渔场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东太平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卉卉 黄硕琳
作为世界上渔获量最大的渔区之一,中西太平洋区域是世界上金枪鱼最大的产区。该区域的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广阔的专属经济区和少量的陆地资源。岛国的地理特征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依靠海洋资源来发展国民经济。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通过与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和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合作,采取兼容性的渔业管理政策,控制捕捞努力量,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但是,中西太平洋区域的渔业管理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捕捞能力过剩、渔业数据缺乏、非法捕捞、养护和管理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偏低,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等,使该区域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管理目标受到挑战。对中西太平洋渔区渔业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域金...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渔业管理 养护和管理措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衡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获量、海水表层温度等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区及其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于25~40°N之间的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3.6℃,中位数为24.5℃,多数渔场区位于暖温带海域,其平均SST多数为16~28℃,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海水表层温度为16~23℃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和平均CPUE变化趋势类似,且表层温度为18~20℃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最高。渔获量分布于表层温度为16~23℃和24~27℃海域,但主要集中于16~23℃的范围。交叉相关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太平洋年际振荡...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原作辉 杨东海 樊伟 张胜茂
根据2017年7-12月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卫星AIS数据及海表温度数据,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中的莫兰指数及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方法,得到了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中心渔场位置及变动情况,并提取了中心渔场处海表温度范围。结果表明:1)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捕捞努力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并呈显著聚集分布模式,所得热点区域可以作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心渔场。2)各月均存在多个中心渔场,其中8月中心渔场范围与7月大致相同,部分中心渔场存在向北扩张或向外扩大的趋势; 9月最大中心渔场东移,出现在180°附近,其它渔场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扩散或缩小; 10-12月中心渔场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170°~180°E及155°W附近海域,且单位渔区捕捞努力量大于7-9月。3)中心渔场处不同海表温度范围主要与金枪鱼鱼种有关:155°W、20°N夏威夷群岛附近冷舌区,主要分布着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海表温度为25. 5~27. 5℃; 10°S~10°N暖池区域,主要为大眼金枪鱼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海表温度为28. 0~30. 3℃;赤道南部冷暖锋面交汇处,主要为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海表温度为25. 0~29. 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玲 蒋逸 王冰洋 王丹阳 胡松
本文利用梯度依赖相关尺度方法,基于Argo实时观测剖面,以点对点的形式进行了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随附鱼群区域温度垂直结构的构建实验,并在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捕捞点的温度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构建的温度垂直剖面的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在跃层深度处,两者相差最大达0.45 ℃,且构建的温度剖面与实际观测真值的温度偏差除跃层处较大(约为±0.5 ℃)外,其余水层基本接近为零。2017年8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在近表层(5m)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5~29.5 ℃,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至300m处,适宜温度范围约为11.0~12.0 ℃。各个捕捞点均存在明显的温跃层,对应的平均温跃层上、下界深度和跃层强度分别约为80m、270m、0.08 ℃/m,跃层强度与渔获量近似成正比关系。这些结论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表明本文方法可以为构建渔业捕捞点上的次表层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翟天晨 戴小杰 朱江峰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利用2013年东太平洋渔业观察员的数据,将渔获物分为76~85 cm、86~95 cm、96~105 cm、106~115 cm和116~125 cm 5个叉长组,运用悬链线公式得到钓获深度,统计各叉长组渔获个体钩位差异和各钩位渔获个体大小差异,分析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的关系,得到结果如下:渔获物钓获深度范围为61.3~236.1 m。各叉长组主要渔获钩位随叉长增大而增大。各钩位主要渔获个体随序号增大而增大。76~85 cm叉长组的渔获物主要分布在61.3~121.8 m水层,平均钓获深度为...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东太平洋 个体大小 钓获深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戴芳群 李显森 王凤臣 徐玉成 李桥
根据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泰”船于2001~2002年在中东太平洋进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探捕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及上钓率的月变化和年间变化,并对上钓率与作业渔场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泰”船平均每月下钓68568钩,2001年月均产量为2960尾;2002年月均产量为1290尾。以重量计,2001年月均产量为31373kg;2002年月均产量为15889kg。两年间相比,2002年月均产量明显低于2001年。不同月份间实际日产量波动较月产量波动小,两年间的平均日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上钓率亦差异显著,而年间平均上钓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作业海区日产...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延绳钓 长鳍金枪鱼 上钓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江建军 许柳雄 朱国平 朱伟俊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成4组进行年龄的鉴定,选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对叉长和脊椎骨半径进行拟合,最后选出结果最好的鉴定组和拟合模型,通过年龄鉴定估算长鳍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2~104 cm,优势叉长组为81~90 cm,占总数的83.1%;年龄组成以5、6龄较多,占样本总数的8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珊 杨晓明 朱江峰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为探索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大陆2009–2018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及相关海洋环境数据,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采用探索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方法进行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1)鲣的渔获率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空间上,主要存在2~3处聚集区,分别聚集在西侧152°E~164°E, 3°N~7°S海域、东侧164°E~175°E, 5°N~4°S海域以及第2季度中的175°E~180°E海域范围;时间上,聚集程度依次为:第4季度>第1季度>第2季度。(2)总体上,各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空间异质性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海表面温度梯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SSTG)。(3) SLA和MLD对鲣渔获率的负向影响较明显,是由于表层营养物质丰富海域对应SLA和MLD的值越小。NPP和SSTG主要为正向影响,是由于冷暖水交汇的锋面海域受NPP和SSTG影响较大。(4)检验GWR模型,发现其残差表现出较小的空间自相关,表明GWR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且优于最小二乘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6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S~11°17' S,163°14'E~173°35' E)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 cm和125.4(±16.8) 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关系(r=-0.263, P =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