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4)
- 2023(9595)
- 2022(8706)
- 2021(8343)
- 2020(7074)
- 2019(16399)
- 2018(16531)
- 2017(31851)
- 2016(17599)
- 2015(19998)
- 2014(20078)
- 2013(19774)
- 2012(18205)
- 2011(16285)
- 2010(16081)
- 2009(14714)
- 2008(14381)
- 2007(12507)
- 2006(10974)
- 2005(9410)
- 学科
- 济(67172)
- 经济(67090)
- 管理(50692)
- 业(46983)
- 企(40259)
- 企业(40259)
- 方法(32953)
- 数学(28126)
- 数学方法(27712)
- 农(17162)
- 中国(16677)
- 学(16637)
- 财(16360)
- 业经(14796)
- 地方(13663)
- 理论(12808)
- 贸(12225)
- 贸易(12219)
- 易(11845)
- 和(11764)
- 制(11557)
- 农业(11316)
- 务(10792)
- 技术(10767)
- 财务(10725)
- 财务管理(10703)
- 环境(10426)
- 教育(10227)
- 企业财务(10117)
- 划(9650)
- 机构
- 大学(249697)
- 学院(246410)
- 管理(100159)
- 济(90892)
- 经济(88664)
- 理学(87276)
- 理学院(86300)
- 管理学(84616)
- 管理学院(84189)
- 研究(80631)
- 中国(58626)
- 京(53564)
- 科学(52955)
- 财(40991)
- 所(40824)
- 农(39349)
- 业大(38183)
- 研究所(37425)
- 中心(36509)
- 江(35008)
- 北京(33858)
- 范(33543)
- 财经(33425)
- 师范(33224)
- 农业(31036)
- 经(30325)
- 院(29438)
- 州(29001)
- 师范大学(26929)
- 技术(26821)
- 基金
- 项目(172095)
- 科学(133918)
- 研究(125210)
- 基金(123721)
- 家(107819)
- 国家(106909)
- 科学基金(91449)
- 社会(75841)
- 社会科(71671)
- 社会科学(71651)
- 省(67140)
- 基金项目(66375)
- 自然(61193)
- 自然科(59737)
- 自然科学(59725)
- 自然科学基金(58617)
- 教育(57456)
- 划(56828)
- 编号(51880)
- 资助(51560)
- 成果(42262)
- 重点(37963)
- 部(37521)
- 发(35781)
- 创(35279)
- 课题(35220)
- 科研(33073)
- 创新(32806)
- 项目编号(32307)
- 大学(32203)
共检索到352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帆 石一茜 朱江峰
大洋性金枪鱼渔业对鲸类的影响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国际上对该渔业兼捕鲸类的认识还较少。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提供的2013-2020年金枪鱼渔业和鲸类兼捕数据,对金枪鱼围网兼捕鲸类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累计兼捕到30种鲸类,共计9 881头,年兼捕率为1.781~4.214头/百网,兼捕主要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和图瓦卢之间的海域(10°S~5°N、130°E~180°W);与围网渔业频繁互动的主要物种包括伪虎鲸、糙齿海豚、短肢领航鲸、瓶鼻海豚、飞旋原海豚、布氏鲸、塞鲸和印太洋瓶鼻海豚,其中,糙齿海豚和瓶鼻海豚易受到围网的影响而发生死亡;齿鲸和须鲸的兼捕率以及净兼捕率存在显著差异;瓶鼻海豚、短肢领航鲸和塞鲸的兼捕率与金枪鱼渔获率呈一定正相关关系,抹香鲸和里氏海豚的兼捕率与金枪鱼渔获率呈负相关关系。建议在金枪鱼围网渔业管理中,应加强船员对鲸类物种习性认识的培训,以期降低鲸类的兼捕。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兼捕鲸类的认识,提出更合理的措施降低鲸类兼捕。
关键词:
鲸类 兼捕 金枪鱼围网 中西太平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吕泽华 汪金涛 雷林 许子安 林泓羽 贺海平 贾海滨
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是典型的过洋性渔业,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远洋渔业企业对入渔国的选择。本研究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瑙鲁、基里巴斯等5个中西太平洋入渔国为研究对象,在以往资源分布、入渔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入渔指标体系。体系以远洋渔业企业入渔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包含资源状况、经济成本、入渔风险3个一级指标及8个二级指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及远洋渔业企业调研资料,以2017~2021年入渔各沿海国的入渔效益为例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验证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瑙鲁是入渔评分最高的国家,历年分值均在65分以上,且评分波动较小;其次为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3者评分略低于瑙鲁,且稳定性相对较差。马绍尔群岛入渔评分最低,历年均在65分以下。各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状况(0.479)、经济成本(0.372)、入渔风险(0.149);各二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丰度(0.265)、作业天单价(0.171)、寻鱼时间(0.151)、适宜栖息地面积比(0.148)、社会稳定性(0.078)、国家外交关系(0.071)、高经济价值种类占比(0.066)、转场时间(0.050)。研究结果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进行入渔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鲣 入渔 指标体系 中西太平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周成 朱国平 唐浩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197.8]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158.3]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44.0]m...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甦芳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晓明 戴小杰 田思泉 许柳雄
中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是中国围网渔业最主要的作业海域。由于渔场存在年际间的剧烈变动,掌握渔场时空变动的预报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通过上海开创公司围网2011–2014年的渔捞日志数据,从Ni?o3.4指数和TAo数据(海洋表面温度和海表风)获得的海洋环境变量,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渔场变动和渔场环境变动的规律;寻找合适的预报因子和延迟数;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在2011–2014年各月海洋环境分布图和渔场中心分布图中,发现渔场中心的变动和风场、温度场变动都有明显的关系。在时滞相关分析中发现:(1)中心渔场经度和180°E与165°E平均纬向风速异常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9和0.82,前者滞后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晓明 戴小杰 王学昉 田思泉
中西太平洋海域10°N10°S是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生产海域,本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和随附群鲣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我国渔业公司2015年23艘围网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的单变量函数配对相关函数g(r)、交叉相关函数J12(r)和标记相关函数kmm(r)对不同集群(自由群和随附群)的鲣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围网自由群和随附群点事件的空间分布上都是非均质的,表现为聚集性;自由群在1.9°2.3°尺度下表现出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军勇 吴峰 杜若谦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主要的兼捕物种,其兼捕量的估算是当前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焦点问题。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2—2018年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GAM模型,分析了大青鲨单钩次兼捕量与时空因素、环境因素和作业因素的关系,并利用交叉验证对基于模型的方法与分层比率估计法对兼捕量估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累积解释率为51.6%;单筐钩数、经度和纬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单钩次兼捕量随着单筐钩数的增加波动降低,当单筐钩数大于19时,兼捕量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纬向和经向递增的分布特征,在低纬度地区较低且分布均匀(10°S~5°N),东部水域高于西部;单钩次兼捕量季节差异不显著,受月光亮度影响,满月日作业的渔船兼捕量显著升高;在叶绿素浓度较高(≥0.15mg/m~3)或暖温海域(≥29.5℃),兼捕量相对较高。同时,本研究发现单钩次大青鲨兼捕量与下钩数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基于模型的兼捕量估计方法优于分层比率估计法。为降低大青鲨兼捕,建议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单筐钩数不低于20,应控制在中纬度和178°E以东水域作业的渔船数量,并对其兼捕减缓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测;为提高大青鲨或类似种群兼捕总量的估算精确度,后续研究建议采用基于模型的估算方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珊 杨晓明 朱江峰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为探索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大陆2009–2018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及相关海洋环境数据,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采用探索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方法进行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1)鲣的渔获率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空间上,主要存在2~3处聚集区,分别聚集在西侧152°E~164°E, 3°N~7°S海域、东侧164°E~175°E, 5°N~4°S海域以及第2季度中的175°E~180°E海域范围;时间上,聚集程度依次为:第4季度>第1季度>第2季度。(2)总体上,各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影响空间异质性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海表面温度梯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SSTG)。(3) SLA和MLD对鲣渔获率的负向影响较明显,是由于表层营养物质丰富海域对应SLA和MLD的值越小。NPP和SSTG主要为正向影响,是由于冷暖水交汇的锋面海域受NPP和SSTG影响较大。(4)检验GWR模型,发现其残差表现出较小的空间自相关,表明GWR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且优于最小二乘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俞辰 周成 万荣 张同征 王禹程 谢程兰 张禹
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本研究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8.9±9.0)d,其中金枪鱼类为(3.8±4.2)d,非金枪鱼类为(16.0±8.9)d;②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④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⑤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60 m其次,而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Ds类型更易于吸引金枪鱼类在其周围聚集,同时,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逐渐聚集,生物量约在一个月时达到峰值,这可能反映了FADs投放后的最佳捕捞时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随附鱼群在FADs周围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开发高效生态友好型FADs、优化投网策略及制定针对随附鱼群的养护管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卉卉 黄硕琳
作为世界上渔获量最大的渔区之一,中西太平洋区域是世界上金枪鱼最大的产区。该区域的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广阔的专属经济区和少量的陆地资源。岛国的地理特征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依靠海洋资源来发展国民经济。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通过与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和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合作,采取兼容性的渔业管理政策,控制捕捞努力量,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但是,中西太平洋区域的渔业管理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捕捞能力过剩、渔业数据缺乏、非法捕捞、养护和管理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偏低,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等,使该区域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管理目标受到挑战。对中西太平洋渔区渔业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域金...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渔业管理 养护和管理措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成 肖宇 万荣 许柳雄 王禹程 谢程兰 肖俞辰
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声探测浮标有潜力作为观察远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描述远洋鱼类活动模式的数据来源。本文介绍了DFADs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生态影响及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回声探测浮标的发展沿革、种类和数据结构,并重点从金枪鱼随附鱼群生物量评估、鱼群随附行为和DFADs生态影响评估方面回顾了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本文展望了回声探测浮标今后在技术上支持降低非目标物种和目标物种幼鱼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并从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讨论了利用浮标观测数据结合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以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巨大潜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易帆 陈新军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了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SST、SSH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陈新军 郭立新
中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业的主要渔场,该海域鲣渔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高产海域,是渔情预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对各年各月的鲣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和聚类分析,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同时选取高产的22个渔区(分辨率5°×5°),研究时间和空间因素对C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历年产量逐步上升,CPUE波动较大,而各月产量和CPUE差异较大,高产月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历年产量重心分布不均,经度方向上分布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各月产量重心变化呈现顺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再从北向南移动,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5°S~5°N、120°~175°E,因此对该海域CPUE进行统计,以年份、月份和渔区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极端气候年份与其它年份的CPUE有明显不同,月份间的变化与产量月间重心变化类似,上、下半年有着明显不同;不同空间下,经度间差异大于纬度间差异,135°~145°E为经度CPUE差异的分界线,而南北纬间的差异不明显。上述鲣的时空分布变化主要与ENSO现象引起的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太平洋岛国的相关入渔政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 高产渔区 时空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