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2)
- 2023(11654)
- 2022(9320)
- 2021(8870)
- 2020(7125)
- 2019(16373)
- 2018(16067)
- 2017(29556)
- 2016(16063)
- 2015(18544)
- 2014(18168)
- 2013(17947)
- 2012(17071)
- 2011(15879)
- 2010(15601)
- 2009(14396)
- 2008(13724)
- 2007(12119)
- 2006(10959)
- 2005(9579)
- 学科
- 济(66961)
- 经济(66880)
- 管理(36835)
- 业(36730)
- 农(30459)
- 方法(24042)
- 企(23920)
- 企业(23920)
- 中国(23219)
- 数学(21516)
- 数学方法(21329)
- 农业(20079)
- 业经(16828)
- 制(15377)
- 地方(15233)
- 财(15036)
- 学(14444)
- 贸(13759)
- 贸易(13752)
- 易(13420)
- 银(11613)
- 银行(11572)
- 融(11424)
- 金融(11415)
- 发(11336)
- 体(11301)
- 行(11263)
- 环境(9760)
- 策(9246)
- 发展(9196)
- 机构
- 大学(227677)
- 学院(226570)
- 济(96506)
- 经济(94454)
- 研究(90225)
- 管理(78236)
- 中国(69279)
- 理学(66312)
- 理学院(65414)
- 管理学(64249)
- 管理学院(63833)
- 科学(54602)
- 京(50907)
- 农(49029)
- 所(46250)
- 财(42629)
- 研究所(42271)
- 中心(40719)
- 农业(38036)
- 业大(36336)
- 江(34643)
- 财经(33107)
- 院(32618)
- 北京(32399)
- 范(32339)
- 师范(31936)
- 经济学(30818)
- 经(30297)
- 经济学院(27655)
- 科学院(27561)
- 基金
- 项目(153475)
- 科学(119761)
- 研究(112115)
- 基金(111295)
- 家(99658)
- 国家(98813)
- 科学基金(81925)
- 社会(72115)
- 社会科(67898)
- 社会科学(67883)
- 省(58372)
- 基金项目(57881)
- 自然(51096)
- 划(50422)
- 教育(50336)
- 自然科(49870)
- 自然科学(49850)
- 自然科学基金(48966)
- 资助(45328)
- 编号(44443)
- 成果(37410)
- 重点(35335)
- 发(35137)
- 部(34635)
- 课题(32568)
- 创(31393)
- 国家社会(31130)
- 中国(29681)
- 创新(29523)
- 科研(29206)
共检索到357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鸿斌 樊翠花
处于近代社会转型期的英国都铎王朝和晚清中国,其国内爆发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群体事件,始终与其近代化进程如影随形。在其群体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流言谣言、揭帖传单书信、鸣金与集会演说等多种方式的交互运用,在不断壮大舆论声势的同时,也达到了动员组织乡民参与集体行动,以冲击政府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
群体骚乱 乡村社会 都铎王朝 晚清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石烈娟
长期以来,晚清图书馆学术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在我国传播研究更是明显不足。笔者提出拓展研究视野,以晚清早期使臣群体输入西方图书馆文明为研究视角,加强、深化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在我国传播研究。
关键词:
西方 近代图书馆文明 晚清早期使臣 传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琛
当前我国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利益性、突发性、对抗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因从发展农村经济、重构基层政府权威、畅通农民言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等多方面积极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转型期 农村群体性事件 理性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景方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关键期,各领域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加剧、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条件不完善等,为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应从农村发展的现状出发,构建相应的利益导向机制、诉求机制和协调机制,以及农村社会预警机制,通过这些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
转型期 农村 群体性事件 成因 化解机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殷琼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权威体系经历了从传统权威主导型向法理型权威主导型的转变。但法理型权威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不排斥传统权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自身的功能。传统权威来自于日常生活世界,与信任、与习俗相联系,往往更为直接地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走向,依然具有合法性的价值基础。若能有效结合传统权威资源,以其为核心培养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无疑是巩固政治权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 传统权威 价值合理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喻冰峰
宗教改革后,为了削弱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影响,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英国都铎王朝的历任统治者都派出了视察员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进行巡视。他们通过颁布法令、法规的方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规训。但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动地屈从于政权的压力,皇室的规训必然引起大学的反叛。
关键词:
皇室巡视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璘 周颖悟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国家对乡镇规划工作进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集聚规划、建设技术以及工作方式等也应该为符合新要求而进行转变。本文对目前村庄集聚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城乡一体化转型期村庄集聚的必要性,从完善村庄的布局、对农房进行改造和村庄政治环境着手规划建设,进而探索出有效的村庄集聚的转型发展现实路径,期望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城乡统筹建设提供了参考,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村庄聚集模式 村庄规划建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洪明
英国大学教育在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发生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管辖者,世俗子弟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世俗文化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浸润,宗教改革的推动,国家需求的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大学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带来了大学制度的变革,顺应并引导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勃兴。
关键词:
英国大学教育 都铎时期 世俗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智明
高职教育转型期,高职院校成员组成成分复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不管是群体内部还是群体之间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冲突。因此,应该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以高职精神统领高职教育发展,塑造统一的高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从而整合高职不同群体文化,最终构建独具特色的优秀高职文化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汉超 王生卫
农村村组织和企业在形成、运行机制和功能上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使其能利用要素和制度资源的互补所创造出的组织租金激励着二者结合。而由于双方资产的专有性和有关的监督成本不同,决定着二者会选择不同的结合方式;且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制度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双方资产专有性和有关监督成本也不断变化,导致二者的行为和结合方式也不断变化。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组织资源 资产专有性 监督成本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小娇
近代早期英国处于农业社会,土地不仅是这个社会上最重要的财产也是其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因此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流转蕴含着深厚的法律因素,无论是普通法、衡平法还是习惯法都高度尊重、保护个体合法的财产权利,这是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总结英国历史及现实的经验和教训,期望能为中国处理农民土地产权问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转型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涛
乡村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多元的生态环境、小农户家庭经营、熟人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地方治理规则等共同构成乡村文化的基础体系。随着现代性因素的进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图景发生改变,出现了传统伦理规范弱化、农民精神文化主体性缺乏、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式微、乡村文化建设适应性不够等问题。需要重构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引导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生活,构筑乡村文化振兴的产业基础,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本土人才队伍,以文化振兴引导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文化振兴 路径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启定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英魁 徐彩勤
回顾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精英群体的比较优势并非纯粹主体性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使之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赋权机制。传统社会的系统性赋权,使这一群体构成多元,治理功能强大;近代社会传统的赋权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使之呈现出混杂式的群体样态,其中经济精英治理功能凸显而政治精英式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单一的政治赋权机制使无产阶级政治精英成为主导,乡村治理呈现出典型的统治与管理特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复合式精英群体重又出现,并承担了系统的乡村治理功能;新时代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赋权机制,“新乡贤”的政策话语为精英群体打造注入了动力,其治理功能处于新的建构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治理功能,优化当前精英赋权机制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关键词:
乡村精英 赋权机制 治理功能 乡村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外生力量、资源动员与乡村公共品供给方式的再探索——以西藏六地一市干部驻村为个案的研究
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
基于土地管制视角的中国乡村内生性发展乏力问题分析:以英国为鉴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非正规就业群体:基础与价值——以滇中G乡为例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概念
乡村观念世界的现代转型——以延安时期改造巫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论基层政府权威缺失与农村群体性事件——基于巴纳德“权威接受论”的原因分析及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构建以县域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地域发展共同体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
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文物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陕西发展文物旅游业为案例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