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7)
2023(8736)
2022(7646)
2021(7038)
2020(5897)
2019(14006)
2018(14095)
2017(26820)
2016(15153)
2015(17636)
2014(18516)
2013(18400)
2012(17574)
2011(16165)
2010(16382)
2009(14972)
2008(15457)
2007(14425)
2006(12396)
2005(11211)
作者
(47572)
(40128)
(39748)
(38123)
(25298)
(19390)
(18470)
(15761)
(14933)
(14582)
(13632)
(13499)
(12916)
(12807)
(12661)
(12640)
(12355)
(11874)
(11769)
(11657)
(10122)
(10105)
(9887)
(9231)
(9042)
(9014)
(8988)
(8892)
(8283)
(8188)
学科
(64133)
经济(64070)
管理(42716)
(36881)
方法(31740)
(29721)
企业(29721)
数学(27469)
数学方法(27148)
(22438)
贸易(22426)
(21757)
(17108)
(16516)
(15852)
中国(15338)
环境(13260)
地方(12467)
业经(12156)
(11771)
理论(11676)
(10854)
农业(10591)
(10065)
财务(10035)
财务管理(9993)
(9932)
银行(9884)
(9492)
金融(9490)
机构
学院(229465)
大学(229178)
(92878)
经济(90722)
管理(80266)
研究(78174)
理学(67740)
理学院(66924)
管理学(65457)
管理学院(65053)
中国(60425)
科学(50151)
(49091)
(43926)
(42803)
(42008)
研究所(37771)
(37135)
业大(36764)
中心(36560)
农业(34857)
财经(33753)
北京(31146)
(30293)
(29753)
(29659)
师范(29280)
经济学(29120)
(27842)
经济学院(26577)
基金
项目(142765)
科学(107991)
研究(101929)
基金(99894)
(87697)
国家(86992)
科学基金(71910)
社会(60423)
社会科(57134)
社会科学(57114)
(56817)
基金项目(52435)
教育(47764)
(47514)
自然(47324)
自然科(46140)
自然科学(46124)
自然科学基金(45267)
资助(43183)
编号(42780)
成果(35499)
重点(32702)
(31144)
(30824)
课题(29908)
(28510)
科研(28107)
大学(27276)
计划(26905)
创新(26819)
期刊
(104173)
经济(104173)
研究(66337)
中国(45443)
学报(41616)
(39453)
(35028)
科学(34330)
大学(30622)
学学(28861)
管理(27593)
农业(26113)
教育(25436)
(22730)
金融(22730)
技术(20948)
(17408)
经济研究(17025)
业经(16995)
财经(16784)
问题(15100)
国际(14866)
(14553)
(14515)
(12767)
图书(12113)
技术经济(11708)
商业(11654)
统计(11227)
理论(11128)
共检索到350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培源  王韬  
文章以2004~2009年的中英货物贸易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隐含碳和碳转移排放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一直是中英贸易中的碳净出口国,六年间累计出口隐含碳达到581.75百万吨。(2)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该趋势主要受出口规模和能耗强度影响;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呈上升态势,出口额的增加是其主要原因。(3)中英货物贸易对全球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多排放44.38~84.89百万吨CO2,但这种负面影响逐年减小。(4)考虑碳转移排放,融入"消费排放"基准应该成为新气候公约改进的重要方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蒙英华  裴瑱  
通过利用EIO-LCA软件,我们对中国出口美国前十位货物的隐含碳进行分部门计算。结果认为:中国出口美国前十位货物的隐含碳总量约占总出口的75%以上.其中,隐含碳排放量较高的出口主要是: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杂项制品、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等三类产品;较低的主要集中于以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为主的轻纺工业。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于晓玲  
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卖方除了要按照合同将约定的货物交付买方外,还有义务将与货物有关的货运单据(主要包括商业发票、运输单据和保险单)移交买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忠秀  王苒  
首先使用中国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日本2000年、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碳强度进行了测算。然后选取典型产品,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中日两国的货物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除钢铁及其制品外,其他产品的碳强度均高于日本;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碳强度越高,而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与碳强度无显著关联;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明显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碳强度;机械制造业存在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现象;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优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红蕾  翟婷婷  
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建立一个测算中澳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模型,分别运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表估算两国贸易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并采用两国近10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对中国"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以2007年为分界点,中国在中澳贸易中由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隐含碳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中澳贸易向其转移了碳排放,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文章最后分析了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从行业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何一鸣  申建霞  
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直接借口是中美货物贸易严重不平衡损害了美国产业和工人的利益。但深入研究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会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贸易政策、对外投资政策及统计方法等因素共同导致中美货物贸易失衡。中国应当运用综合策略,避免中美贸易战升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昭华  傅伟  沈艳  
本文旨在从自然资本的角度分析中美从双边货物贸易中获得的生态利益,自然资本以生态足迹(EF)测度,并采用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方法计算。本文构造商品贸易量向量、用地转换系数矩阵及等价因子向量,并建立矩阵算式,测算1992年至2010年中国向美出口及从美进口的全部商品的EF值,进而分析双边货物贸易EF值的贸易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实际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但中国的实际用地丰裕度降低,为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中国付出如下代价: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恶化、出口EF结构碳化、从碳汇用地净进口国转变为碳汇用地净出口国。②美国的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出口EF结构绿化,美国用实际用地换取中国的碳汇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爱文  黄雅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在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货物贸易得以迅速增长。货物贸易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0.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最高时的3428.9亿美元,增长了70倍左右。最近5年来,尽管受美国金融危机以及两国间历史、领土问题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进出口额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爱文  黄雅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在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货物贸易得以迅速增长。货物贸易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0.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最高时的3428.9亿美元,增长了70倍左右。最近5年来,尽管受美国金融危机以及两国间历史、领土问题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进出口额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冯阳  
近十年来中国对非洲货物贸易发展很快,进出口额由2001年的1,079,952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91,058万美元,年均增速为31%,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01年的2.12%增长至2010年的4.27%,十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额由2001年的600,657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5,995,830万美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林  齐中英  
不同于目前多数文献采用投入产出表,我们基于UV表计算了中国进出口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这一方法可以克服前者对隐含排放系数的高估问题,同时避免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得不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等同于产品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带来的偏差。在"进口避免排放"假设下,2007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量为1779.32百万吨,占当年生产产品隐含碳的27.9%;从部门层面看,除农业外,中国都面临贸易国数量巨大的"碳泄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文  
文章考察了中国1982~2010年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在总量水平上研究服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长期影响,运用VAR模型在结构层面上分析货物贸易变动对服务贸易的结构性冲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结构性互动关系,现阶段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贸易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陆锦周  汪小勤  
本文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贸易结构及趋同性等方面考察了全球和各区域1982-2005年两者发展的协调性,同时使用标准差和差异系数来衡量协调发展的程度。由研究结果可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采取产业结构加权得出的非协调性总体比未加权时要大,近年来一些区域的不协调性还有着加剧的趋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霓  乔家立  
依据中国1982-2009年的年度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统计分析工具建立VAR模型,分析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GDP增长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GDP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GDP增长是货物贸易的格兰杰因,服务贸易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因等;VAR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GDP和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比较显著,而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变动的敏感程度很小;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GDP增长之间存在强度不一的动态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