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2)
- 2023(6580)
- 2022(4842)
- 2021(4329)
- 2020(3525)
- 2019(7558)
- 2018(7826)
- 2017(13916)
- 2016(8181)
- 2015(9620)
- 2014(9899)
- 2013(9108)
- 2012(8358)
- 2011(7409)
- 2010(7631)
- 2009(6913)
- 2008(7119)
- 2007(6764)
- 2006(6119)
- 2005(5740)
- 学科
- 济(31246)
- 经济(31212)
- 业(25418)
- 管理(24512)
- 企(20496)
- 企业(20496)
- 技术(12744)
- 中国(11633)
- 农(11014)
- 方法(10642)
- 业经(8764)
- 数学(8552)
- 理论(8404)
- 数学方法(8354)
- 教学(7693)
- 学(7645)
- 农业(7459)
- 教育(6954)
- 技术管理(6596)
- 制(6166)
- 财(6108)
- 地方(6067)
- 发(5881)
- 产业(5357)
- 贸(5225)
- 贸易(5220)
- 易(5086)
- 发展(5083)
- 展(5066)
- 体(4973)
- 机构
- 学院(119016)
- 大学(118365)
- 济(43221)
- 研究(42745)
- 经济(42068)
- 管理(39863)
- 理学(33396)
- 理学院(33009)
- 管理学(32112)
- 管理学院(31919)
- 中国(30611)
- 科学(27637)
- 京(26339)
- 农(23251)
- 所(22740)
- 研究所(20580)
- 江(20460)
- 中心(19240)
- 业大(19130)
- 财(18659)
- 农业(18287)
- 技术(18246)
- 范(18011)
- 师范(17778)
- 北京(16647)
- 州(16007)
- 院(15487)
- 财经(14575)
- 省(14164)
- 师范大学(13956)
- 基金
- 项目(76411)
- 科学(58706)
- 研究(57295)
- 基金(51601)
- 家(45942)
- 国家(45525)
- 科学基金(37791)
- 社会(33858)
- 省(32132)
- 社会科(31912)
- 社会科学(31902)
- 教育(28388)
- 基金项目(26560)
- 划(26467)
- 编号(24605)
- 自然(23589)
- 自然科(23097)
- 自然科学(23092)
- 自然科学基金(22640)
- 资助(20750)
- 成果(20519)
- 课题(18287)
- 重点(18177)
- 发(17102)
- 创(16747)
- 部(16115)
- 创新(15713)
- 年(15198)
- 项目编号(14597)
- 大学(14096)
共检索到190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勇 游克仁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广温性、广盐性的硅藻类。它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虾类、贝类、鱼类的苗期饵料。但因其培养难度大,且又未形成工厂化生产的规模,全国沿海各水产苗种培育单位对中肋骨条藻的需求量极大。鉴此,笔者自1994年2月15日~10月25日,对中肋骨条藻工厂化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获得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宋娅婷 林军 沈敏 关莹莹 刘洪生
为了解温度、光照和磷酸盐及其交互作用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每个环境因子设置3个水平[温度:17、23、29℃;光照:80、120、160μmol photons/(m~2·s);磷酸盐:0.1、1、10μmol/L],考虑环境因子间的两两交互作用,采用L18(3~7)正交实验表安排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浓度和光合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因素3水平的实验中,中肋骨条藻在10μmol/L磷酸盐浓度下叶绿素a峰值能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最优环境因子水平组合为23℃、120μmol photons/(m~2·s)、10μmol/L。在培养期间,磷酸盐浓度对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峰值造成极其显著的影响(P0.05)。中肋骨条藻在10μmol/L磷酸盐浓度下光合活性更高,但光能利用效率α并未随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当中肋骨条藻处于10μmol/L和1μmol/L磷酸盐浓度时,光照对最大量子产量F_v/F_m造成显著影响(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鹏 徐韧 刘材材 刘汉奇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起始密度3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下悬浮清洁疏浚物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起始密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影响非常显著(P<0.01),温度对其生长影响显著(P0.05)。在本实验范围内,悬浮清洁疏浚物在培养条件为温度25℃,盐度22,起始密度0.1×104cells·mL-1时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藻细胞生长的抑制影响最小。0~16μm粒径清洁疏浚物主要通过遮光效应引起藻细胞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对藻细胞生长产生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世建 刘杰 洪亚辉 李精华
为了加快黄花菜品种更新换代 ,进行了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的研究 .结果表明 ,黄花菜的心叶、花茎、花瓣、花柄都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 ,其诱导率从大到小为花瓣 ,花柄 ,心叶 ,花茎 ;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MS(N6 )+2 ,4 - D(2 .0~ 2 .5 mg/ L) +6 - BA(0 .5 m g/ L) ,p H5 .8~ 6 .0 ;苗的分化以 MS+6 - BA(2 .0 mg/ L) +NAA(0 .1mg/ L)为最适培养基 ;根的分化培养基为 1/ 2 MS+0 .5 mg/ L NAA+0 .5 mg/ L IAA,白糖 2 % ,琼脂 0 .8% .
关键词:
黄花菜 愈伤组织 工厂化 快速繁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春光 钱传忠
大规模工厂化养鳖高产技术赵春光,钱传忠(浙江省萧山市养鳖研究所)(中浙萧山特种水产公司)为摸索出一套大型工厂化养鳖高产的综合性措施,1994年我们进行了实用性技术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条件与材料1.试验条件试验场地是在我所的实验基中浙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章剑
工厂化养鳖技术探讨章剑(苏州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215004)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工厂化养鳖迅猛发展,目前已遍及大部分省市。在技术方面,主要是采用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的条件增温,打破鳖的冬眠习性,使鳖一年四季处在生长状态。同时改进饲料成分,使鳖生长加快。...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海文
搞好工厂化养鳖水质的调控,对改善鳖的生态环境条件,加速鳖的生长,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饲料及投喂技术直接影响到养鳖水体水质的污染程度,进而决定着水质的好坏。所以饲料及投喂必须讲究科学。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加动物肝脏、植物油及新鲜蔬菜投喂。动物肝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泽铨 茹国祥 胡国祥
工厂化养鳖常年产卵技术朱泽铨,茹国祥,胡国祥(浙江省绍兴县水产局)(浙江绍兴东浦镇水产站)1995年4月我们在绍兴县东浦镇特种水产养殖总公司研究建成了带暖房的亲鳖池,培育了100只亲鳖,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试验材料1.1鳖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琳翔 李婕 王圣铕 肖淑霞 蔡志英 江玉姬 谢宝贵
通过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Volvaria volvacea)的栽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以期应用于草菇工厂化栽培生产.发酵过程中检测了发酵料的温度、pH,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料转移至塑料框内进行高温杀菌,并对草菇进行室内栽培.试验时,对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以及塑料框栽培的装料高度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草菇农艺性状的测定,探索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为50%,发酵料升温较快,发酵料终pH为7.89,适合草菇生长;塑料框装料高度10.0 cm时,草菇生长最好,单框产量最高为(434.14±132.39) g,横径和纵径最大为(40.34±5.12) mm和(43.71±5.97) mm,生物转化率较高,达(17.37±5.54)%.
关键词:
隧道发酵 草菇 生长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滕光辉 李长缨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迅速 ,但自动化程度不高 ,因此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设施农业对于提高温室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利用计算机视觉对植物生长监测控制和开发农业生产机器人 2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图像处理硬件的开发、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图像处理新方法的研究等 3个方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王小平 杨美兰 王增焕 黄洪辉 贾晓平
于粤东工厂化杂色鲍(HaliotisdiverscolorReeve)养殖场的进水管、养鲍池、排水渠分别取水样,测定水中pH、DO、DIN及DIP的质量浓度C(X)。进水为自然海水经沉淀、过滤。池中水温为26 9~29 0℃,幼鲍养殖密度2500~3000ind/m2;成鲍放养密度为120笼/池,40个/笼,体重12g。观察实验共进行6天。结果显示,水质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出水口水体DIP质量浓度、DIN质量浓度及COD质量浓度比进水水体明显增高,平均分别增高1.6、1.4和0.6倍,出水口水体DIP质量浓度20%观测值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出水水体C(DO)和pH略有降低,平...
关键词:
杂色鲍 工厂化养殖 水质变化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曲克明 卜雪峰 马绍赛
研究了常见大型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和贝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石莼和海带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明显高于鼠尾藻和马尾藻,密度2g/L的石莼和7.52g/L的海带是较好的养殖密度。与扇贝和文蛤比较,牡蛎具有较高的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率,可以在24h内除去养殖废水中93%的悬浮颗粒物。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40g石莼组成的净化养殖废水的生物滤器对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具有最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效率分别为PO4P67.8%、NO2N60.2%、NH4N55.8%、NO3N59.0%和SPM82.5%。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150g海带组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乔玲 任成喆 李健 李铁军 孙秀梅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池中,一株硅藻在养殖中期和后期长期占优势,因其个体较小且细胞外壳覆盖一层硅质膜,难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准确鉴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对该藻株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分离藻株为微小辐环藻HY01 (Actinocyclus exiguous HY01)。藻细胞直径约为(11.4±1.0) μm,壳面上有很多小孔,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且壳中央的孔密度较壳边缘稀疏,壳边缘具有眼斑结构,有3~5个唇形突。以不同浓度氨氮和硝态氮为氮源培养微小辐环藻HY01,结果显示,微小辐环藻HY01均能利用氨氮和硝态氮进行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为600和882 μmol/L,但以氨氮为氮源时微小辐环藻HY01的最大细胞密度、最高比生长速率以及蛋白含量均低于以硝态氮为氮源,表明微小辐环藻HY01可能更喜欢利用硝态氮,但对较高浓度的氨氮有一定的耐受性。
关键词:
微小辐环藻 鉴定 氨氮 硝态氮 生长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