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62)
- 2023(5211)
- 2022(4097)
- 2021(4084)
- 2020(3254)
- 2019(7852)
- 2018(8046)
- 2017(14781)
- 2016(8385)
- 2015(9695)
- 2014(9713)
- 2013(8967)
- 2012(7886)
- 2011(7113)
- 2010(7596)
- 2009(6376)
- 2008(6142)
- 2007(5421)
- 2006(4674)
- 2005(4139)
- 学科
- 济(29202)
- 经济(29175)
- 管理(19850)
- 业(17553)
- 方法(16196)
- 数学(14902)
- 企(14669)
- 企业(14669)
- 数学方法(14374)
- 理论(9334)
- 中国(8825)
- 教学(8807)
- 农(8315)
- 教育(6971)
- 业经(6300)
- 学法(5930)
- 教学法(5930)
- 农业(5250)
- 学(5111)
- 学理(5059)
- 学理论(5059)
- 财(5038)
- 地方(4928)
- 制(4858)
- 技术(4693)
- 贸(4264)
- 贸易(4257)
- 和(4178)
- 易(4139)
- 银(3848)
- 机构
- 学院(105667)
- 大学(103256)
- 管理(39616)
- 济(36313)
- 经济(35261)
- 理学(34019)
- 理学院(33662)
- 研究(32642)
- 管理学(32555)
- 管理学院(32380)
- 中国(24148)
- 京(22200)
- 科学(20506)
- 江(17437)
- 财(16598)
- 技术(16433)
- 农(15917)
- 所(15841)
- 范(15632)
- 业大(15614)
- 中心(15485)
- 师范(15458)
- 研究所(14420)
- 职业(14286)
- 北京(14247)
- 州(13979)
- 财经(12516)
- 院(12405)
- 农业(12231)
- 教育(12178)
- 基金
- 项目(71144)
- 科学(55032)
- 研究(54792)
- 基金(47561)
- 家(41012)
- 国家(40654)
- 科学基金(35091)
- 社会(30949)
- 省(30545)
- 教育(29770)
- 社会科(29193)
- 社会科学(29185)
- 划(25392)
- 编号(24646)
- 基金项目(24098)
- 自然(22824)
- 自然科(22352)
- 自然科学(22349)
- 自然科学基金(21903)
- 资助(21052)
- 成果(19978)
- 课题(18667)
- 重点(16675)
- 年(15785)
- 创(15495)
- 部(15191)
- 发(14794)
- 项目编号(14618)
- 创新(14322)
- 规划(14128)
共检索到16149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国方 仲爱萍
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特点,实施"学校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见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综合实训—学校专业技能学习实训、考证—企业顶岗实习"螺旋推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螺旋推进流程中开展项目驱动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和企业轮训模式三种工学交替合作形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国方 仲爱萍
本文介绍了宁波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实施工学交替螺旋推进式培养的方案,即:三年内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训分段实施,教学内容在校企交叉融合、螺旋式递升,并阐述了校企深层联结、设计培养框架、校企文化融通、校企课程衔接四个行动步骤。
关键词:
中职 工学结合 螺旋式推进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瑛
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分析"双层次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交替实践背景,提出体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思路,从重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学互融"工作室、构建职业素质体系等5个方面,阐述工学交替实践的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
工程造价 双层次 螺旋递进 工学交替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莹莹 张利华 魏波 喻飞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以高素质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为宗旨,在"3+1""2+1+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校内外"双螺旋"耦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双螺旋"递进、专业创业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关键词:
创新双螺旋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吕震宇 郝海滨
文章针对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校企对接难、实践资源有限等问题,将"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思想引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建立能力、知识、实践与课程层次模型完善培养方案,借助螺旋式实践体系整合校内、校外实训实习资源,围绕实践构建课程组并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依此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蔡敏华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学生行业就业的流失率,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5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为保障该模式的实施,须明确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职责,构建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质量控制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峥 时珍 邓国平 李丽 李川 李煜 韩卫宏 鲁李斌 余文龙 赵伟忠
本文通过探索"工学交替、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出具有工学多次交替、岗位和能力的双螺旋递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元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的联合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的好员工、社会的好公民、家庭的好成员,使毕业生成为适应"专业、企业、职业"三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培养新"三好"人才的目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陆娇娇 贾文键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对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人才发展上秉持一种长期导向的"螺旋"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际组织人才螺旋发展模式,为本国公民铺就一条内外联通、螺旋上升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路径。从整体来看,螺旋发展模式涵括人才孵化、派出历练、回巢哺育、晋升与联结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个阶段也都有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该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一种单线型的职业发展路线,强调人员和知识的多向流动,更好融合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利益。"螺旋模式"在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员代表性近年来从"量"和"质"上都有了明显改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志强
创业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课程不完善、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等问题,运用生物工程领域的"双螺旋"结构模式,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等途径构建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标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之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助推经济增长为根本旨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凝聚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合力,构建政策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彼此渗透、融汇贯通的“外螺旋”链条;并基于“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的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内螺旋”链条,最终形成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专业资源库建设三方面着手,确保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钱和生 任谦 何晨阳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企业的学习与学校的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本文在简述"四化"特征的工学结合模式、"1223"结构的工学结合模式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办学平台、教育教学平台、资源平台"三平台"的实施模式途径,并根据实践经验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中职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传广 邹晓红
产教融合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依据“双螺旋”理论,坚持产业逻辑、教学逻辑、政策逻辑、实践逻辑,构建了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为:校企共同开展岗位需求调研、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招生选拔、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加强实习管理、共同开展质量评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能够打造“校政企行研”五方共建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乳交融,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创新创业“双导师”制度,搭建“认知—实践—孵化”实践平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高职 创新创业 认知 实践 孵化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