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3)
2023(12327)
2022(10760)
2021(10250)
2020(8682)
2019(19943)
2018(20157)
2017(38351)
2016(21451)
2015(24376)
2014(24515)
2013(23647)
2012(21564)
2011(19405)
2010(19304)
2009(17806)
2008(17556)
2007(15613)
2006(13492)
2005(11968)
作者
(59999)
(49543)
(49261)
(46977)
(31743)
(23762)
(22433)
(19417)
(18868)
(17867)
(16998)
(16597)
(15728)
(15617)
(15208)
(15162)
(15058)
(14730)
(14158)
(14098)
(12289)
(12235)
(11812)
(11322)
(11264)
(11043)
(10971)
(10956)
(9958)
(9845)
学科
(77199)
经济(77073)
管理(64599)
(57611)
(49356)
企业(49356)
方法(35849)
数学(30670)
数学方法(30301)
(22839)
中国(20756)
(20120)
(18681)
业经(18057)
(17093)
地方(14876)
理论(14559)
(14353)
财务(14286)
财务管理(14254)
(14150)
贸易(14143)
(13762)
企业财务(13535)
(13286)
农业(13172)
教育(12974)
(12939)
环境(12783)
(12738)
机构
大学(302945)
学院(297011)
管理(117570)
(113584)
经济(110858)
理学(102039)
理学院(100889)
管理学(99116)
管理学院(98574)
研究(96359)
中国(69611)
(64287)
科学(59222)
(55212)
(47521)
财经(43737)
(43559)
业大(43370)
中心(43333)
研究所(43186)
(43174)
(42429)
师范(42083)
北京(40805)
(39626)
(35258)
(34971)
农业(34001)
师范大学(33825)
经济学(33812)
基金
项目(203531)
科学(159918)
研究(153545)
基金(145943)
(125370)
国家(124289)
科学基金(107197)
社会(94712)
社会科(89643)
社会科学(89622)
(79676)
基金项目(77878)
教育(72601)
自然(68976)
自然科(67330)
自然科学(67318)
(67152)
自然科学基金(66076)
编号(63899)
资助(60015)
成果(54203)
(45671)
重点(45184)
课题(44631)
(42486)
(42464)
(40453)
项目编号(40077)
教育部(39738)
创新(39536)
期刊
(123516)
经济(123516)
研究(90820)
中国(58865)
学报(45446)
教育(44162)
管理(43180)
(42707)
科学(41222)
(39308)
大学(35299)
学学(32210)
农业(27341)
技术(25128)
(24055)
金融(24055)
财经(21317)
业经(19495)
经济研究(18816)
图书(18497)
(18061)
问题(15985)
理论(15207)
科技(14460)
实践(14037)
(14037)
(13438)
(13321)
技术经济(13269)
现代(13112)
共检索到433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铁蓉  
本文依据人力资源流动必要性理论,从任期机制、晋升机制、招聘机制和兼职机制四个方面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指出我国应借鉴美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华祥  黄启兵  
美、德两国高校教师的流动机制主要有四种:晋升机制、招聘机制、任期机制与兼职机制。这四种机制体现了主动流动与被动流动、近亲繁殖与学术交流、学术压力与学术自由及层次结构与教师流动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俊峰  李炎  
高校教师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可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现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通过审视高校人才流动机制现状,可有效反思高校管理体制弊端对教育发展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策略,以期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安玉海  
国外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安玉海一所大学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在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践中,形成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流动──相对稳定──再流动,有效地实现教师结构的合理调整、素质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海威  刘元芳  
心理契约作为制度契约的有效补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内驱力。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契约具有自主性、敏感性、教育性、成就感和发展性特征。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类型、性质和违背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本土文化的特点,提出以人本式管理夯实心理契约,以参与式管理引导心理契约,以前瞻式管理维护心理契约的中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潘伟伦  
建立高校教师流动机制能够克服高校教师的发展生态问题,尤其是教师终身制所带来的高校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高校教师流动仍然还存在无序化问题,这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可借鉴国外关于高校教师流动运行机制,促进高校间、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石芬芳  任婷  
教师以个体的身份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签订教师聘任合同,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劳动合同,合同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然而,我国现行高校教师聘任实践中普遍实行的实际上是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协议。针对我国目前高校教师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归结,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美国教师聘任合同的特点进行归纳,以此为借鉴,提出将教师个人聘用合同与教师集体合同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会在聘任合同中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魏迪  
高校教师的流动意愿和行为是四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推力和拉力的促进流动作用之外,组织粘力和斥力阻碍了教师流动。影响高校教师流动四种作用力的合力函数在流动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四力模型"对于理解高校教师流动的宏观效应和科学分析其微观决策机制提供了框架与视角。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丹龄  张岩峰  汪雯  
选择了北美、欧洲、亚洲十个在社会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代表性的国家(地区)进行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十国(地区)的高等教育与教师管理体制、现行的高校薪酬体制及其特点,以及薪酬改革的趋势,为建立新型中国高校薪酬制度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延宇  
重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大学不断涌现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201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并正式启动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耿浩  
随着民办高校发展,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对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遇春  吉辉  
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教师如何避开现实困境,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既关乎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又和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本文通过以样本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深入研究。针对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探求教师教学发展的内生和外在动力,内涵和外延双驱并进来激发教师教学兴趣和教学组织活力。结合样本高校校院联动的实践探索,从政策导入、评估介入、名师深入、文化植入四个方面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新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昱  刘晨阳  
在重科研、轻教学大环境下,完善高等学校教学激励机制对于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报酬与教学质量相关性不高、职称评定中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失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健全薪酬计算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等,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谭轶群  刘国买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晓峰  任陈陈  潘星星  万伦来  
薪酬激励是现代高校激励制度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地发挥高校薪酬激励效果,最大限度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热情,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薪酬(包括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折损程度普遍较严重,折损率最高的达到60%,最低的也近20%。总体来看,高校教师薪酬的折损与教师的行政级别、所属高校类别显著相关,行政级别越低、高校发展平台越低的教师薪酬折损程度越高;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所在学科、月薪区间、教龄等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