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0)
- 2023(11013)
- 2022(8600)
- 2021(8143)
- 2020(6547)
- 2019(15005)
- 2018(15183)
- 2017(25119)
- 2016(15857)
- 2015(17903)
- 2014(18453)
- 2013(16583)
- 2012(14860)
- 2011(12998)
- 2010(13567)
- 2009(12134)
- 2008(12600)
- 2007(11402)
- 2006(10404)
- 2005(9633)
- 学科
- 济(43406)
- 经济(43349)
- 管理(42957)
- 业(35545)
- 企(30068)
- 企业(30068)
- 财(28019)
- 中国(24192)
- 教育(24074)
- 制(15266)
- 农(15213)
- 理论(14750)
- 方法(13771)
- 务(13593)
- 财务(13568)
- 财务管理(13518)
- 财政(13365)
- 教学(12833)
- 企业财务(12589)
- 业经(12465)
- 体(11661)
- 学(11306)
- 数学(11009)
- 政(10840)
- 数学方法(10787)
- 地方(10699)
- 体制(9519)
- 发(9378)
- 农业(9366)
- 银(9353)
- 机构
- 大学(200723)
- 学院(195057)
- 研究(71625)
- 济(67970)
- 经济(66063)
- 管理(61935)
- 理学(51365)
- 理学院(50660)
- 管理学(49457)
- 中国(49357)
- 管理学院(49066)
- 京(44860)
- 财(44448)
- 科学(41034)
- 范(37960)
- 师范(37703)
- 教育(36951)
- 所(36287)
- 江(34642)
- 研究所(32066)
- 中心(31097)
- 师范大学(30283)
- 财经(29899)
- 北京(29729)
- 农(28718)
- 经(26937)
- 州(26702)
- 技术(26594)
- 院(25957)
- 业大(24848)
- 基金
- 项目(117724)
- 研究(99325)
- 科学(91569)
- 基金(76916)
- 家(65134)
- 国家(64352)
- 社会(57731)
- 教育(55679)
- 社会科(54123)
- 社会科学(54105)
- 科学基金(53807)
- 省(48841)
- 编号(45043)
- 成果(42405)
- 划(42055)
- 基金项目(38608)
- 课题(35967)
- 资助(30837)
- 年(30829)
- 自然(30239)
- 自然科(29519)
- 自然科学(29513)
- 自然科学基金(28940)
- 重点(28537)
- 性(27616)
- 项目编号(27609)
- 部(27363)
- 发(26471)
- 规划(26327)
- 创(24792)
- 期刊
- 济(83715)
- 经济(83715)
- 研究(77129)
- 教育(68921)
- 中国(61364)
- 财(41517)
- 学报(28520)
- 农(26407)
- 管理(24086)
- 大学(23802)
- 科学(23115)
- 技术(21103)
- 学学(19562)
- 职业(17954)
- 融(17915)
- 金融(17915)
- 农业(17609)
- 财经(15835)
- 图书(13747)
- 经(13733)
- 经济研究(13552)
- 业经(12225)
- 坛(11691)
- 论坛(11691)
- 会计(11670)
- 技术教育(11165)
- 职业技术(11165)
- 职业技术教育(11165)
- 财会(11159)
- 问题(10477)
共检索到335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柯佑祥
从"质量发生"的视角来看,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被界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按照"合格质量"、"良好质量"和"一流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准,对中美近年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分层比较发现: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层次鲜明"不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方面更多体现出"科研至上"、"物质为先"的发展倾向;"后大众化"时代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理念和实践需要从"物质"向"人本"的原点转变。
关键词:
质量成本 人才培养 高校 分层比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盛水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特别是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过程后到了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更应着重内涵建设,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程孝良
精英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根本是高质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精英教育不会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加而改变。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应坚守追求卓越的精英教育理念,而不能偏离质量的旨归。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培养模式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可通过联合协作、分段贯通、学科交叉,推进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工作三项创新和四大建设,构筑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制度与保障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文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精英人才已成为一种国家战略,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实,对于精英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型大学、部分高水平"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特质是什么?是不是名牌大学的特权?目标如何确定?精英教育是以学术知识为本还是多知识型并存?课程体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关辉
西方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是对已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而在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背景下演变和发展成为一个目标理论。关于培养目标的争论此起彼伏。"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理念下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深入分析中国化的大众化理论并以此为理念支撑探寻大众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问题,从坚持多元化评价标准、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多样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培养目标 高素质劳动者 拔尖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兴 宁先平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规律、学生个性化特点与能力出发,采用"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体现高职人才培养中专业技术能力强和有一技之长能发展两个不同侧重点的培养目标。"精英教育"模式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开展校企合作育人,"素质教育"模式则结合运用公共基础素质教学平台和"第二课堂"开展分类教学。双模式分层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自我成长,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为每个高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中国教育报刊登记者唐景莉、实习生温小乐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尧学司长的采访文章,提出了高校新的“质量观”。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殷俊明 杨政 宋雅琴
现阶段,中国会计教育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使组织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制度不断变迁,会计准则逐年增加且日益复杂,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会计业务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会计人才培养出现了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如一些重点大学过于强调会计理论的教育,对职业能力开发重视不够,而一些应用型大学又过于强调会计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丁金昌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矛盾、困难和冲突。为了保证大众化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根据现实的、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多样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大众化 多样性 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向明 陈煜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分类分层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在梳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借鉴国外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精英人才的培养规格。
关键词:
大众化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德高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动跟进学生的主体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等方面因素,实施因材施教。应通过大工程观教育、特色教育、精英教育等分层分类教学,充分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提高高校的"教育性因素",从而适应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分层分类 人才培养 策略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带来高等教育精英色彩消褪,大学的办学理念、师生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学教学理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从单纯的高深学问向高深学问与高深技能并重扩展,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向复合型学习转变,学术旨趣与职业取向渐趋融合,以及"有教有类,各类分享"教学理念的形成等。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大学教学理念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学理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义全 杨先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河南省教育厅从2014年起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包括高水平人才支持计划、重大项目支持计划、重大贡献支持计划三个类别的人才引进、培养与支持体系。高水平人才支持计划将对引进和自主培养两院院士、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团队给予200万元经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