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9)
- 2023(13230)
- 2022(11127)
- 2021(10055)
- 2020(8807)
- 2019(20034)
- 2018(19848)
- 2017(38360)
- 2016(20743)
- 2015(23609)
- 2014(23948)
- 2013(23861)
- 2012(22103)
- 2011(19885)
- 2010(20258)
- 2009(19317)
- 2008(19808)
- 2007(18324)
- 2006(16110)
- 2005(14892)
- 学科
- 济(94121)
- 经济(93985)
- 业(90353)
- 企(81213)
- 企业(81213)
- 管理(79431)
- 方法(43080)
- 数学(33518)
- 数学方法(33265)
- 财(32123)
- 农(30414)
- 业经(29712)
- 贸(25204)
- 贸易(25189)
- 易(24477)
- 务(22859)
- 财务(22823)
- 制(22813)
- 财务管理(22784)
- 技术(21664)
- 企业财务(21531)
- 中国(21333)
- 农业(20911)
- 和(16947)
- 理论(16759)
- 体(16437)
- 划(16114)
- 地方(16019)
- 策(15434)
- 学(14774)
- 机构
- 学院(316396)
- 大学(311912)
- 济(138419)
- 经济(135757)
- 管理(125238)
- 理学(106964)
- 理学院(105916)
- 管理学(104527)
- 管理学院(103920)
- 研究(102142)
- 中国(80036)
- 财(65802)
- 京(64964)
- 科学(59554)
- 农(55310)
- 所(52168)
- 财经(51480)
- 江(50158)
- 中心(46977)
- 研究所(46539)
- 经(46464)
- 业大(45631)
- 农业(43525)
- 经济学(42102)
- 北京(40756)
- 州(38826)
- 经济学院(38291)
- 财经大学(37600)
- 院(36459)
- 范(36449)
- 基金
- 项目(199858)
- 科学(157817)
- 研究(148276)
- 基金(145403)
- 家(125169)
- 国家(124068)
- 科学基金(107103)
- 社会(95223)
- 社会科(90386)
- 社会科学(90362)
- 省(79123)
- 基金项目(76994)
- 自然(67903)
- 教育(67386)
- 自然科(66324)
- 自然科学(66304)
- 自然科学基金(65195)
- 划(64978)
- 编号(60014)
- 资助(59056)
- 成果(48111)
- 部(45264)
- 重点(44855)
- 创(44840)
- 发(43210)
- 业(42734)
- 制(41676)
- 创新(41217)
- 课题(40853)
- 国家社会(39412)
- 期刊
- 济(157871)
- 经济(157871)
- 研究(92496)
- 中国(61540)
- 财(55885)
- 农(51885)
- 管理(50448)
- 学报(44769)
- 科学(42931)
- 农业(35187)
- 大学(34664)
- 学学(33044)
- 技术(30715)
- 融(29530)
- 金融(29530)
- 教育(27310)
- 业经(27154)
- 财经(26272)
- 经济研究(24523)
- 经(22668)
- 问题(21902)
- 业(21389)
- 贸(21360)
- 技术经济(19418)
- 国际(18284)
- 世界(16360)
- 财会(16083)
- 商业(15734)
- 现代(15397)
- 科技(14662)
共检索到480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版WIOT数据、WWZ模型以及扩展引力模型对中美高技术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分解和潜力分析。结果表明:(1)中美高技术制造业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美国高技术制造业贸易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市场。(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获益能力低于美国,其中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主要用于最终需求,而美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主要用于中间投入。(3)相对美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中隐含着大量国外价值,且位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下游位置。(4)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较少环节,而美国高技术制造业占据全球价值链较多环节。(5)中美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生产分工程度均高于国内生产分工。(6)中美高技术制造业双边贸易仍存在较大的潜力,具有进一步合作发展空间。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双边贸易合作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WWZ模型及扩展引力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农业双边贸易进行分解和潜力分析。研究表明:(1)总值贸易统计的中美农业双边贸易明显高于增加值贸易统计,表明中美农业双边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重复计算或国外价值成分。(2)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以中间产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美国,而以最终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比却高于美国,表明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主要是用于最终需求。(3)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返回增加值占比明显偏低,表明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相对下游位置,少有出口增加值返回。(4)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占比低于美国,表明中国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较低。(5)中美农业双边贸易中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上升态势明显,意味着中美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都在不断增加。(6)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共同区域贸易组织等促进双边贸易,而经济体间地理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等抑制双边贸易。(7)中美农业双边贸易同属于"潜力开拓型",双边贸易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开拓空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焱 张筱涵 黄庆波
从2009年起光电设备制造业的双边贸易差额在中美贸易逆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40%,剖析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对于揭示中美两国真实的贸易态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的兴起为重新审视双边部门贸易情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框架,本文利用WIO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产业关联以及国别结构等方面,对2000-2014年间中美光电设备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增加值分解,研究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模式下的中美光电设备制造业双边贸易失衡被夸大;尽管中国对美国确实存在贸易顺差,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获利能力相对美国较弱,中国在双边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份额低于美国,且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尽管中国产业中间品的生产能力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兆国
利用WIOD最新数据,对中日制造业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DVA)比重明显高于日本制造业对中国出口中的DVA比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下游位置;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主要对日本出口最终品,垂直专业化(VS)比重相对较低;中国中低技术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中间品比重呈小幅下滑趋势,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品出口国外增加值(FVA_INT)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相对较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更加依赖最终品出口,增加值出口(VAX_F)比重明显低于日本。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石慧敏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向来 张晓青 黄彩虹
文章运用一系列贸易指数描述中美贸易趋势和特点,着重分析中美贸易效率、潜力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992-2015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强度和互补性不断上升,中国现阶段的出口集中度略高于美国;中美间产品贸易结构特点差异较大,省(州)际贸易差异更为明显;人均GDP、贸易国人口增加对双方贸易起正向作用,距离对双方贸易起负向影响,加入APEC、签订自贸协议、海运连接度、交通基础设施等是影响中美贸易非效率的负向因素;2008-2015年中美贸易效率为0.90~0.92,中美实际贸易额与贸易潜力值存在一定差距,两者贸易潜力有持续增长趋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有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质量上,贸易质量是经济质量的重要内容。基于产品质量指数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美制造业近十一年来的双边贸易产品质量。研究表明,在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关系中,从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中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28个制造业中,只有烟草加工业中国总体上处于高质量贸易地位,其余产业中国则处于低质量贸易地位。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质量相对美国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对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讲,中国相对美国的贸易质量表现出恶化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相对质量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武汉祥 周申 白瑜婷
利用1997年—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和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对美国制造业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工资溢价的影响,发现中美双边贸易整体上拉大了美国制造业行业工资溢价,然而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工资溢价产生不同的影响。进一步将制造业行业分为中高技术水平和中低技术水平,结果显示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拉大了美国中高、中低技术行业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然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分别对于中高、中低技术行业的工资溢价产生相反作用。
关键词:
中美双边贸易 美国制造业行业 工资溢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兴华
论文关注碳达峰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导致的“碳不公平问题”,并基于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采用LMDI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制造业始终处于隐含碳净出口状态,且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4年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最终品,而美国—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效应降低了中国—美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及扩展引力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农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和潜力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内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美国,意味着中国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较低,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中间品。(2)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返回增加值比重上升趋势明显,表明中国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所攀升。(3)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返回增加值比重显著低于美国,说明中国农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位置,很少会有出口增加值返回。(4)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最终品,而美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中间品。(5)中美农业贸易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比重明显高于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表明中美农业国际生产分工程度高于国内生产分工。
关键词:
中美 农业贸易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贸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鹏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互有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潜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杨曦 徐扬
本文量化评估了“中国贸易冲击”对中美双边贸易失衡与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文章从贸易成本、生产技术和消费需求三个方面区分了影响贸易和就业的冲击性因素。我们发现:相比贸易成本和生产技术,消费需求冲击更好地拟合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实际变动。中国贸易冲击和美国消费冲击对2000—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减少的贡献比例分别约为20%和36%。因此,双边贸易成本变动并非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冲击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