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37)
2023(12889)
2022(10918)
2021(10304)
2020(8638)
2019(19378)
2018(19398)
2017(37141)
2016(20338)
2015(22437)
2014(22441)
2013(22165)
2012(20831)
2011(18730)
2010(18831)
2009(17597)
2008(17529)
2007(15876)
2006(14071)
2005(12805)
作者
(58744)
(48941)
(48571)
(46477)
(31403)
(23502)
(22294)
(18777)
(18262)
(17650)
(16551)
(16439)
(16078)
(15528)
(15276)
(15007)
(14632)
(14466)
(14175)
(14058)
(12351)
(12023)
(11792)
(11173)
(11153)
(11015)
(10993)
(10786)
(9871)
(9830)
学科
(74075)
经济(73959)
管理(63961)
(62520)
(52029)
企业(52029)
方法(29917)
数学(25413)
数学方法(25154)
中国(23457)
(22937)
技术(22202)
(22078)
(21593)
业经(18447)
(16354)
(15924)
银行(15892)
(15231)
(14892)
贸易(14878)
农业(14590)
(14541)
(14460)
金融(14456)
(14383)
技术管理(13914)
地方(13911)
(13494)
财务(13464)
机构
大学(290204)
学院(288324)
(116626)
经济(114002)
管理(107287)
研究(99122)
理学(91630)
理学院(90554)
管理学(89220)
管理学院(88655)
中国(75799)
(61753)
科学(60103)
(59344)
(50481)
(48889)
财经(45978)
研究所(45406)
中心(45372)
(44925)
业大(42078)
(41580)
北京(38970)
农业(38676)
(38037)
师范(37600)
经济学(36147)
(35898)
(35634)
财经大学(34106)
基金
项目(188231)
科学(148712)
研究(139756)
基金(135993)
(118986)
国家(117964)
科学基金(100212)
社会(88275)
社会科(83609)
社会科学(83591)
(74563)
基金项目(72107)
教育(64765)
自然(63712)
(63110)
自然科(62202)
自然科学(62188)
自然科学基金(61126)
编号(55766)
资助(53680)
成果(47201)
(44713)
重点(42728)
(42326)
创新(41019)
(40952)
课题(39921)
(39195)
(37005)
国家社会(36647)
期刊
(132187)
经济(132187)
研究(89305)
中国(62562)
(46635)
(45475)
学报(45467)
管理(42929)
科学(42154)
教育(35474)
大学(34375)
学学(32137)
农业(30637)
(29902)
金融(29902)
技术(26101)
财经(22942)
业经(21005)
经济研究(20918)
(19757)
问题(17942)
(16958)
科技(16128)
(15000)
技术经济(14792)
(13809)
理论(13483)
(13393)
论坛(13393)
现代(13382)
共检索到441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军宝  郑玉荣  白光祖  吴新年  李莉  
原创颠覆性技术更多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我国鲜有原创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与环境的不尽相同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此,以基因编辑技术这一典型颠覆性技术为例,从创新体系(主体)、技术转移扩散模式、技术创新阶段、立法监管、投融资环境、合作网络、创新成果质量和核心专利等8个方面,对中美两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企业的主体地位还未充分体现;美国产学研结合非常紧密,颠覆性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十分迅速;美国投融资体系相对更健全,初创公司的上市融资政策体系也相对更为完善;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立法监管等较为严格,我国则相对宽松,因此我国往往在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得到启示:我国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颠覆性技术发现与遴选机制,并完善对颠覆性技术的投融资支持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时椿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自 1912年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 ,发达国家对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逾半个世纪 ,对西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尤以美日两国的成就最为显著。研究、借鉴美日两国技术创新的机制和经验 ,对于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工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东  
"重混"是一个动态哲学概念。经济增长源于"重混",技术进化也源于"重混"。技术"重混"分三类:一是技术元素与技术元素"重混";二是技术元素与自然科学捕获的新现象"重混";三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重混",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创生与技术相关的新需求并可能扭转技术进化方向。人类是技术的父母。教育需要将"重混"挪用为一个教育哲学概念,成为一个学科训律以培养出能够感知和促进技术进化的人。"重混"是"四新"专业的哲学基础。"重混"的基本元素是课程。与技术的三类"重混"相对应,新工科"重混"也分三类。伴随经济和技术"重混",在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以课程为基本元素的"重混"正在发生并持续发生,教育系统正从静态向动态转向。教育需要关注并促进这一必然的方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雅薇  周源  陈璐怡  
通过专利分析法,从专利网络结构、专利知识流和专利中心度三个维度研究纳米技术创新演化路径,进而确定我国纳米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已成为纳米大国,纳米科研组织逐渐从知识引入者向知识输出者转化。认为我国在纳米技术产业的主体是大学和各类科研机构,企业方面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整体产业处于由基础科学和技术导向型向应用型转化阶段。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鲁成  谢富纪  于渤  吴伟伟  
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加速变革,中国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谋求竞争优势、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战略,将能够带来产业和市场双重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束超慧  王海军  刘俊峰  
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利器,构建创新网络成为企业撬动该类创新范式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以模块化为切入视角,以智能语音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专利数据为分析手段,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并分析其基本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具有密度低、小世界特征不明显等特点;技术模块化解构与组织模块化设计的双重嵌入,有利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现、突破及应用;整体网络的弱连接、模块化组织网络内部的强连接以及网络异质性,能提高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黄水芳  
通过对颠覆性技术产生动因的分析可知,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可通过其在不同的创新轨迹上解决原技术与市场冲突、自身技术发展与市场冲突的能力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客观和有效地评价了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为政府培育和企业选择颠覆性技术提供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江  邵青青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发展现状、文献共引、研究热点等方面对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美国、英国、中国、德国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核心国家,其中美国学者Christensen等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最大,他们更加重视该领域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从学科分布角度分析,我国需要加大工业技术与颠覆性创新之间的交叉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在管理和经济中的颠覆性创新等方面为国内外共同的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静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是知识产权保护作用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随着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步递减。据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及落实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之瑶   罗军   莎薇   侯小星  
为实现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精准遴选,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立项决策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对比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特征属性差异,借鉴海尔迈耶问题的做法,结合当前政策导向,针对颠覆性技术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属性,提出相应的项目遴选角度和评审标准的思路,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从项目影响力、项目可能性两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矩阵模型,为颠覆性创新项目立项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雪琼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是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碳福利绩效,且该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制度环境良好地区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间接实现碳福利绩效增长;调节效应检验显示,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向调节了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逻辑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同智文  
颠覆性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摆脱对外依赖,实现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但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却不甚清晰。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挖掘和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技术颠覆、技术应用和组织保障层面出发,凝练出二元组织结构等6个影响基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因素,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综合运用NCA和fsQCA方法,以20家装备制造企业为样本,探究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和组态路径,结果显示:(1)二元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条件;(2)存在技术轨道跃迁型和场景创新应用型两条智能化转型实现路径;(3)在特定条件下,因素“技术跃迁”与“场景创新”之间,以及因素“行业间技术合作”与因素组合“场景创新缺乏、超前布局战略”之间存在互替性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厘清了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在机理,而且为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实施智能化转型提供了路径指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素平  寇翠翠  金金  袁红梅  
[目的/意义]以专利信息为基础基于全新视角提出一种预测颠覆性技术的方法,帮助企业提前作出战略布局,抓住市场机遇。[方法/过程]首先对收集的专利数据构建专利相似矩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专利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并筛选出离群专利;然后根据离群专利主分类号划分技术组合,并对各技术组合命名;最后从知识关联性、技术潜力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评估技术组合,并运用孔多塞投票法预测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该方法运用于中药领域,以2008—2012年中药专利为预测区间,结果表明技术组合D代表的中药化学成分、含量、制剂的检测方法有望成为颠覆性技术,随后以2013—2017年专利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