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6)
- 2023(12736)
- 2022(10588)
- 2021(9729)
- 2020(8177)
- 2019(18662)
- 2018(18016)
- 2017(34814)
- 2016(18958)
- 2015(21243)
- 2014(21210)
- 2013(21000)
- 2012(19690)
- 2011(17808)
- 2010(18100)
- 2009(17303)
- 2008(16709)
- 2007(15170)
- 2006(13106)
- 2005(11961)
- 学科
- 济(78204)
- 经济(78122)
- 业(51649)
- 管理(50836)
- 企(41719)
- 企业(41719)
- 方法(36377)
- 数学(32358)
- 数学方法(32013)
- 融(28100)
- 金融(28096)
- 中国(26687)
- 银(26069)
- 银行(26027)
- 行(25139)
- 财(22060)
- 农(21854)
- 制(17878)
- 地方(17742)
- 业经(17003)
- 学(16947)
- 贸(15884)
- 贸易(15875)
- 易(15459)
- 农业(14816)
- 务(14730)
- 财务(14693)
- 财务管理(14656)
- 企业财务(14016)
- 理论(12522)
- 机构
- 大学(273433)
- 学院(272936)
- 济(112743)
- 经济(110320)
- 管理(99742)
- 研究(94153)
- 理学(85979)
- 理学院(84979)
- 管理学(83369)
- 管理学院(82870)
- 中国(76976)
- 科学(58460)
- 京(56987)
- 财(53417)
- 农(50270)
- 所(48850)
- 中心(45163)
- 研究所(44676)
- 财经(42917)
- 业大(41933)
- 江(41245)
- 农业(39950)
- 经(38905)
- 经济学(36399)
- 北京(35624)
- 范(35558)
- 师范(35159)
- 州(33508)
- 院(33431)
- 经济学院(33193)
- 基金
- 项目(181753)
- 科学(142261)
- 基金(131902)
- 研究(130836)
- 家(115748)
- 国家(114807)
- 科学基金(97017)
- 社会(82991)
- 社会科(78808)
- 社会科学(78782)
- 省(71559)
- 基金项目(69335)
- 自然(62359)
- 自然科(60956)
- 自然科学(60931)
- 划(60555)
- 教育(60432)
- 自然科学基金(59895)
- 资助(54427)
- 编号(52569)
- 成果(43677)
- 重点(41910)
- 部(40431)
- 发(40053)
- 创(38226)
- 课题(36978)
- 创新(35888)
- 科研(35364)
- 性(34934)
- 国家社会(34431)
共检索到406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创  徐曼  
                                    
                                
                            
                            文章选取利率、货币供给、信贷、汇率、房价和股价6类金融指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合成了中美两国的金融形势指数,以考察两国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协动性水平下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金融形势均存在3年左右的短周期波动,并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非对称性特征;近年来中美两国金融周期的协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金融风险的传递渠道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中美两国金融周期的波动态势和联动机制,有效防御国际金融波动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金融周期  金融形势指数  协动性  中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畅  苏鹏  姜晓春  
                                    
                                
                            
                            本文首先通过SVAR模型构建了中美两国金融状况指数来表征金融波动,其次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将其划分为繁荣和萧条两种状态,由此构建了反映两国金融波动同步性的协动指数(SI),最后用因子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了两国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研究表明,中美金融波动周期长度接近,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非对称特征。中美金融波动协动性及其风险传导路径会随着外部冲击和内部矛盾情势的变化而变化。门限回归结果显示,贸易因子在各区制内均显著,是两国金融联系的基础。金融协动性较低时,汇率因子是金融风险传导的主要途径。随着协动性提高进入中等水平,资产和利率因子成为主导。当协动性到达高区制时,股票和房价等资产因子仍是两国金融联系和风险传导的主通道,但与调控政策相关的汇率和利率因子开始显现出对风险的抵御作用,相关政策协调有助于抑制风险传导。
                            关键词:
                                
                                    
                                    
                                        金融波动  协动性  风险传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创  徐曼  
                                    
                                
                            
                            采用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从水平和方向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并揭示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总溢出效应和定向溢出效应均明显处于较高水平;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定向溢出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美国金融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明显强于中国金融波动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现阶段中国金融周期波动主要通过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传导到美国金融体系,而利率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则是美国金融周期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积极调整金融格局,确保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渐进、有序的同时,中美两国还应在金融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并健全系统性风险跨国分摊机制,以防范两国金融体系共振对世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剧。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动态溢出指数  传导机制  中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某些国家经济周期在波动过程中存在同步性特征。通过考察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两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某些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同步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这是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条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美两国贸易和直接投资联系是经济周期同步性出现的纽带和基本传导渠道。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双方的经贸交流和合作,真正发挥两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中尉  孙克任  
                                    
                                
                            
                            本文首先选取代表性金融指标:广义货币供给M2、银行信贷额、股票市值和保费金额作为权数,计算指标增长率的基础上建构中国金融周期指数,根据指数序列,利用HP滤波模型对我国金融周期指数以及构成周期指数的指标变量进行周期和趋势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金融周期指数分析的结论。
                            关键词:
                                
                                    
                                    
                                        金融周期指数  HP滤波模型  波动特征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颜昌华  刘尧成  
                                    
                                
                            
                            本文应用异方差时变参数模型(SV-TVP-VAR)分析中国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冲击的动态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包括如下三点:首先,在2009年后中国金融周期自身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虚假繁荣背后的资产泡沫问题不容小觑;其次,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进入"未完成的衰退"阶段,金融周期下行冲击对GDP的长期影响显著为负;最后,基于央行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周期冲击对CPI的长期影响不明显。文末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强  杨修琦  田思雨  
                                    
                                
                            
                            本文运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对中国金融韧性指数的构成指标进行筛选,使用熵权法构建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金融韧性指数,基于离散小波分析方法测度了金融韧性周期并研究其叠加效应,采用BK分解方法进行不同频域下金融韧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分析。本文得出三点结论:第一,金融韧性的主周期表现为28~32个月的高频短周期,它由不同频率的波动叠加构成,主要包括金融韧性三个评价维度的叠加效应,高频短周期的波动主要由防御抵抗能力和适应恢复能力波动导致,中频中周期主要由转换学习能力波动导致。第二,在金融韧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分析中,金融韧性周期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较高的冲击影响,主要表现为高频短周期效应;而经济周期对金融韧性周期波动也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低频长周期效应。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金融韧性周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小;经济周期对金融韧性周期波动的影响也较小,但是该影响在未来有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金融韧性  经济周期  小波分析  频域连通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家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主要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重大变革,促使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实际经济数据对模型中的结构参数和外生冲击过程进行了校准和贝叶斯估计,同时展示了这一分析框架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三个具体应用,结果发现:(1)信贷冲击是驱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力量;(2)减少信贷摩擦能够平抑我国的经济波动,并且扩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模型对CPI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拟合程度非常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家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主要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重大变革,促使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实际经济数据对模型中的结构参数和外生冲击过程进行了校准和贝叶斯估计,同时展示了这一分析框架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三个具体应用,结果发现:(1)信贷冲击是驱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力量;(2)减少信贷摩擦能够平抑我国的经济波动,并且扩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模型对CPI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拟合程度非常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继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联  郁彬  
                                    
                                
                            
                            论文以1954年7月1日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及2006年10月8日以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隔夜品种为观察对象,运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中美两国利率的周期特征及周期波动的位相关系。单谱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存在着20年左右、8年~11年、2~4年的周期特征。以本文的观察角度,两国利率均存在2年、1年半、1年左右及半年左右的周期特性,有相似的周期特征。交叉谱分析表明,美国联邦基金市场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波动互有领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小莉  
                                    
                                
                            
                            文章基于1996—2015年中美季度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微观角度考察在SITC标准下1级分类的10类贸易商品与中美经济协动关系。结果显示:SITC0、SITC1、SITC2、SITC3、SITC7、SITC9贸易规模与中美经济协动性表现出正相关,具有顺协动性;SITC4、SITC5、SITC6、SITC8贸易规模与中美经济协动表现出负相关,是逆协动性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各类贸易与中美经济协动关系比较稳定,但总体上顺协动性商品在中美贸易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关键词:
                                
                                    
                                    
                                        贸易品类别  协动性  SITC分类标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罗纳德·麦金农  刘钊  
                                    
                                
                            
                            在美国近乎零利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国际美元本位出现了问题,新兴市场因其较高的自然利率"淹没"在国际"热钱"的流入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纷纷进行干预,以防止主权货币急剧上升。他们中的部分失去了对货币的控制,并开始出现了通货膨胀。全球的初级商品价格出现了上涨。这种美元外围出现的周期性通货膨胀在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表现出来将有一个较长的时滞。由于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被抑制,近乎零利率的政策对刺激美国经济未起到作用。由于中国被迫保持其货币利率低于市场出清的水平,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于美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罗纳德·麦金农  肖立晟  
                                    
                                
                            
                            在美国实施近似零利率货币政策后,国际美元本位制运转出现失灵。新兴市场国家较高的利率水平吸引热钱大量流入,各国央行入市干预以避免本币急剧升值,但是却由此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出现通货膨胀。除非被全球银行业危机中断,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和美元外围国家的周期性通货膨胀需要经历较长时滞后,才会传导至美国的核心CPI。由于美国国内银行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受到金融抑制,零利率政策并没有刺激美国实体经济。与此同时,由于利率水平被限定在市场出清状态之下,中国同样遭受了金融抑制,尽管其形式与美国并不相同。
                            关键词:
                                
                                    
                                    
                                        零利率  热钱  金融抑制  大宗商品价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世权  陈赤平  刘尧成  
                                    
                                
                            
                            文章构建了中国的金融周期指数并对其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存在着显著的"双周期",长度分别为8年和1.5年。并分析了国内外冲击因素对中国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机制,发现代表国内冲击因素的M2和代表国际冲击因素的人民币REER都是中国金融周期变化的领先指标,而且二者与金融周期的互谱峰值与金融周期的自谱峰值恰好重合,说明这两种冲击因素能够很好地拟合金融周期的波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