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5)
- 2023(8607)
- 2022(7052)
- 2021(6476)
- 2020(5197)
- 2019(11796)
- 2018(11027)
- 2017(20944)
- 2016(10529)
- 2015(12145)
- 2014(11625)
- 2013(11630)
- 2012(10728)
- 2011(10063)
- 2010(9720)
- 2009(9019)
- 2008(8936)
- 2007(7501)
- 2006(6554)
- 2005(5966)
- 学科
- 济(56554)
- 经济(56514)
- 管理(31672)
- 业(28861)
- 方法(24629)
- 企(22720)
- 企业(22720)
- 数学(21943)
- 数学方法(21858)
- 贸(21614)
- 贸易(21604)
- 易(21041)
- 中国(17223)
- 农(12473)
- 地方(12305)
- 财(10364)
- 业经(10315)
- 关系(9680)
- 出(9384)
- 环境(9280)
- 学(8226)
- 融(8201)
- 金融(8199)
- 制(8106)
- 银(7830)
- 银行(7828)
- 农业(7735)
- 口(7705)
- 出口(7704)
- 出口贸易(7704)
- 机构
- 大学(161614)
- 学院(160654)
- 济(83303)
- 经济(82352)
- 管理(61159)
- 研究(59066)
- 理学(53713)
- 理学院(53137)
- 管理学(52587)
- 管理学院(52296)
- 中国(45298)
- 京(33476)
- 财(33009)
- 科学(31631)
- 经济学(28420)
- 所(28196)
- 财经(27718)
- 研究所(25958)
- 经济学院(25878)
- 经(25585)
- 中心(25069)
- 院(21592)
- 北京(21352)
- 财经大学(20851)
- 范(20409)
- 师范(20297)
- 江(20263)
- 农(20073)
- 贸(18906)
- 业大(18730)
- 基金
- 项目(110974)
- 科学(90539)
- 基金(85897)
- 研究(82472)
- 家(74720)
- 国家(74234)
- 科学基金(64184)
- 社会(58657)
- 社会科(56010)
- 社会科学(56004)
- 基金项目(44143)
- 省(38798)
- 自然(38480)
- 自然科(37645)
- 自然科学(37636)
- 自然科学基金(37020)
- 教育(36544)
- 资助(35111)
- 划(33831)
- 编号(30544)
- 部(26776)
- 国家社会(26702)
- 重点(25256)
- 发(25200)
- 中国(24990)
- 教育部(23608)
- 成果(23506)
- 创(23213)
- 人文(22773)
- 创新(21915)
共检索到232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军 周玲玲 张恪渝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对象,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首先运用沃姆斯利(Walmsley)动态递归方法更新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基准数据库,然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库普曼(Koopman)等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法,分解中美加征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影响,从区域价值链视角出发评估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从国家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却深化了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程度,主要归因于直接贸易规模性转移与间接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两个方面;从产业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不同行业部门参与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总体而言,对不同行业的区域价值链均呈现促进效应,但电子产业增长相对较高,其次是汽车业、纺织业,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截然不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振 周冰惠 谢旭斌 王梓楠
本文通过三国模型从行业收益角度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参与度的提升对贸易摩擦的影响,发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其自身遭遇的贸易摩擦有"催化剂效应"和"润滑剂效应"。基于2000—2014年TTBD与WIOD匹配的制造业数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贸易伙伴在某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越接近,中国与该贸易伙伴发生贸易摩擦的频率越高,体现在相关行业的贸易摩擦数量越多;中国某行业的相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越高,该行业的相关贸易摩擦越容易得到解决,体现在贸易摩擦的持续时间越短。将以上结论放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中也同样适用。因此,随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赶超与攀升,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的加剧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并且这个摩擦将呈现常态化、长期化、复杂化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冷静对待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催化剂效应",并重视参与价值链重构的"润滑剂效应",保持自身的改革与开放战略定力,借助外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继续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应对机制,构建国际贸易摩擦的企业应对体系,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吕越 马嘉林 田琳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对华发起贸易争端的动因、影响以及中国应对之策,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是两国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将直接导致中美双边贸易额下降,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产生冲击,引发贸易、投资转移效应,中间进口品成本上升,国民福利下降。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通过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实现价值链地位攀升,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和引领WTO改革和国际贸易投资协定谈判,逐步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带路"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本文利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清单、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美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等数据,使用Taylor一阶展开法和考虑消费异质性的Creedy方法测算了中美贸易摩擦给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带来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基于Taylor一阶展开法还是Creedy方法,本轮贸易摩擦给中美两国自身带来的福利损失最大,且美国受损程度明显高于中国;第二,全球价值链上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以及日本、德国、英国等经济体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福利损失较大;第三,国别责任分解表明中美福利损失主要来源于自身加税行为,而其他绝大多数经济体的损失主要由美国加税引致;第四,收入分配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引致的中国福利损失是累退性的,而美国福利受损程度与收入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全球价值链各参与者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主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治理秩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维林 程倩 王敏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两国贸易正式步入高关税阶段。文章利用过去16年双边HS6贸易数据估算了中美加征关税清单所涉及部门的出口需求弹性,构建跨国投入产出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情景模拟并测算对两国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以2017年就业人数为基准,美国单方面对中国8个产业部门的商品加征25%关税后,按直接影响测算,上述部门的就业人数将减少31.67万;考虑到价值链传导作用引发的间接影响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人数将减少136.45万。在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美国就业人数将减少5.19万。中国受影响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最多;美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则基本相当,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较深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就业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 关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蓝庆新 窦凯
2018年由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与以往不同,美国对中国征税的焦点集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矛盾根源不在于贸易失衡,而是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攀升而导致中美双方贸易竞争性增强。文章对GVC参与度指数和GVC地位指数的测度表明,中美之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逐渐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此验证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动态GTAP模型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宏观经济、部门产出和全球价值链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大于美国,但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贸易摩擦的影响完全处于可控状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一兵 张弘媛
中美贸易摩擦会抑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间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同时也会使基于后向联系的生产长度相对更快地缩短,从而引致生产线位置相对向上游移动,最终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美贸易摩擦是长期性和复杂化的,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并深层次地融入世界经济,换取更广阔更持续的发展空间;政府部门应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相关产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企业应拓展新产品类别、向替代产品转移,或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及直接出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同时,我国应培育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产环节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礼辉 任洁 朱磊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生产过程分节化和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本文对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及分工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分工地位指数总体小于美国同期值,美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这与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分工程度较高相一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具竞争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GVC分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需加快受制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杜明威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非对称贸易效应。研究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中美贸易摩擦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与中美存在价值链联系的所有经济体出口贸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其中,美国出口贸易利益遭受的损失显著大于中国。另外,美国对华贸易制裁对其他经济体出口贸易利益和全世界总值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均显著大于中国对美国同等规模贸易制裁。研究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下,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两个维度深入考察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各经济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价值:为中国有效遏制以及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瑞娜 倪红福
2017年,中美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美国对华战略从合作走向竞争。新冠肺炎疫情下,中美关系更是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将影响中美两国的经济,进而产生连锁反应,造成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利用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假设提取法,测算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世界43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并重点模拟中美之间贸易由国内供给替代对增加值和劳动力就业的最大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基准模型设定下,经济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中国周边地区、美国周边北美自由贸易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反映了区域性生产网络的存在。第二,相对美国,中国受影响更大,增加值下降2.5%以上;其余受影响较大的国家有爱尔兰、卢森堡、荷兰;印度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较小。第三,中美经贸摩擦对每个行业的影响不同,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为中国的家具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以及美国的航空运输业。第四,假设其余国家或地区卷入中美经贸摩擦,存在替代效应和全球价值链重构,部分国家或地区增加值和劳动力就业均上升,上升最多的为22.42%。建议深化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强化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产业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倪红福 龚六堂 陈湘杰
研究目标:测算关税的累积成本并模拟分析中美加征关税的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方法:构建全球投入产出价格效应模型,并利用2014年全球投入产出表(WIOT)和分行业关税率数据进行测算和加征关税的情景模拟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现行关税体系对中国行业的价格影响大于美国。但中美加征关税,将使得美国的价格水平提高幅度大于中国,进而美国居民的福利损失总体上大于中国。研究创新:将单国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拓展到引入关税的全球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多角度阐述全球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并论证价格效应模型与累积关税成本测算框架的一致性。研究价值:提供了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估算关税的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的方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乔小勇 李星瑶 祝合良
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匹配链接GTAP模型与全球价值链核算分解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考察中国遭受贸易摩擦冲击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贸易摩擦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体现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利益重配、生产链条回缩、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网络变迁与区域集聚等方面;贸易摩擦冲击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抑制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造成企业进口中间品需求和国内中间品需求大幅萎缩,损害与弱化了其全球价值链贸易收益及生产活动参与程度,且产业层面上下游关联引致的负面波及效应显著;同链共振效应抑制了贸易壁垒实施方及非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及复杂GVC参与度,但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承接了较多中间品贸易转移;贸易摩擦冲击造成了中间品贸易网络的整体性萎缩,改变了原有的网络社区结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黎峰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正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诱因主要包括: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球生产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边缘化中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拓宽发展空间。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及各国福利改进而言,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美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边缘化中国的企图将难以实现。着眼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应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倒逼国内改革,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供应链产生的冲击,加快完善外资管理体制,加快外贸领域结构调整。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金仁淑 赵敏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进入了重构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日产业链陷入了短链萎缩化、多元化以及脱钩和分化的不利局面,中日产业链重构面临着更大风险,加剧中日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领域的竞争。然而,中国适时提出的“双循环”新格局及RCEP的生效优化了中日产业链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助推中日产业链数字化、去碳化,从而进一步促使中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深产业链深度融合。中日两国应主动适应国际格局的演变,构建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的数字产业链合作体系,加强第三方市场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价值链水平,尽快摆脱中国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困境,从而有效破解中美贸易摩擦难题。
关键词:
中美贸易摩擦 中日产业链重构 冲击 机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黎峰 曹晓蕾 陈思萌
由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色和定位,决定了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供应链。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在限制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同时,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对中国进口输入型供应链和外资植入型供应链产生明显冲击,由此对中国制造规模、出口产品结构、企业技术进步及国内资源整合均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冲击,短期内应着眼于从需求端稳住外资和出口份额,中长期则应在国内外资源整合基础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